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1期

锁骨下入路中心静脉置管术穿刺并发症的预防与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提高锁骨下入路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成功率,探讨穿刺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186例经锁骨下入路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置管方法。07%,多见于极度消瘦、有肺部伴发病以及患者配合差者,未发生其他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结论严格掌握解剖特点、适应证和置管途径的选择,操作须熟练......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提高锁骨下入路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成功率,探讨穿刺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186例经锁骨下入路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置管方法。结果 186例气胸发生率为1.07%,多见于极度消瘦、有肺部伴发病以及患者配合差者,未发生其他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结论 严格掌握解剖特点、适应证和置管途径的选择,操作须熟练,杜绝反复穿刺,加强医患沟通,得到最好的配合,以降低穿刺引起的并发症。

【关键词】  中心静脉置管

  中心静脉置管是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快速扩容、血流动力学监测、全胃肠外营养实施、化疗等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外科自2000年12月~2006年11月经锁骨下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186例,现将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6例,男96例,女90例;年龄25~92岁;病种包括内、外、妇产、脑系、心脏内科、急救中心以及ICU病房等急、危、重症患者,其中重症胰腺炎21例,胃癌40例,肝门部胆管癌20例,直、结肠癌19例,失血性休克14例,多发创伤5例,脑血管病及颅脑外伤4例,腹主动脉瘤破裂2例,其他61例。胸廓畸形、肺气肿及支气管哮喘未被列入锁骨下静脉穿刺的绝对禁忌,右侧157例,左侧29例。

    1.2  方法  本组选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型号为16 Ga,20 cm),采用Seldinger技术置管。本组全为锁骨下入路,首选右侧,取平卧位,头偏向对侧,同侧肩部垫高,上臂略外展,肘部亦垫高与肩平,常规消毒后,穿刺点选择:普通体型,穿刺点在锁骨中点下1~1.5 cm,再偏外约0.5 cm;消瘦体型,穿刺点在锁骨中点下1 cm,再偏外约0.5 cm;肥胖体型,穿刺点选在锁骨中点下2 cm,再偏外约1 cm。穿刺进针时,针尖斜面向上,方向指向同侧胸锁关节略上方,针体与胸壁夹角15°~20°,一般不超过30°,与同侧锁骨夹角30°~45°,进皮后,进针紧贴锁骨下缘,回抽见暗红色血液,停止进针,旋转针体,使针尖斜面朝向患者心脏方向,固定针体,从针体尾部放入J型导引钢丝约15 cm,固定导丝,缓慢撤出针体,放入导管,导管深度根据患者体型、身高决定,一般右侧13~15 cm,左侧14~17 cm,观察回血良好,注入肝素钠盐水,并用肝素帽封闭导管,妥善固定后,伤口用一次性透明敷料封闭。总用时5~20 min。

