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2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后路椎管镜治疗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椎管镜(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手术适应证和并发症等。方法应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9例,全部病例经过CT或MRI确诊,临床症状体征典型,其中合并黄韧带肥厚78例,游离型178例,侧隐窝型146例,伴突出钙化38例,骺环骨折19例,伴有强直性脊柱炎9例。结论MED治疗术创......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后路椎管镜(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手术适应证和并发症等。方法 应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9例,全部病例经过CT或MRI确诊,临床症状体征典型,其中合并黄韧带肥厚78例,游离型178例,侧隐窝型146例,伴突出钙化38例,骺环骨折19例,伴有强直性脊柱炎9例。结果 疗效按侯树勋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可、差四级。随访2~6个月。其中优332例,占58.3%;良161例,占28.3%;可61例,占10.7%;差15例,占2.6%。总有效率97.4%。结论 MED治疗术创伤小,能有效防止术后腰椎不稳,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后路椎管镜;腰椎间盘突出;微创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导致腰腿痛的最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工作能力及生活质量,为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所重视,其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微创治疗[1]。笔者收集2004年5月8日~2006年12月31日采用后路椎管镜(micro 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微创治疗方法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569例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9例,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2],569例患者,男378例,女191例,年龄<20岁11例,约占1.9%,60岁以上43例,占7.6%,其中年龄最大者71岁,21~40岁247例,占43.4%,41~59岁268例,占47.1%;病程最长23年,最短3天;本组病例中,以腰痛、局部压痛及患侧下肢放射痛为主征356例,约占62.6%;63例下肢麻木及放射痛,但不伴有腰痛,占11.1%;有73例有间歇性跛行,有12例出现马尾神经症状;患者L4~5突出356例,L5~S1 162例,L3~4并L4~5突出4例,L4~5并L5~S1突出18例,多节段突出及其他29例,其中合并黄韧带肥厚78例,侧隐窝型146例,游离型178例,伴有突出钙化38例,骺环骨折19例,伴有强直性脊柱炎9例,共治疗591个间隙,平均手术时间36.7 min。上述病例术前均经CT或MRI复查,确诊且经过不同程度保守治疗。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龙冠公司引进的腰椎间盘后路椎管镜系统(即MED系统),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2.1  麻醉  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1.2.2  体位  均采用俯卧位,胸部加用鞍形架使胸腹悬空,以免影响肺部扩张和腹部大血管受压。

    1.2.3  操作过程  切口采用放射科X线定位或手术室C型臂X线定位于相应椎板下缘,以椎板下缘为中心偏患侧切口长约1.5 cm,紧贴棘突边缘切开腰背筋膜,钝性剥离至上一椎板下缘,压迫止血。上扩张套管,建立工作管道。髓核钳取净视野内软组织,插入内镜,连接椎管镜系统。咬骨钳咬除椎板下缘部分骨质开窗,弯形刮匙在椎板下剥离黄韧带上缘,漂浮法游离黄韧带上缘,咬除部分黄韧带,显露浅蓝色硬膜囊,侧隐窝狭窄时,咬除部分骨质,扩大侧隐窝。开窗后首先辨认硬膜囊及神经根,神经根剥离子仔细松解粘连,从神经根肩部开始,将神经根向中线拉开,拉钩吸引管牵开,棉片压迫止血。神经根牵开后可见椎间隙后方局限性隆起,呈浅白色,部分髓核游离者后纵韧带破裂,髓核散在于椎管前间隙或掉入椎管。尖刀或剥离子切开后纵韧带及纤维环,髓核钳取净椎间隙的髓核组织及散在的髓核碎片。反复冲洗椎间隙及创腔,吸净冲洗液,髓核钳再次取净可能遗留的碎片髓核,压迫止血,核查器械敷料无误,椎板外置半硅管引流条以利引流积血,皮肤缝合1针。

