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10年第7卷第6期

肌电在人体失神经支配肌萎程度与临床可修复时限作用的研究探讨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人体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肌萎缩、肌纤维化程度与失神经支配时间的关系,寻找一种安全、无创、准确性高的检测手段,为临床开展晚期神经修复时限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4例不同时限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肱二头肌标本按神经损伤时限分为6组:0~3个月(10例)、3~6个月(14例)、6~12个月(8例)、1......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研究人体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肌萎缩、肌纤维化程度与失神经支配时间的关系,寻找一种安全、无创、准确性高的检测手段,为临床开展晚期神经修复时限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44例不同时限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肱二头肌标本按神经损伤时限分为6组:0~3个月(10例)、3~6个月 (14例) 、6~12个月(8例)、1~2年(8例)、大于2年组(4例)。对照组为正常肱二头肌(8例)。对患者肱二头肌进行EMG检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EMG检测肌萎缩程度的准确性。结果 随着肱二头肌失神经时限的延长,肌纤维逐渐萎缩,肌肉截面积减小,纤维及脂肪组织逐渐增多,随着时间的推移,EMG表现为病理性纤颤波及正尖波的峰值逐渐下降,结果与病例检查结果相符。结论 失神经支配肌肉在EMG中表现为出现病理性纤颤波及正尖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神经未得到及时修复,其峰值进一步下降,失神经2年内下降最为明显,提示失神经2年内是肌肉萎缩、纤维化最严重时期,失神经2年以后肌肉萎缩、纤维化明显减缓,提示失神经2年内进行神经修复可能是阻止肌肉萎缩、纤维化的最佳时期。

【关键词】  骨骼肌;失神经萎缩;肌纤维化;EMG

 周围神经损伤,如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治疗,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顾玉东首创的膈神经移位和健侧颈7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能够获得70%以上的优良率,但仍有部分患者临床效果尚不能令人完全满意,这是因为除了周围神经损伤本身外,其近端的神经元和远端的效应器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而这三个因素的变化都将最终影响到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的恢复效果。其中,严重萎缩的肌纤维对再支配的神经缺乏支配反应是临床效果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1]。 但最近有学者报道,臂丛神经损伤晚期患者,行神经修复术,仍能取得较佳效果[2]。但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一定时限内不行神经修复术,骨骼肌将产生不可逆性肌肉纤维化[3]。本研究通过肌电图,初步探讨了肌肉萎缩程度与失神经支配时间的关系,为临床神经可修复时限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为青壮年男性。临床诊断及电生理诊断均为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未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1.1.2 资料分布 本研究选取48例,共48侧,年龄17~55岁,平均31.4±10.7岁,失神经支配时间为0.5~45个月,平均 9.81±9.79个月。病例病侧比例见表1。表1 患者病侧比例分布

  1.1.3 资料分组 根据患者失神经支配时间分为5组,见表2。表2 根据失神经支配时间分组

  1.2 仪器 EMG使用上海海神NDI四通道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常规检查时示波器扫描速度为10ms/格,灵敏度为50~500μV/格,低频10~20Hz,高频10kHz,选用同芯针电极记录。室内温度25℃。

  1.3 记录部位 将同芯圆针电极插入患者上臂前侧中点,采集正尖波及纤颤波,并在中点为中心的1cm范围内,再选取上、下、左、右各4个点,采集正尖波及纤颤波。

  正锐波:是一个起始部为正相,继之伴随出现一个时限较宽、波幅较低的负相波,波幅通常为10~100μV,发放频率为0.5~10Hz。

  纤颤电位:是一种起始为正相波而后为负相波的双相波,时程为1~5ms,波幅为10~100μV,发放频率为每秒0.5~10Hz。在失神经支配早期正锐波、纤颤电位相对较大,到后期进入慢性期,电位逐渐变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tata 7.0软件进行秩和检验分析。

          2 结果

  将采集的正尖波与纤颤波分别记录,为使数据更直观,我们采用μV作记录单位,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见表3、表4。表3 失神经不同时限正尖波峰值表4 失神经不同时限纤颤波峰峰值

  为了更直观展示上述变化趋势,制作线图如图2。正尖波及纤颤波峰值在2年和2年以上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将正尖波与纤颤波峰值做直线相关图如图3。

  随着失神经时限的延长,正尖波峰值与纤颤波峰峰值呈近似一直线关系:正尖波峰值与纤颤波峰峰值随着失神经支配时间的延长,两峰值有相关性。

        3 讨论

  人体神经损伤后,骨骼肌由于失去了神经系统的抑制性调节,对乙酰胆碱及其他化学物质的敏感性提高,出现单个肌纤维的自发兴奋和震颤运动,而在肌电图上则表现为肌肉自发产生的、独立而无规律的低电压、短时程的动作电位,即纤颤电位。同时,骨骼肌细胞由于失神经后的变性、坏死,出现损伤电位,它与周围相对正常的肌纤维的膜电位之间出现电位差,易引发一正相电位,在肌电图上表现为与纤颤电位伴发的正相波形,即正尖波。纤颤波及正尖波的峰值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骨骼肌图2 纤颤波峰峰值与时间关系

  图3 正尖波与纤颤波峰值相关图

  损伤程度[4],但目前的分类方法尚不能定量分析。我们研究发现,在大跨度时间范围内,随着失神经支配骨骼肌时间的延长,肌电图中的纤颤波和正尖波其峰值均随着时间的延长下降,且其下降程度有相关性,肱二头肌随着失神经支配时间的延长,EMG表现为失神经电位的减少,峰值电压逐渐下降,但在2~3年内,仍可见病理性正尖波和纤颤电位,以后病理性正尖波和纤颤电位逐渐消失,直至在肌电图上呈一病理电静息。我们分别对各组病例进行病理检测,该组病例病理检测(图4)提示(失神经支配后24个月以上):肌纤维间隙严重增宽,肌束结构崩解。肌纤维及肌束间几乎完全被胶原纤维充斥。图4 失神经24个月以上组:肌纤维化程度

  Masson×100 通过该研究,笔者认为肌电图能很好地反映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情况,其正尖波及纤颤波的峰值与骨骼肌萎缩程度有相关性,当失神经支配超过2年后,病理显示肌纤维基本消失,肌电图逐渐趋向病理性静电息,笔者认为失神经2年内是肌肉萎缩、纤维化最严重时期,失神经2年以后,纤维化明显减缓,提示失神经2年内进行神经修复术可能是阻止肌肉萎缩、纤维化的最佳时期。该研究初步证实肌电图能反映失神经肌肉萎缩程度,但由于各组样本量较少,无法量化,进一步加大样本量,细化时间分段,从而量化EMG,使肌电图能更客观地反映肌肉萎缩程度,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顾玉东.臂丛神经损伤与疾病的诊治.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

  2 Julia K,Terzis MD,Ph D,et al.Selective Contralateral C7 Transfer in Posttraumatic Brachial Plexus Injuries:A Report of 56 Cases.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2009,(3):927-938.

  3 胡韶楠,顾玉东,徐建光,等.臂丛神经损伤后不同部位肌肉萎缩的检测和机制探讨.中华创伤杂志,2002,18(9):526-529.

  4 Daube JR.Needle examination in clinical electromyography. Muscle Nerve,1991,14(8):685-700.

  

作者: 姜晓琪1,杨素敏2,史其林1△,田 东1,王 斌1,张凯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