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22期

第十届全国腹腔镜与内镜外科会议纪要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中华医学会第十届全国腹腔镜与内镜外科会议于2006年11月8~11日在美丽的山城重庆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欧美、亚洲在微创外科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就微创外科的现状和前景、最新技术和进展与参会代表展开多种形式的探讨交流。会议包括大会主题演讲、手术演示、大师手术录像、论坛、会议交流及国际最新进展的国家级继续教育......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华医学会第十届全国腹腔镜与内镜外科会议于2006年11月8~11日在美丽的山城重庆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欧美、亚洲在微创外科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就微创外科的现状和前景、最新技术和进展与参会代表展开多种形式的探讨交流。会议包括大会主题演讲、手术演示、大师手术录像、论坛、会议交流及国际最新进展的国家级继续教育课程。会议以新颖的视角、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给参会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由此推动、促进了我国微创外科的蓬勃发展。笔者现就国内外顶尖专家的高层次论坛和我国腹腔镜外科的发展现状概述如下。

    1 国内外顶尖专家的高层次论坛

    解放军总医院黄志强院士做了关于肝胆外科的微创趋势报告,指出目前95%胆囊切除属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75%胆管结石属内镜逆行腹腔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或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80%~90%肝内胆管狭窄内镜可用于初始治疗。对可扩张性金属支架的应用,一般不宜用于预期寿命>2年的胆管良性狭窄的病人。作者分析了160万LC病人中,胆管损伤占0.2%,其中75%的病人均有出事的外科医生自己修复,修复的成功率仅为17%。由此可见,只有高明的胆管外科医生修复胆管才能大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作者认为胆管影像学诊断是胆管外科医生的必修课,尤其是对右后肝管的解剖认识非常重要。右后肝管损伤,称右后肝管综合征-无黄疸。肝动脉损伤后会引起肝动脉损伤征象,强化CT示肝脏呈大片低密度灶。作者强调微创外科技术并未从实质上改变外科,显而易见目前所需要的仍然是优秀的外科医生。一名好的外科医生相信他所看到的,往往手术的副损伤却是错误的视觉观念造成的,即把肝总管视为胆囊管。因此,微创外科医生不能满足“管见”,宏观对外科医生来说更为重要。作者称20世纪外科是无边的科学,21世纪外科是变幻的外科,又称迷你外科或“狂想外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国礼教授总结分析了腹腔镜胆道损伤的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医生因素——缺乏规范的腹腔镜操作技术,经验不足,盲目自信,配合不协调,不熟悉腹腔镜下的解剖关系;二是病人因素——病理性改变和解剖变异,病理性改变使手术困难,解剖变异使损伤难防。作者强调腹腔镜外科医生要转变观念,变压力为动力。(1)平等对待病人,病人根据法律规定的维权行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2)把以医师为本变为以病人为本,病人有知情权和提出合理要求的权利,在手术前尽量做到大夫和病人对治疗的看法达到科学的统一;(3)把手术的成功率为第一转变为以病人的安全为第一,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尽量选用既能治好病人又比较安全的方法;(4)把并发症的不可避免论转变为千方百计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学习曲线”不能作为并发症的理由,不能在提高医师技术水平的过程中给病人带来明显损害和痛苦;(5)病人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病人本身无力改变。手术是手术者决定和操作的,手术的结果与手术者的医疗责任感、医疗判断能力、医疗经验水平、技术熟练程度密切相关;(6)作者相信大多数外科医生可以面对现实,认清形势,在新的要求下经过积极努力达到新的水平,像其他行业一样,把生产型国家转变为创造型国家。

