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4期

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及其复发的临床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及其复发的临床体会PDF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subduralhaematoma,CSDH)约占颅内血肿的10%,在老年人群的发病率约为16。5/10万人,其起病过程隐匿,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手术效果较好,但研究发现约8%~37%患者术后血肿复发,无症状患者复查头颅CT示残存程度不等积液,预防血肿复发成为CSDH治疗的焦点......

点击显示 收起

 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及其复发的临床体会 PDF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CSDH)约占颅内血肿的10%,在老年人群的发病率约为16.5/10万人,其起病过程隐匿,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手术效果较好,但研究发现约8%~37%患者术后血肿复发,无症状患者复查头颅CT示残存程度不等积液,预防血肿复发成为CSDH治疗的焦点。本文回顾研究我科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老年CSDH患者78例,其中复发患者13例,探讨其治疗经过及复发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男72例,女6例,年龄55~78岁,平均66.4岁,病史3周~9个月,平均2.5个月,有明确头部外伤史58例,服阿司匹林药物史8例,血小板减少4例,复发病例年龄65~78岁,平均67.7岁,术后1~12个月复发,平均4个月。

    1.2  症状和影像学资料  头昏、头痛72例,恶心、呕吐52例,嗜睡34例,昏迷3例,偏瘫17例,全组均行头颅CT扫描证实诊断,单侧血肿50例,双侧血肿28例,等密度25个,混杂密度48个,血肿部位:额颞顶部17个,额颞顶枕部50个,其他11例,血肿量小于100 ml 23例,血肿量大于100 ml 55例,单侧血肿术后复发5例,双侧血肿术后复发8例,首次血肿量小于100 ml复发3例,首次血肿量大于100 ml复发10例,复发病例首次血肿引流术后

    3~7天行头颅CT检查发现血肿腔内滞留气、液量较多,CT为高、混杂密度。

    1.3  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钻孔血肿冲洗引流术73例,钻单孔位置选择血肿前2/3和后1/3交汇血肿最厚处,固定引流管头位于血肿腔的前上方;钻双孔时,前、后孔分别距血肿前、后极3~4 cm血肿最厚处,引流时间均为3~5天,术前CT示多分隔混杂密度血肿,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中见硬膜青紫不均匀增厚,与血肿外膜粘连紧密,3例血肿内膜与蛛网膜不容易分离,采取血肿腔壁层大部分切除。(2)术后处理:术后患者多取仰卧位,头偏向患侧,补充生理盐水提高颅压,慎用脱水剂,应用神经功能恢复剂。

    2  结果

    72例术后3~7天CT复查,14例积气、积液较多,调整引流管后12例症状明显缓解。其中2例(为钻孔引流术)症状缓解不明显,复查示积液及积气较多,再次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恢复良好出院。

    3  讨论

    3.1  治疗  老年人生理性脑萎缩,桥静脉拉长,张力增高,即使轻微外伤也会产生颅脑的不同步运动损伤桥静脉,引起出血。由于颅内压较低,小量出血不易自止反而扩大并由包膜包裹形成血肿,老年人动脉硬化+血管脆性增加+抗凝治疗+不适当的脑室分流均有可能诱发CSDH,治疗以钻孔血肿引流术为主要方法,行钻孔引流手术采用局部麻醉对全身各系统影响较小,高龄和复发并不成为手术禁忌证[1]。

    3.2  复发因素与机制及处理措施  (1)患者年龄高,双侧存在血肿时易复发。此类患者脑萎缩、脑受压久后膨起困难,拔管时血肿腔内滞留较多残液和积气,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缓慢引流血肿,适当延长置管时间以利脑膨起,也可以使用轻负压吸引以促进血肿内外膜互相贴附,排出积气、积液消除血肿腔,术后根据心肺功能补充等渗盐水,形成轻度脑水肿促进脑膨起,但治疗过程中要绝对卧床,避免颅压波动牵拉致对侧硬膜下腔出血[2]。(2)首次病程越短其复发几率越高。本组病例中首次病程短于1个月者术后血肿复发2例,并且术后高颅压症状缓解不明显;病程大于12个月者复发1例,病程较短者由于血肿腔内存在血凝块,容易堵塞引流管,血肿液不容易被引流而复发,曾尝试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溶解残留血块,但其与血肿复发的关系尚不明确,并且尿激酶易诱发新鲜出血。(3)操作中对血肿内膜损伤和刺激以及血肿外膜的渗透性因素。血肿包膜在出血后5~7天出现,2~3周形成[3],富含病理毛细血管、血浆渗出物和新生血管出血构成血肿液的一部分,引流管损伤血肿内膜,脑脊液进入血肿腔抑制正常凝血经过,使血肿液化并成为CSDH复发的因素。(4)引流术后血肿腔内残留空气致颅内张力增加,吸收缓慢,增加血肿复发的几率。预防血肿腔内积气、积液在治疗中尽量做到:硬膜切口应以恰好放入引流管即可,不宜过大;操作时避免损伤血肿内膜和蛛网膜,固定引流管确实,避免头部活动时引流管移动,关颅时钻孔部位于最高处以利于排出气体;单孔引流时,引流管头的最后位置尽量置于血肿腔的前上方,血肿量大者钻双孔引流,术后闭式引流,必要时头低脚高位或利用虹吸轻负压引流,拔除引流管时使钻孔点位于最高处,嘱患者憋气提高颅压后拔管,然后迅速封闭伤口[4]。

    [参考文献]

    1  钱志远,兰青,黄强,等.年轻人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治疗.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3,2(3):263.

    2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8,336-338.

    3  程化坤,高宏伟,青松文,等.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机理的电镜观察.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3:81.

    4  陈洪,吴耀晨,赵永阳,等.钻孔负压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3:131.

     作者单位: 432400 湖北应城,应城市人民医院

  (编辑:卫  东)

作者: 贾俊峰,操 廉,郑华山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