    1.2.4  术后处理  绝对卧床3天,3天后下床活动,应用抗生素5~7天,1个月内禁止弯腰、坐位,并行下肢直腿抬高及腰背肌功能锻炼。

    1.2.5  随访时间  随访时间最长24个月,最短时间1个月,以书面形式为主,附以电话随访。

    1.3  效果评定  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按侯树勋评价标准[3],优:术后到目前为止完全恢复正常,无残余症状,可正常生活和工作;良:术后近期完全恢复,2~5年后在劳累或天气变化时偶有腰痛、腿痛或小腿、足部麻木等症状,对生活、工作无明显影响;可:生活主要症状消失,但残留小腿麻木或疼痛症状,或劳动及天气变化时出现腰腿痛,不能抬重物,对生活、工作有影响;差:术后症状无改善或术后主要症状改善,近期内腰腿痛复发,或伴有下肢及会阴部麻木等症状。

    2  结果

    本组569例患者中优332例,占58.3%;良161例,占28.3%;可61例,占10.7%,差15例,占2.6%;总有效率97.4%。

    3  讨论

    3.1  严格把握适应证  由于我院具有传统理疗、现代理疗、三维牵引等多种保守治疗方法,大多患者经过正规的保守治疗,严格选择MED适应证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先决条件。(1)腰椎间盘突出症首先发病,下肢疼痛剧烈,影响睡眠,行走困难,保守治疗2周以上。(2)保守治疗有效,症状反复发作,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者。(3)病史较长,反复发作,尽管症状、体征都不十分严重者。(4)不论病史长短,出现明显神经根麻痹症状,如足无力等。(5)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无多节段受累。(6)有巨大突出或突出物游离者。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患者对治疗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但要求解除痛苦,而且要恢复正常的劳动能力和生活。微创技术因其更小的手术切口、更小的全身反应、更少的瘢痕愈合、更短的恢复时间及更好的心理效应[4],为越来越多的专科医生所青睐。由于患者对于病情反复发作的恐惧,对于这种立竿见影的微创治疗,一般能够欣然接受。

    3.2  同传统的全椎板、半椎板及开窗手术相比,MED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MED技术只去除少许的椎板、部分黄韧带,并没有改变腰椎的骨性结构,对椎体间及椎弓根的联结没有过多的破坏,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甚小,而传统手术破坏了腰椎赖以维持平衡的解剖结构,引起手术后刚度的减小,造成腰椎不稳[5],对患者术后恢复影响较大,往往是造成慢性腰痛的又一原因。但MED毕竟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也有着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MED因其微创,是点对点的治疗,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伴有椎管狭窄及外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巨大突出者可能造成部分髓核遗漏,或伴有突出物骨化等患者,要充分考虑操作的难度,多行开放手术。

    3.3  对于病例中的20岁以下年轻患者  大都因不当体育锻炼和意外伤害造成,伴有不同程度的骺环撕脱骨折,这种病情采用开放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尤其对以后劳动力影响较大,患者一般难以接受,采用MED技术,使这一矛盾迎刃而解,并且可以采用骨刀等微创器械,对于突出的骺环也可以摘除。这使更多的年轻患者有更多的选择。随访发现,上述患者完全康复,腰及双下肢无任何遗留症状。对这些年轻的患者可以选择激光融合术,有时也有一定的疗效。

    3.4  对于合并其他病症的患者,MED的选择适应证不宜盲目扩大  本组病例中,治疗效果差的病例中,有4例合并有强直性脊柱炎(AS),选择治疗时要权衡利弊,对于活动期AS不宜行MED治疗,对那些确由椎间盘突出引起严重症状的患者,一定要经过严格保守治疗,将AS控制于稳定期,再实行MED治疗,因为MED治疗可以使处于稳定期的AS激活进入活动期,给患者造成更大的痛苦,同时,由于患者脊柱椎间隙变化明显,加上骨桥形成,给后路镜治疗带来很多的麻烦,往往造成术中出血多,手术时间延长及后路镜安放困难等情况,上述患者随访发现,患者虽根性症状消失,但腰腿痛持续存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3.5  对于多阶段突出者  不要盲目多阶段摘除,一定要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仔细分析是由哪条神经受压而引起症状,不能确定者,要进一步检查,如MRI或脊髓造影等,盲目扩大施术范围,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害,也容易导致日后腰椎不稳的发生。多阶段突出往往由于椎管内容物增多局部血液循环受阻,部分血管增粗、脆性增加,术中出血较多、较猛,给操作带来很大困难;而为了止血,又往往需要留置止血用明胶海绵。术后发现,此海绵往往对神经根产生一定刺激作用而遗留症状。术中可用双极电凝止血,但一定要显示清楚,将神经根和硬膜囊拉开,避免对其造成烧灼伤,遗留症状甚至造成永久性损伤。