    郭宝贤教授(香港)做了“微创外科与恶性肿瘤——势不可挡的未来?”报告。自1987年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来,作者从1992年开始对猪实施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的实验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腹壁切口种植癌复发率高,困惑着腹腔镜外科医生的实践与发展。90年代后期医疗技术和医用材料的发展克服了这一难题,手助腹腔镜方式把手术的适应证扩大;机器人的介入,使得腹腔镜手术再添新彩,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盆腔肿瘤、前列腺癌、结直肠癌手术。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2000~2005年发表的文章逐年上升,2006年预计突破1000篇,并得到科学的认可。临床的前瞻性研究表明,对Ⅰ~Ⅱ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腹腔镜手术为76%,开腹手术73%,而5年复发率无差别。作者认为腹腔镜手术对病人的免疫系统损伤小、手术创伤小,对病人是有利的。腹腔镜手术发展的障碍是学习曲线和复杂操作。但作者相信,未来技术的改变,腹腔镜肝叶切除、胃癌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将会变得相对简单化。

    李家骅教授(香港)提出一体化腔镜、内镜手术室新概念,认为腔镜与内镜互补是微创外科发展的新趋势。作者展示了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内镜下止血;腹腔镜与内镜结合胃癌根治术,包括定位、切除后残胃出血及漏气的检查;胆总管探查,术中造影、术中取石,术后ERCP。作者认为利用腹腔镜切开胆总管、内镜取石,采用逆行取石的方法有利于保留乳头肌功能。

    Leroy教授(法国)播放了规范化的腹腔镜大肠癌手术录像,全程采用电剪解剖,解剖清晰。独特的拉钩,让盆腔显露充分,大大提高了手术的速度和手术的安全性。作者指出,1987年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991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定为金标准。1991年首例腹腔镜大肠癌手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前瞻性研究结果,2006年腹腔镜大肠癌手术则定为金标准。

    吴鸿升教授(台湾)介绍了机器人腔镜手术的发展。1921年诞生机器人(Robot),1986~1988年机器人手术开始在骨科实施,1996年应用于神经外科,1997年机器人手术拓展到多学科领域,此项技术得到空前的发展。2003年机器人手术变为3D影像,外科医生的操作经电脑处理传入机器人,可近距离或远距离完成手术。目前全球有400家医院采用机器人做手术,手术例术达2600例,其中台湾秀传纪念医院完成120例。机器人手术是一种高科技技术的发展趋势,但仍存在某些不足,如时间长和手术费用昂贵等。

    Tanigawa教授(日本)介绍了早期胃癌腹腔镜手术在日本的发展现状。1991年日本实施第一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之后日本腹腔镜学会每年调查,手术呈对数曲线增长。2005年日本的早期胃癌腹腔镜手术2630例,开腹手术15400例,腹腔镜手术占14.6%。据日本的大医院统计,有10%的胃癌病人接受腹腔镜手术,是世界上腹腔镜胃癌手术最多的国家。因此,2004年日本制定腹腔镜胃癌手术技术认定制度。首先提供录像带,由技术认定委员会审核认定,方可实施腹腔镜胃癌手术。目前日本取得认可的医生全国仅有50名左右。日本对腹腔镜胃癌手术认可“C级”,即没有明确的认可。学术上认为腹腔镜胃癌手术作为临床研究性认可,没有形成标准化的临床手术,处于早期试验性临床研究阶段。原则上病变位于黏膜和黏膜下层,可行腹腔镜手术,对进展期胃癌,多数学者主张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的并发症:吻合口狭窄和吻合口漏,分别为2.8%和1.4%(2003年统计)。2004年开始95%采用毕罗氏Ⅰ式吻合,上腹部开一小口行胃肠重建。存在问题:(1)张力紧;(2)胰液和胆汁反流性炎症;(3)视野不清,易导致漏;(4)胰腺炎发生率高。后将残端尽量从胰腺游离,脐下开一小口开放性完成Roux-Y手术。

