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10年第7卷第6期

慢性硬膜下血肿126例的诊治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总结1996-2009年本院收治的12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和经验。结果126例患者104例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术,22例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其中3例钻孔冲洗引流术中发现血肿未液化改变手术方式。所有患者均治愈,2例开颅血肿清......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总结1996-2009年本院收治的12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和经验。结果 126例患者104例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术,22例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其中3例钻孔冲洗引流术中发现血肿未液化改变手术方式 。所有患者均治愈,2例开颅血肿清除术后继发硬膜下出血再次手术清除血肿并止血,钻孔冲洗引流术患者3例因引流管移位进入脑组织致术后出现偏瘫或偏瘫加重,4例术后血肿无减少再次置管。结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是钻孔引流术,对于包膜明显增厚或血肿尚未完全液化者,宜采用开颅手术治疗。

【关键词】  硬膜下血肿;外科手术;影像学

 慢性硬膜下血肿约占颅内血肿的10%,起病隐匿,好发于老年患者,临床表现不明显,症状出现较晚,但手术疗效好。本科1996-2009年共手术治疗12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现将有关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男78例,女48例;年龄52~78(平均68)岁;病程22天~6个月,平均2.5个月。血肿左侧59例,右侧48例,双侧15例,多发性4例。有头部外伤史113例,否认头部外伤者13例;有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病史者8例,血小板减少者6例。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缓慢进行性加重伴呕吐者115例,轻偏瘫者34例,痴呆、精神异常者8例,失语者18例,视力下降者6例。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14例行MRI检查。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低密度影,亦可为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影,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向对侧移位,MRI均提示T1像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T2像高密度影。

  1.2 手术方法 (1)钻孔引流冲洗术:①单孔法:选择血肿最厚处偏后约2cm钻孔,切开硬脑膜后立即置入引流管,生理盐水冲洗,同时调整引流管的位置至血肿腔的各个方向,直至冲洗液清亮后,保留引流管前端于血肿腔中部偏前,接无菌引流袋。②双孔法:对血肿范围广,波及额颞枕叶或双侧血肿者选择此法,双侧钻孔定位同前,同侧双孔的位置宜定在血肿的后下方和前上方,距血肿边缘约2cm。先钻前孔,切开硬脑膜后,立即置入10号硅胶引流管并固定。再钻后孔,切开硬膜置入直径为5~6mm的引流管。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清亮后,2支引流管分别接无菌引流袋;(2)开颅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术中多行马蹄形皮瓣,掀开骨瓣,剪开硬脑膜,清除血肿及其包膜,血肿未完全液化者选用,术中均行硬脑膜悬吊。

  1.3 术后处理 术后可采用仰卧位,头稍偏向患侧,让钻孔处位于最低处以利引流,引流管一般留置3~5天。具体时间视复查头颅CT血肿腔的大小及脑组织膨隆回位情况而定,如引流出脑脊液,须抬高引流管15cm,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常规抗癫痫治疗,术后恢复期可行活血扩管治疗促进脑组织复位。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107例患者采用颅骨钻孔引流术,其中86例单孔法,21例双孔法,其中3例术中发现血肿未液化改行开颅血肿清除术;19例直接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并切除血肿内膜,术中清除血肿50~150ml,2例开颅血肿清除术后继发硬膜下出血再次手术清除大部分血肿。107例颅骨钻孔引流术者,100例患者一次治愈出院;4例患者术后3天拔除引流管,症状无改善,CT复查证实血肿量较术前无明显减少,于原钻孔处重新置入引流管入血肿腔,反复冲洗,再置管引流72h,复查CT无血肿残留,治愈出院;3例术后出现偏瘫并进行性加重,立即复查CT发现引流管移位至脑组织内,急诊手术拔出引流管后,扩大骨孔,重置软质引流管于血肿腔,术后止血、护脑、高压氧等治疗,偏瘫症状消失;19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中2例因继发硬膜下出血再次手术后治愈。术后无复发,无死亡。

  2.2 随访 126例患者随访78例,随访率 61.9%,随访时间跨度最长12年,最短1年,58例恢复生产和工作,13例并发其他疾病而死亡,7例出院后并发癫痫及肢体功能障碍未能恢复工作。

