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1期

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70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近年来,随着对肛门内括约肌解剖生理认识的逐步深入,内括约肌切断术在肛肠科的应用范围有所扩大。笔者对70例分别患有慢性肛裂病人行内括约肌切断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0cm纵行切口,用小弯钳自切口内分离并挑出内括约肌,确认后于该肌束上夹2把止血钳,在两钳间切断内括约肌。3讨论肛门内括约肌系直肠内......

点击显示 收起

  近年来,随着对肛门内括约肌解剖生理认识的逐步深入,内括约肌切断术在肛肠科的应用范围有所扩大。笔者对70例分别患有慢性肛裂病人行内括约肌切断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中,男33例,女37例;年龄16~55岁,平均40岁。

    1.2  手术方法  肛裂:骶麻或局麻后,常规消毒,于右或左侧肛缘外1.0cm处做一长0.8~1.0cm纵行切口,用小弯钳自切口内分离并挑出内括约肌,确认后于该肌束上夹2把止血钳,在两钳间切断内括约肌。待扩肛后松掉血管钳,肌断端回缩,压迫止血。对有合并症者一并处理。

    2  结果

    术后2~5天10例病人在排气、排便时有漏气、漏液的感觉,1周后,正常饮食,排便正常,肛门的控制能力恢复正常,无漏气、漏液的感觉,便条增粗,排便困难消失。2周后肛门创口愈合,6个月后随访,病人排便、排气正常。

    3  讨论

    肛门内括约肌系直肠内环肌下段的增厚部分,止于肛管的肌间沟,包绕肛管上2/3,受内脏神经支配,其生理功能是协助排粪。内括约肌有高度张力,与其他肌肉一起维持直肠的张力及肛门自制。正常情况下呈持续收缩状态,当直肠内充胀刺激使直肠收缩时,引起内括约肌反射性舒张及直肠肛门反射,使粪便排出体外。Phillips曾指出,切除部分或全部内括约肌后,肛管内的压力减小,但仍能对抗腹内压的增加,维持肛门自制。行内括约肌切断术有以下优点[1]:(1)减轻肛门疼痛:肛门疼痛主要由于病灶或伤口位于感觉神经末梢极为丰富的肛管内外区,加之病灶及伤口亦可直接刺激内括约肌,使其发生痉挛致疼痛。采用内括约肌切断术后,解除了内括约肌的痉挛,使病灶或伤口周围的肌肉受到外来因素的刺激后,不至于发生强烈收缩而产生剧痛,至少使病人的痛苦减少到不使用止痛剂也能忍耐的程度。(2)减轻肛门水肿:术后肛门水肿,可能是由于手术的伤口刺激了局部组织内的神经末梢,反射性地引起血管运动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扩张充血,毛细血管内压升高,滤出增多,使组织液生成过多,加之病灶或创口的疼痛等刺激,可致内括约肌痉挛,使穿越其间及其内侧走行的血管受到挤压而加重回流障碍,从而产生肛门水肿。行内括约肌切断术,解除或避免了内括约肌痉挛带来的一系列病理改变,恢复正常血液、淋巴的循环,减轻或避免了肛门水肿。(3)改善便秘症状:病灶或伤口等刺激引起内括约肌痉挛使排便过程中内括约肌不能松弛,导致肛管、直肠、内括约肌的神经肌肉运动失常,粪便常滞留于直肠,使直肠的顺应性明显增高,从而引起便秘。行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后,可解除内括约肌痉挛,降低了直肠的顺应性,使肛管直肠紊乱的功能得以纠正,从而改善便秘症状。但行内括约肌切断术可能并发应激性大便失禁,多可在2个月内恢复自制。对有肛门松弛的老年人或肛门内括约肌松弛者,勿用此手术。

    我院采用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70例,经临床观察,不仅能迅速解除病人肛门疼痛及出血,而且可改善便秘症状,无创口感染、安全有效,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春雨.急性嵌顿环形混合痔外痔治疗.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1999,5(3):24.

     作者单位: 310051 浙江杭州,武警浙江总队杭州医院普外科

(编辑:宋  晓)

作者: 刘湘岳,喻剑峰,林 钢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