    Milson教授(美国)介绍了双镜联合在大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传统的结直肠癌切除术始于1900年,而且现代手术与传统手术的区别在于,完全的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可不需针线和剪刀。高清晰的图像、可弯曲的镜头,使解剖更细腻。NBI显像系统让血管更加清晰,显像系统的再进一步发展,术中可以看到黏膜下的血管像。作者认为纤维结肠镜可配合腹腔镜对早期结直肠癌的手术定位。研究表明,采用CO2气体行内镜检查,不会导致明显的肠扩张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会中Leroy教授(法国)和Okuda教授(日本)对代表们提出的问题做了解答。(1)采用软镜经胃做阑尾切除术,他们认为软硬镜是可相互转换的,就微创阑尾切除术而言,以腹腔镜技术切除阑尾更好;(2)腹腔镜左结肠癌切除术中是否常规在结肠系膜根部切断左结肠动脉问题,Leroy教授同意Okuda教授的意见,对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部分病人可采用保留部分左结肠动脉,有利于保障肠管的血运;(3)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中突发盆腔骶前出血怎么办?他们的经验是遇突发事件首先不慌,压迫止血,最后决定是否中转手术。他们发现有50%病人用此方法可控制出血;(4)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效果如何?腹腔镜下超低位吻合应做到最后,才能决定是否保留肛门。切除内括约肌、保留外括约肌的保肛腹腔镜手术例数不多,他们的经验是这种手术必须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肛肠外科医生来完成,不提倡年轻的腹腔镜外科医生完成。他们的观察最理想的排便效果是保持在每天5次左右。

    2 我国腹腔镜外科的发展现状

    从会议交流的论文来看,简单的腹腔镜手术及并发症的防治已不再成为研讨的重点,而高难度的腹腔镜手术已呈现出大宗病例的报道及前瞻性临床研究的发展势态,这充分体现了我国腹腔镜外科的空前性和飞跃性发展。从手术经验和手术技巧看,我国腹腔镜外科的发展已走向成熟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逐渐缩短。

    2.1 腹腔镜肝叶切除术 腹腔镜肝占位性病变切除由于触觉丧失效应,腹腔镜术中不能对某些重要结构进行触诊,二维平面显示也不能提供足够的视觉信息,因此初始病例选择仅限于肝占位位于肝表面的病人。腹腔镜超声的应用,则成为安全实施腹腔镜肝叶切除的重要辅助工具。福建省立医院对病灶位于左肝外侧叶的原发性肝细胞癌10例、肝海绵状血管瘤3例、结肠癌肝转移2例,实施腹腔镜下应用电刀、超声刀或线性切割器等切除左肝外侧叶,术后无出血和胆漏。12例病人随访1~20个月,未见肝内复发及切口肿瘤种植。广东省潮州市中心医院对肿瘤位于右肝Ⅴ段1例、右肝Ⅴ~Ⅵ段3例,Ⅶ段1例,未侵犯肝门结构、病灶直径大小2.8~7.5 cm(5例>5 cm),成功地实施腹腔镜下不规则肝段切除术。切除肝体积最大9 cm×8 cm×8 cm,最小3.5 cm×3.5 cm×3 cm,术后2例生存超过3年。腹腔镜肝切除术正处在尝试阶段或探索阶段,目前的技术还很难取代传统手术的技术优势。

    2.2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国内已有多家医院上百例的经验报道。上海瑞金医院和广州南方医院对腹腔镜TME手术进行前瞻性比较研究,5年生存期与开腹手术比较无明显差别。腹腔镜TME手术的风险因素主要表现为术后吻合口漏,但随着病例的增多,手术技巧的熟练,吻合口漏可明显下降。作者认为腹腔镜TME手术可作为直肠癌切除术的金标准。福建协和医院报道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317例,其中有14例术中发生出血,出血中转开腹率为21.4%(3/14),可见镜下止血的手术技巧已趋向成熟。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切除术36例,中转开腹2例;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48例,中转开腹3例;腹腔镜下横结肠切除术26例,中转开腹5例。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临床实践表明,普及性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已不再遥远,挑战传统外科的时代已到来。