    2  结果

    本组穿刺一次成功率100%,导管到位率100%。穿刺并发症发生情况:气胸2例,占1.07%,其中1例为右侧肺癌术后复发,全腹腔转移,恶病质;另1例为胆管癌晚期,恶病质,伴发支气管哮喘。两例胸片显示肺压缩>30%,均行胸腔闭式引流,两天后痊愈拔除胸腔闭式引流。其中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保留时间长,长期输入脂肪乳剂导致导管阻塞,拔除右侧导管后,改行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共29例。本组未发生误穿锁骨下动脉、导管异位、臂丛神经损伤、心律失常、局部血肿等,亦无空气栓塞、纵隔损伤、胸导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中心静脉置管穿刺有不同途径,锁骨下途径解剖位置相对固定,易于护理和固定,颈部、四肢活动不受限,患者感觉舒适,可长期留置,所用套装导管性价比较好,且穿刺并发症少。笔者的体会是:对体位要求较严格,尽量做到头低位,保证静脉充盈,使呼吸造成的负压减小,预防空气栓塞,抬高肩部可使锁骨中段抬高,以减少锁骨下静脉与锁骨的重叠区,借此分开锁骨下静脉与肺尖[1],上臂外展以加大锁骨与第一肋骨的夹角;本组首选右侧,左侧穿刺部位很接近胸导管,但据王凡等[2]统计右侧胸膜顶的高度均较左侧为高;因胸膜顶位于锁骨下静脉后下方[3],故穿刺位点以及进针角度选择尽量使针尖远离肺尖胸膜;根据体型胖瘦决定不同的穿刺点,针体与胸壁的角度宜小,一般不超过30°,避免损伤锁骨下动脉、臂丛神经及后下方的胸膜,这种穿刺方法也已被多家医疗机构所采纳和证实[4~6];早期文献报道导管异位的发生率5%~10%[7],亦有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5%左右[8,9]。笔者借鉴介入治疗放入导丝的技术,在进针穿入锁骨下静脉后,立即停止进针,旋转针体,使针尖斜面朝向患者心脏方向,固定针体,从针体尾部放入J型导引钢丝,亦注意J型弯头朝向患者心脏,使导丝顺利进入上腔静脉,左侧穿刺点注意远离左侧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的夹角处,此处为胸导管进入上腔静脉的入口,避免损伤胸导管或导管误入胸导管,并注意放入导丝时,杜绝强行放入[10]。本组术后胸部X线摄片均证实未发生导管异位;因置管导致的心律失常,通常由导丝或导管刺激大血管壁或心房壁所致[11],故在放入导丝或导管时注意深度,一般右侧不超过15 cm,左侧不超过17 cm。

    据文献报道,锁骨下入路穿刺引起气胸的发生率为1%~10%[12],虽然本组严格执行上述操作规范,仍有2例损伤性气胸发生,现分析如下:第一例肺癌患者,极度消瘦,穿刺时突然咳嗽、喷嚏,患者消瘦使锁骨下静脉后壁与胸膜的间距变薄,突然咳嗽、喷嚏使胸膜顶突然上升,导致穿刺时针尖划伤胸膜;另一例亦为晚期癌症患者,同时伴有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四肢静脉条件极差,只能选择中心静脉置管,该患者穿刺时极度衰弱,不能按照指令屏气,胸膜顶位置又较高,故穿刺时损伤胸膜。出现并发症后,笔者分析了上述原因,值得今后借鉴的是:(1)术前必须向患者指出,如果在操作过程中患者想咳嗽或喷嚏,用语言指示或用对侧手做出指示,操作者立即拔出穿刺针,令患者此时咳嗽或喷嚏,尽量避免穿刺过程中突然咳嗽或喷嚏,如患者术前已有剧烈咳喘,并不能自制,中心静脉置管应考虑其他途径;(2)第二例的情况,临床上十分常见,笔者建议遇到此类患者应改用股静脉置管途径,并且仍应将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列入锁骨上、下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的相对禁忌证。

    总之,锁骨下入路中心静脉置管操作者必须熟知解剖结构,严格掌握其适应证,操作熟练,杜绝反复穿刺,对每例患者要有个体化方案,以选择置管途径,完善医患沟通,使患者能知道最好的配合方式,从而把并发症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蒋朱明,蔡威.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79.

2 王凡,刘树伟.Couinand肝段在矢状断面上的划分.四川解剖学杂志,1995,3(3):148-149.

3 蒋朱明,朱预.人工胃肠支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65-75.

4 罗光辉,方机.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改进的解剖依据和临床应用研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21(6):741-743.

5 郑春宁,孙少川.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改进.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6,9(2):122-123.

6 卢振和,张丽雯.胸廓平行进针法预防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发气胸.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18(3):153.

7 Conce DJ,Holden RW.Aberrant location and complications in initial placement of subclavian vein catheters.Arch Surg,1984,119:293-295.

8 王秀荣,马恩陵.不同置放途径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研究.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3,2:116-119.

9 杨晓春,吴成平.2种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4):470-471.

10 刘志刚,雷凡.中心静脉置管位置异常的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4):573-577.

11 赵锋,汤照峰.580例中心静脉置管术并发症分析.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4,25(3S):260-262.

12 Rosen M(著).何孔源(译).中心静脉插管术.北京:中国医药科学出版社,1990,73-108.


作者单位:300211 天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外科

作者: 汪立今,张立兰,张 鑫,陈剑秋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