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1期

肘前小切口治疗重度移位肱骨髁上骨折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最常见的骨折,以往多用肘后纵切口开放整复内固定治疗该类骨折,常导致肘关节不同程度的屈伸功能障碍和肘内翻畸形,因此,目前仍以闭合复位固定为主,手术多持谨慎态度。自1992年至今,我们采用肘前小切口手术治疗该类重度移位骨折45例,经随访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伸直型骨折38例,占84。开......

点击显示 收起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最常见的骨折,以往多用肘后纵切口开放整复内固定治疗该类骨折,常导致肘关节不同程度的屈伸功能障碍和肘内翻畸形,因此,目前仍以闭合复位固定为主,手术多持谨慎态度。自1992年至今,我们采用肘前小切口手术治疗该类重度移位骨折45例,经随访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1~37岁,左侧13例,右侧32例。伸直型骨折38例,占84.4%,屈曲型7例,占15.6%。开放性骨折12例,粉碎性骨折11例,合并神经损伤者9例。计12条神经,并发肱动脉损伤3例,并发骨盆骨折2例,前臂双骨折4例。

    1.2  手术方法  麻醉见效后在止血带控制下,取肘前小横切口,长约3~4 cm,沿肱二头肌外侧缘进入,直达骨折端,探查摸清骨折移位情况,结合X线片予以整复,整复时常规将骨折远端向外倾旋转5°左右,使内侧骨皮质稍分离,外侧骨皮质稍嵌插即可,然后用1~2 mm粗的克氏针交叉固定,术后均石膏托固定屈肘90°位1~2周后去石膏三角巾悬吊,主动屈伸肘关节并行前臂旋转功能锻炼,3~4周拔除钢针。

    1.3  疗效  本组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9年,全组无切口深度感染,有4例神经血管象者,经松解及骨折整复后桡动脉搏动恢复,无一例发生Volkmann’s肌挛缩或肢体缺血坏死,7例发生继发性尺神经支配区麻木,拔除细针后症状消失,我们参照赵晓山[1]的疗效标准(肘关节功能较健侧受限0~5°为优,6~10°为良,11~15°为可,>15°为差),本组的优良率为87%,肘内翻发生率仅为4.2%。

    2  讨论

    采用肘前小桡切口治疗重度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满意,归结原因如下。

    2.1  切口的选择  肘后纵切口切断了肱三头肌肌腱,破坏了肘后腱下滑车及脂肪垫,骨折愈合后肱三头肌与肱骨下端及关节囊广泛粘连与挛缩,形成瘢痕组织充填在鹰嘴窝及其周围,从而限制了肌腱的正常滑动,而采用肘前桡切口,则避免了上述弊端。

    2.2  手术时机  个别病例出现一定程度的活动功能丧失,多是因为手术延误及反复的手法整复[2]。我们对无手术禁忌证患者均在入院后即行手术治疗,除4例因故延缓入院3~5天的均在入院当天完成手术。

    2.3  预防肘内翻  肘内翻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骨折周围骨膜牵拉作用失衡是导致肘内翻的原因。本组常规应用“超前防治”方案预防肘内翻,即常规将骨折端内侧对位稍分离,外侧稍嵌入,估计有5°的桡侧倾旋角,然后用细针交叉固定。经随访,肘内翻发生率明显降低,实践证明“超前防治”是预防肘内翻的好方法。

    2.4  早期锻炼  本组均在术后1~2周去除石膏托进行早期功能,随访中未发现有骨折再移位者,用克氏针穿越内外髁交叉固定在生物力学上提供了最为稳定的结构,且为早期功能锻炼提供了保障。本组多数病例在1个月内肘屈伸及前壁旋前后功能基本恢复。

    [参考文献]

    1  赵晓山.小儿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中华骨科杂志,1986,2:115.

    2  丘耀元.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骨与关节创伤的杂志,1989,3:146.

    3  黄杨开.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华创伤杂志,1992,8(5):303-304.

    作者单位: 266700 山东平度,平度市人民医院

   (编辑:唐  城)

作者: 李刚,孙伟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