    2.3 腹腔镜胃手术 包括胃良性肿瘤切除和胃癌切除术。腹腔镜胃手术昂贵的一次性耗材,一直是困惑腔镜外科医生推广术式的绊脚石。在上腹部开一3~5 cm小口,既降低耗材,又缩短了手术时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报道行腹腔镜胃良性肿瘤切除50例,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腹腔镜胃癌切除技术包括:完全腹腔镜胃切除、手助腹腔镜胃切除、辅助腹腔镜远端胃切除、辅助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温州医学院第一附院报道腹腔镜胃癌根治术34例,广西医科大学报道33例,上海瑞金医院报道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35例。重庆西南医院介绍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的比较性研究,腹腔镜手术117例与开腹手术123例比较结果说明,腹腔镜手术同样能达到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日本学者认为腹腔镜手术仅应用于早期胃癌病人。我国学者也应根据大宗病例临床实践经验制定出自己的手术标准和规范。

    2.4 腹腔镜门脉高压症手术 随着腹腔镜外科的不断发展,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对外科医生来说,用微创技术完成门脉高压症外科手术,挑战传统外科已变为现实。浙江省人民医院介绍腹腔镜下改良Sugillra手术5例,即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食管下段管形吻合器横断和吻合术。作者认为腹腔镜改良Sugiura手术在技术上是切实可行的,具有疗效确定、对机体影响小、恢复快等优点。重庆新桥医院报告手助腹腔镜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46例。作者认为手助腹腔镜下超声刀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是可行的,既能达到传统手术的疗效又能保腹腔镜微创手术优点。浙江大学附属医院报道二级脾蒂离断法在腹腔镜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的应用,共实施腹腔镜手术13例。作者认为在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中,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不仅安全可行,而且节省费用,具有较强的临床推广价值。腹腔镜手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尚属临床探索阶段,国内外没有大宗病例报道和前瞻性临床研究的结果,远期疗效也有待于进一步观察评价。

    2.5 腹腔镜脾切除术 腹腔镜脾切除术适用于脾脏良性肿瘤、血液病脾、Ⅱ~Ⅲ级脾破裂、门脉高压症巨脾,是脾手术方式的一种新发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院报道腹腔镜脾切除术43例,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7例、门脉高压症巨脾11例、白血病5例。作者认为腹腔镜脾切除具有创伤小、病人恢复快、痛苦轻、住院时间短等优点,适用于脾脏体积正常至中度增大的有切脾指征的病人。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院介绍了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13例的手术经验,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3例、脾囊肿2例、脾脓肿1例、肝硬化脾肿大5例。作者认为巨脾病人脾门深藏,脾蒂与胰尾关系密切使其主干分离显露困难,因此在处理巨脾时,可采用二级脾蒂结扎离断法,分别处理下极和上极脾蒂,结扎血管确切,防止胰尾损伤。浙江嘉兴医学院附院报道腹腔镜脾切除术11例,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例、脾外伤2例、脾血管瘤1例、脾包膜下血肿1例、肝硬化脾大1例。作者认为随着腔镜下脾脏解剖认识深入和新式操作器械的开发,腹腔镜脾切除手术在临床上是安全可行的。腹腔镜脾切除术在技术上已不再是难题,外科医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病情程度把握好脾切除的指征。

    2.6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需切除器官多、解剖复杂、手术历时长,术后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是腹部外科最复杂、最困难的手术之一。腹腔镜下能否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一直存在争议,多数学者持怀疑或否定态度,国外也仅有少数病例报告。广西医科大学在国内实施首例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介绍了9例手术经验。作者认为胰腺空肠端侧包卷式吻合既保证了胰腺吻合口紧密、套入充分,又减少了缝合针数,缩短手术时间,用此方法吻合者无胰漏发生,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吻合方式。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院报道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其中1例术后1周出现右下腹脓肿,经穿刺引流后痊愈。作者认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同样是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一般用于较早期的胰头癌的根治中,不仅能起到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而且可以做到彻底根治。但该手术风险大,应具有丰富的开放手术经验。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操作复杂、程序繁杂,较长的手术时间是对外科医生意志的考验。此类手术具有相当的难度,是腹腔镜外科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技术标志。

