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10年第7卷第1期

脑梗死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早期应用对脑梗死进展情况、短期疗效、长期预后影响。方法将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早期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和传统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FD)和改良巴氏指数(BI)观察治疗前后分值变化及脑卒中再发情况。结果治疗20天后,治疗组与对照组......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早期应用对脑梗死进展情况、短期疗效、长期预后影响。方法 将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早期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和传统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FD)和改良巴氏指数(BI)观察治疗前后分值变化及脑卒中再发情况。结果 治疗20天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值的差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也无显著性差异。一年后两组差值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急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托伐托汀早期应用对脑梗死短期疗效有待探讨,远期生活能力提高及防止脑血管病事件的再发有效。

【关键词】  脑梗死;进展性脑梗死;阿托伐他汀

他汀类药物早期应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价值已被充分肯定[1,2],但对脑梗死的作用鲜有报道。为此,我们试用阿托伐他汀早期应用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随机、对照临床治疗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8例脑梗死患者系2005年4月至2006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所定标准,并均经头部CT和/或MRI证实。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在24 h内,年龄40~75岁,排除已知的非动脉硬化原因(如瓣膜病、房颤、动脉炎、妊娠、口服避孕药、血液病等)所致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因其中2例治疗过程中激酶升高而退出,实为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61.7±7.8)岁,伴高血压病36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13例;对照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65.2±9.3)岁,伴高血压病35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伴发疾病方面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和血脂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1.2 治疗及评价方法 不论血脂高低,入院后治疗组立即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1周后改为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注:与治疗前相比较,经t检验*P<0.01;★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NFD及BI积分注:两组治疗前后比较,经t检验*P<0.05,★P<0.01;治疗1年后与对照组比较▲P<0.01

  20 mg/d(北京嘉林药业公司生产)。对照组服用烟酸肌醇酯400 mg tid(北京永康药业公司生产)。两组均按常规使用肠溶阿司匹林、胞二磷胆碱、血塞通,并据病情稳定血压血糖及其他对症治疗,住院治疗至少20天。检测血脂、肌酶、肝肾功能。出院后治疗组续服肠溶阿司匹林75 mg/d,阿托伐他汀20 mg/d;对照组续服肠溶阿司匹林75 mg/d,烟酸肌醇酯400 mg tid,两组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常规治疗。按规律门诊复诊并电话联系。

  两组均使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FD)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BI)。全部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0天各评定一次,1年后的1个月内通过门诊再复评1次,并记录1年内主要转归指标脑卒中(TIA、脑梗死、脑出血)再发例数。治疗1周后统计各组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例数。进展性脑梗死标准:在发病1周内经临床治疗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的脑缺血性疾病[3]。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全部统计方法均采用SPSS 9.0统计软件。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见表1。经t检验,治疗前血脂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0天后血脂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无差异(P>0.05);治疗1年后血脂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值比较 见表2。经t检验,治疗前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0天后,两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年后,两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两相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CNFD及B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患者生活能力提高更好。

  2.3 两组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相比较 治疗组发生8例(17.8%),对照组发生9例(22.0%),经χ2检验,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主要转归指标脑卒中(TIA、脑梗死、脑出血)再发例数 治疗组3例(6.7%),其中TIA 1例、脑梗死2例,脑出血0例;对照组9例(22.0%),其中TIA 2例,脑梗死7例,脑出血0例,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化验检测 阿托伐他汀降血脂效果好于烟酸肌醇酯;肝肾功能正常;2例肌酶轻微升高,患者出现轻度乏力腿痛,停药后好转。

  3 讨论

  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能快速减少复发事件危险,降低死亡率,改善愈后。但对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梗死的早期治疗报道少且尚无定论。

  脑梗死虽然病因复杂,但主要原因仍是动脉粥样硬化。阿托伐他汀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其调脂作用强,但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治疗是调脂外的多向性作用。在对脑梗死的治疗研究中,多数是对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卒中预防观察。斯堪的那维亚辛伐他汀存活研究(4S)的事后分析表明,有冠状动脉病史的患者接受辛伐他汀治疗后,卒中和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生率分别下降了23%和5%[4]。胆固醇与缺血复发(CARE)试验表明,心肌梗死和胆固醇低于6.22 mmol/L的患者接受普伐他汀治疗后,卒中发病率下降32%[4]。有实验表明,用辛伐他汀预处理血浆胆固醇正常的小鼠14天,大脑中动脉线栓1 h后再灌注23 h,梗死体积缩小38%[4]。其作用机制[4,5]:可以改善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减少炎性细胞浸润,稳定瘢块,抑制血栓形成;上调脑组织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和活化,起到神经保护和促进血液供应作用;减少脂蛋白氧化,改善自由基损伤。本研究设计尽量剔除非动脉硬化因素所致脑梗死。结果表明,脑梗死早期的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虽不能有效阻止梗死进展和改善早期预后,但对1年后的生活能力改善和再发卒中预防明显有效。说明他汀类药物的抗动脉硬化作用对脑梗死同样有效。但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相比,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的早期疗效不著,分析可能的原因有:(1)两者病因不全相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建立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血栓形成基础之上的,而脑梗死除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外,还有其他很多原因,本文虽尽量剔除临床显见的非动脉硬化因素,但有学者尸检发现80%的脑梗死系脑栓塞,这可能也是脑梗死溶栓疗效不如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2)两者病变部位血管管径不同,冠心病以血管主干为主,脑梗死以终末分支动脉为主。(3)心肌和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不同。(4)本研究病例数量少。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的后期治疗有效,应该是其调脂作用和调脂外的多向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研究提示,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早期强化治疗的近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对提高远期生活能力和预防卒中复发有效。由于本研究样本小和随访时间短,所用药物剂量有随意性,本课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茹雪,李爱筠.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价值.心血管病进展,2004,25(2):96-100.

  2 Rcsenson RS,Tangney CC.Antiatherothrombotic.propertiesofstatins.JAMA,1998,279:1643-1650.

  3 Gantier JC.Stroke-in-progression.Stroke,1985,16(4):276.

  4 刘志军,范生尧.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1(4):260-262.

  5 刘勇.他汀类药物的脑缺血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2004,31(1):74-78.

  

作者: 范丰栋,高兆彩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