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8期

小儿腹外疝小横切口高位结扎术的临床应用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外疝小横切口高位结扎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7月至2009年4月小横切口高位结扎术165例(A组),传统疝修补209例(B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结论采下腹皮纹横形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外科手术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最......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腹外疝小横切口高位结扎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7月至2009年4月小横切口高位结扎术165例(A组),传统疝修补209例(B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结果 (1)平均手术时间:A组30 min,B组61 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117,P<0.05);(2)平均住院日:A组2.4天,B组9.1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996,P<0.05);(3)平均医疗费用:A组1 286.2元,B组2 597.13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94,P>0.05);(4)平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A组12.4 h,B组29.4 h,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82,P<0.05);(5)平均术后恢复日常活动时间:A组3天,B组9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15,P<0.05);(6)术后并发症:A组24.5%,B组35.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107,P>0.05);(7)术后复发:A组1.17%,B组1.5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07,P>0.05)。结论 采下腹皮纹横形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腹股沟疝;儿童;小切口;外科手术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最常见的腹外疝,多属于先天性。因小儿斜疝常发生嵌顿或绞窄而威胁生命,业内人士一致认为,除少数情况外,一般主张尽早施行手术。2003年7月至2009年4月,我院行小横切口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外疝165例(A组),与同期传统疝修补209例(B组)进行对比分析,现将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患者分两组:(1)A组165例,男96例,女69例,年龄9个月~4岁,平均2.3岁;其中嵌顿疝4例,单纯疝161例;单侧疝157例,双侧疝8例;左侧疝67例,右侧疝98例;原发疝156例,复发疝9例,其中1次复发8例,2次复发1例。其中合并睾丸或精索鞘膜积液6例,睾丸下降不全1例。(2)B组209例,男115例,女94例,年龄10.5个月~5岁,平均3.1岁;其中嵌顿疝11例,单纯疝198例;单侧疝201例,双侧疝8例;左侧疝127例,右侧疝82例;原发疝202例,复发疝7例,其中1次复发5例,2次复发2例。其中合并睾丸或精索鞘膜积液9例,睾丸下降不全4例。

  1.2 方法 A组手术操作要点:取患侧腹股沟区经过腹股沟外环精索组织通过处略向上的横行切口,约1.5~2.5 cm。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钝性分离浅筋膜,用小拉钩拉开,将外环口向上拉开(必要时切开外环口),将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稍向上钝性分离,即可暴露精索及突出的疝囊。切开疝囊检查疝内容物血运情况,观察有无组织坏死及肠瘘等,如无组织坏死及严重血运障碍,还纳疝内容物,还纳困难者,则采用于内环口外上方切开腹横筋膜,松解疝囊颈还纳疝内容物[1,2]。游离或离断疝囊,行疝囊高位结扎。修复腹横筋膜,逐层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可吸收线缝合皮肤。围术期常规使用抗生素3~5天,切口不必拆线。B组手术操作要点:全部使用电刀电凝,创面彻底止血;患儿取仰卧位,于患侧耻骨上皮肤腹横纹作横切口约3~4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钝性剥离,使之清晰地显露腹外斜肌腱膜,切开腹外斜肌腱膜进入腹股沟管,显露并分提睾肌,于精索内前方可找到疝囊,剥离疝囊并向内环分离,使与周围组织完全分离,直到露出腹膜外脂肪,于该处在直视下贯穿缝扎疝囊颈。距结扎线0.5 cm处切断疝囊颈部,去除多余的疝囊,然后将精索及睾丸复位,逐层关闭切口。女孩的手术与男孩基本相同,因圆韧带与疝囊壁黏连紧密,可与疝囊一起分离至内环处,一并切除。 围术期常规使用抗生素5~7天。

  1.3 统计学处理 组间计数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1)平均手术时间:A组30 min,B组61 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117,P<0.05);(2)平均住院日:A组2.4天,B组9.1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996,P<0.05);(3)平均医疗费用:A组1286.2元,B组2597.13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94,P>0.05);(4)平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A组12.4 h,B组29.4 h,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82,P<0.05);(5)平均术后恢复日常活动时间:A组3天,B组9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15,P<0.05);(6)术后并发症:A组24.5%,B组35.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107,P>0.05);(7)术后复发:A组1.17%,B组1.5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07,P>0.05)。

  采下腹皮纹横形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点,切口甲级愈合,随访4~12个月无疝复发,该术式值得推广应用。

  3 讨论

  3.1 小儿腹外疝小横切口高位结扎术优缺点 从本组资料可以看出,与传统疝修补术相比,小横切口高位结扎术具有如下优点:(1)符合现代微创理念,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的优点;(2)操作简单,术中不需要提出精索及睾丸,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组织的分离,减轻了副损伤及阴囊血肿。缺点在于:嵌顿疝特别是合并肠内容物坏死的病例采用横切口不利于必要时扩大切口,给手术造成一定困难。

  3.2 小横切口高位结扎术适应证 小儿腹外疝小横切口高位结扎术适宜各种小儿腹外疝修补,尤其适宜:(1)小儿腹股沟斜疝;(2)小儿单纯性疝。但不适宜巨大疝、腹壁切口疝、滑疝、骑跨疝、复合疝。

  3.3 术中、术后注意事项 总结本组165例手术经验及文献复习,我们认为术中应注意如下几点:(1)切口位置的选择至关重要:由于小儿内外环口距离较近,术前用手指向上触摸皮下环并做出标记,可对内环口有较好的定位,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2)识别提睾肌,寻找疝囊是手术的关键环节(若辩认困难,可牵拉同侧睾丸心帮助确认):暴露疝囊后,在其内外侧之间轻轻提起提睾肌,稍分开肌纤维组织,在其深面即可找到呈灰白色的疝囊[3]。(3)小儿囊壁薄弱,游离疝囊要轻柔,术中尽量采用钝性分离精索和输精管,较大的疝囊离断后远端可弃之不管,但需要开放引流。(4)切开的腹横筋膜需完整修复,外环口若未切开不必刻意缝合修补[4]。

【参考文献】
    1 归奕飞,韦勇杰,王奇,等.内环处腹横筋膜切开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研究.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5,27(4):459-460.

  2 程丹桂.小儿斜疝嵌顿手术方法改进.长治医学院学报,1998,12(4):269-270.

  3 罗威.改良术式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6例.长治医学院学报,2006,10(1):22-23.

  4 陈杰,那冬鸣,申英末,等.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在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20(2):107-108.

  (本文编辑:李倩倩)


作者单位:655501 云南,富源县后所卫生院外科

作者: 罗光雄,邹跃祥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