    2.7 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 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包括: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和脾切除加胰体尾切除术,目前全球此类手术共200例。浙江大学附属医院报道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21例,其中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5例,合并脾切除的胰体尾切除16例。胰体尾切除标本病理报告胰腺潴留性囊肿4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3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瘤4例,胰腺囊实性乳头状肿瘤2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胰腺腺癌4例,转移性脾肉瘤1例,脾脏血管瘤1例,转移性肾细胞癌1例。作者认为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适于胰体尾良性病变及部分低度恶性肿瘤。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介绍了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及胰腺假性囊肿内引流术治疗经验,其中胰体尾部假性囊肿1例,胰岛细胞瘤2例。作者认为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选择恰当手术方式,具备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巧。腹腔镜下胰体尾手术,外科医生必须适应由三维向二维的转变,仔细的解剖和无血的视野,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用Endo-GIA横断胰腺,可以降低胰漏的发生率。

    2.8 腹腔镜甲状腺和甲状旁腺手术 腹腔镜甲状腺手术国内已有6家医院报告上百例的手术经验,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腔镜下解剖清晰,对降低喉返神经损伤起到关键性作用。上海瑞金医院报道前胸壁径路甲状腺切除术119例,其中单侧次全切除102例,部分切除3例,双侧甲状腺手术14例。作者认为对肿块<5 cm的病例不需常规切断颈前肌,术中应尽可能避免超声刀热力对喉返神经的损伤。暨南大学附属医院介绍腔镜甲状腺手术490例经验,作者认为腔镜甲状腺手术和传统甲状腺手术相比,手术效果相同,但切口微小隐蔽,美容效果好。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院报道腔镜甲状腺手术115例,作者认为切割紧贴腺体被膜进行,可完全避免喉返神经损伤。处理好甲状腺残腔和胸前皮下隧道及皮瓣的剥离创面,是防止术野出血的关键。南京医科大学附院报告腔镜下甲状旁腺全切加前臂移植治疗继发性甲旁亢19例经验,作者认为术前应B超和ECT定位,术中在甲状腺后包膜用两把钳子分离寻找旁腺,炎性淋巴结与甲状旁腺区别应靠病理证实。腹腔镜甲状腺手术间隙不大,腔镜医生必须具备有开刀手术的丰富临床经验,美容取决于经济条件,但腔镜甲状腺手术国内外没有定为金标准。

    2.9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和胃底折叠手术 食管裂孔疝属一种继发性食管功能障碍性疾病范畴,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病理解剖基础。因此,修复扩大的食管裂孔并折叠胃底包绕食管下段,以重建其抗反流机制是治疗此病的关键所在。解放军89医院和上海长征医院介绍了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和胃底折叠术的临床研究。笔者共实施腹腔镜Nissen手术23例,18例术前24 h行食管pH值监测,结果均为阳性;术前食管测压均<6 mmHg。术后1月24 h食管pH值监测,结果均为阴性;术后食管测压均>15 mmHg。作者认为腹腔镜Nissen手术疗效关键在于:(1)游离胃底一定要充分,以防包绕食管过紧,引起术后吞咽困难;(2)胃包绕食管不宜过长,以2 cm左右最好;(3)与食管固定时,切勿穿透食管黏膜,对防止食管狭窄有益;(4)左右膈肌脚的两翼一定要充分暴露,缝针尽可能多带肌肉,使之固定可靠。作者强调:(1)补片修补时,剪裁缺口要适中,以防术后食管狭窄;(2)补片覆盖疝环缘>2 cm。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和胃底折叠术,能充分体现手术方法的优越性,不需腔镜耗材,对病人的创伤小,目前国内外把腹腔镜Nissen手术视为治疗食管裂孔疝的金标准。