    3.6  MED术后并发症  并不少见,如术后椎间盘炎、出血、复发、腰椎不稳、马尾综合征、截瘫等。较多见的出血,多由于术中出血止血不彻底或难以彻底止血,造成血肿形成,神经根受压或周围粘连,造成遗留症状。术后椎间盘炎极少见,但后果严重,笔者曾遇到一例患者,具有明显的术后感染的症状体征,经MRI确诊,保守治疗无效,行二次手术,住院6个月方愈,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严格的无菌操作是避免该症发生的根本。笔者遇到3例需要再次手术的病人,原因在于:(1)定位错误,术后症状没缓解或只有少许缓解,过一段时间症状加重,再次检查发现手术间隙错误;(2)术中出现硬膜囊损伤,没能及时处理,造成马尾神经嵌顿,而出现马尾综合征,只有再次手术。避免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有高度的责任感,避免定位错误,最有效的办法是术中定位。关节紊乱综合征并不少见,由于麻醉等原因,患者术后韧带处于松弛状态,由于搬运、翻身、起床、锻炼等原因造成关节紊乱,致神经根卡压,具有明显的体位依赖,改变体位症状减轻,往往持续2周~1个月,症状才完全消失,这需要我们的临床工作做到细处,搬运避免扭腰,轴向翻身,卧位起床,科学的功能锻炼等都需要我们的医务人员在场,以减少患者本可避免的痛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7  手术操作中的几个问题  (1)黄韧带开窗一般采用漂浮法,为避免硬膜囊损伤,应从硬膜囊后间隙进刮匙,避免违规操作,造成不良后果,同时为防止黄韧带和神经根、硬膜囊的粘连,应用神经剥离子潜行剥离,松解粘连,以免硬膜囊破裂,一旦破裂,应予以充分保护,避免进一步损伤,有必要充分扩大侧隐窝,尽量远离硬膜囊取出突出髓核,冲洗完后,给予明胶海绵外敷,防止脑脊液外露。(2)止血,清晰的视野是MED最基本的要求,止血则是达到这一目的关键,一般要求:①髓核钳取净视野内软组织。②避免拉钩吸引管在硬膜囊,神经根及前间隙无谓的滑动。③充分的压迫止血显示视野是避免进一步损伤出血的前提。④降低负压吸引管的吸力,显露硬膜囊时不要堵口。⑤最无奈的选择,开放手术。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侧隐窝狭窄者扩大侧隐窝及神经根管;避免游离髓核的遗留;充分的冲洗以减少粘连及出血;半硅管引流条比橡皮条引流更充分;骶管注射重叠疗法可以减少并发症。

    3.8  术后护理及康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对于微创患者来说,术后护理得当,往往事半功倍;相反,则可能遗留一些后遗症状,笔者术后采用一系列锻炼方法,包括卧位起床,直腿抬高训练,腰部保健及腰背肌锻炼等,对一些有遗留症状的患者,采用一些必要的理疗手段如针灸、按摩、电疗、磁疗等巩固疗效,往往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钢,王晨光.脊柱非血管性介入治疗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35.

2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2.

3 刘志雄.骨科常用诊断分类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21.

4 裴国献,白高宏.21世纪骨科微创技术发展的评价.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151-154.

5 李旭明,王树茂.手术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临床骨科杂志,2002,5(1):74-76.


作者单位:276032 山东临沂,山东煤矿临沂医院

作者: 张兆凤,刘立经,唐守梅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