  3 讨论

  3.1 慢性硬膜下血肿大多发生于老年患者,诱因为头部外伤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类药物。老年患者因大脑组织存在不同程度萎缩,颅腔相对扩大,头部外伤者因头部受撞击后,脑组织在颅腔内前后活动范围大,脑表面的桥静脉易撕裂出现硬膜下血肿。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扩大的原因,多数研究证明,硬脑膜下腔出血后,导致纤维蛋白沉积机化,在硬脑膜下新生包膜形成的同时,有新生毛细血管生长入包膜内。包膜内的毛细血管不断破裂出血和过度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释放,使血浆渗出和再出血的速度快于血肿液化再吸收的速度,从而使血肿体积逐渐扩大[1]。本组病例中113例(89.7%)有头部外伤史,8例(6.3%)有阿司匹林类药物服用史,6例(4.7%)有血小板减少症,均与血肿形成有关。由于老年患者脑组织萎缩,颅内空隙相对增大,血肿形成后颅内压升高缓慢,脑组织受压轻,症状出现较晚,早期诊断困难,因此大多病程较长,一旦出现神经定位症状及体征应尽早就医。

  3.2 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较多,钻孔引流术仍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手术方法。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血肿量小于70ml且血肿覆盖脑表面面积较小者可做单孔引流术,血肿覆盖面广、量大者行双孔引流术。笔者认为术中应注意:(1)将血肿腔中液化血液尽可能地排空;(2)冲洗管置于血肿腔的不同部位和不同方向,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至清亮时止,以将血肿腔内的纤溶物质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尽可能地冲洗掉,阻断纤溶酶原的溶解作用;(3)血肿腔内持续引流,使残留纤溶物质排空,脑组织复位,减少血肿腔的容积,此过程因脑组织弹性降低而持续时间长;(4)手术中减压应缓慢,冲洗用力勿过大、过快,以免颅内压波动大,造成脑损伤及桥静脉破裂出血;(5)在设计皮肤切口方向和钻孔位置时,应考虑到血肿的充分引流;(6)颅骨及硬脑膜要给予充分的止血,并悬吊硬脑膜,防止继发硬膜外血肿压迫脑组织,缝合切口前血肿腔内应注满生理盐水,防止颅内积气,影响脑组织复位。术后尽量早期拔管,防止颅内继发感染。

  此外,如血肿未完全液化,术前CT示血肿腔内为不均匀密度,钻孔术中证实血肿包膜肥厚,有凝固性血块,则需改行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手术。因血肿腔的外膜与硬脑膜粘连紧密,可连同硬脑膜一起翻开,不必剥离,否则可引起广泛渗血,不易止血。而内膜与蛛网膜很少发生粘连,一般容易分离,应尽可能切除。内膜与蛛网膜粘连紧密时可以残留,不会影响脑组织复位,不增加癫痫的发生率。但血肿腔内应置软质引流管,引流管的留置时间需延长至4~5天。本组有3例患者术前CT示血肿腔内中、高密度影,颅骨钻孔切开硬脑膜后,见血肿未液化,仍呈胶冻样血块不能引流,故改做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手术,术后均无复发,康复出院。

  钻孔术中,颅骨孔直径宜大于1cm,必要时骨孔直径扩大为椭圆形,其上下径为2cm,前后径为3cm。在放置引流管时,引流管需平行大脑表面的切线面由后向前置入血肿腔内。切忌在小直径的钻孔内将引流管与脑表面呈锐角,或者垂直于大脑表面置入,使引流管穿破血肿腔内壁而插入脑组织内。本组3例术中置入的引流管质硬,未扩大颅骨骨孔,且未注意引流管的放置方向,结果引流管置入脑组织内,导致术后出现偏瘫或偏瘫加重。急诊复查CT后,拔出原引流管,扩大钻孔直径,平行于大脑凸面放置软质引流管,术后给予止血、护脑、高压氧等治疗,偏瘫症状消失出院。另外,颅锥钻孔手术虽然简便易行,但盲目性较大,易伤及脑组织,且不易止血,引流效果差,本组病例未采用。

  3.3 加强术后管理,加强引流管的护理,防止引流液倒流,同时更换引流管时要防止空气进入颅内导致颅内感染,或影响脑组织复位,对血肿包膜切除的患者应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防止大脑皮质异常放电导致抽搐加重脑水肿,加重病情,影响预后。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36-338.

  

作者: 向文斌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