    2.10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经腹腔腹膜前法补片修补术(TAPP)和完全腹膜外补片修补术(TEP)。广东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介绍TAPP法268例手术经验。作者认为:(1)补片不能太小,要完整覆盖内环、直疝三角、股环,所需补片不能<8 cm×12 cm;(2)补片上容精索通过的孔径不宜太宽,以防复发;(3)补片的良好固定非常重要。广东佛山市顺德人民医院报道TEP法修补腹股沟疝269例,其中腹膜撕裂发生率8.16%,术后皮下气肿发生率3.07%,腹股沟血肿发生率2.38%,出现异物感发生率6.8%。术后随访1~29个月,3例出现复发,复发率为1.02%。作者认为熟练地掌握腹股沟腔镜下解剖,运用合理的手术技巧和规范的操作,可以有效地缩短学习曲线。广东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改良式IPOM+小块防粘连补片治疗成人腹股沟疝458例。作者的经验是在腔镜下,如果是斜疝,先行内环口结扎,纵行剪开脐内侧韧带的外侧腹膜约9 cm,切口下方靠近髂外动脉,沿切口向内侧贴近腹膜,分离腹膜前间隙,解剖Cooper韧带、耻骨结节、腹横肌的弓状缘,补片大小约8 cm×15 cm,一侧为大小约5 cm×8 cm的防粘连补片,将补片非防粘连一侧置入腹膜前间隙,展平固定,下缘非常可靠地固定在Cooper韧带上,将游离的脐内侧韧带和腹膜覆盖补片,用缝线将脐内侧韧带和补片一起固定于腹壁上。如果是直疝或股疝,则在游离腹膜前间隙的同时,将疝囊一并游离。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复发率与无张力疝修补术相同,明显低于传统疝修补术。但由于昂贵的手术费用,迄今为止,国外没有将腔镜修补疝定为疝修补术的金标准。

    2.11 腹腔镜腹壁疝和造口旁疝修补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外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文献报道腹壁切口疝的发生率可达3%~20%,巨大腹壁切口疝直接缝合修补手术后复发率高达24%~54%。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报告对42例疝环长径>10 cm巨大腹壁切口疝采用开放式和腹腔镜下补片修补术进行比较性研究。笔者认为开放式修补不需要切开和游离疝囊,不进入腹膜腔,对腹腔内的干扰小。将补片置入腹膜后与筋膜间隙进行修补,手术操作相对简便。缺点是需要对腹壁组织做较大范围的游离,组织损伤大,出血较多。腹腔镜修补则弥补了开放式手术的缺点,在腹腔内游离疝内容并放置补片,损伤小、出血少、病人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但腹腔镜修补对术者腔镜技术要求高,采用的修补材料价格高。两种方法的研究表明,术后复发率无明显差别。腹壁造口旁疝修补,目前尚属世界性技术难题,直接缝合修补复发率为76%,若再修补复发率100%,移位修补复发率40%。上海华山医院采用腹腔镜下造口旁疝修补术16例,术后随访2~9个月,未见早期复发。作者强调补片应大于疝环口3~5 cm,补片剪口应远离疝囊侧,补片的大小应为疝环口直径+肠管直径+5 cm。对腹壁切口疝,多数病人是可以经腹腔镜进行粘连松解及补片修补术的,并可在术中发现其他隐性缺损,手术是安全的。但此方法仍需积累大宗病例及远期的疗效观察,目前可作为一种腹壁疝修补术的发展趋势和新的技术方法。

    综上所述,我国腹腔镜外科经历了15年的发展历程,手术技巧和手术经验正在不断完善,正处在一个微创外科向传统外科挑战的时代。21世纪外科是外科医生理念更新的时代,腹腔镜外科已成为外科发展的一支劲旅,去迎接外科信息时代的到来。

   作者单位: 261021 山东潍坊,解放军第89医院

   (编辑:江 宇)

作者: 褚海波,徐永波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