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0期

坐、耻骨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SPECT:右侧部分坐骨和耻骨代谢较活跃。CT:右侧坐骨呈膨胀性骨质吸收破坏,骨性包壳内缘见多发弧状压迹,骨质破坏区内密度不均匀,呈等低混杂密度,未见骨化影,骨皮质受压变薄,部分中断,软组织内肿块影与闭孔内肌分界不清,未见骨膜反应(图1、图2),病变波及耻骨体及部分髂骨体。增强扫描骨质破坏区及软组织肿块呈......

点击显示 收起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15岁,因右侧臀部无明显诱因持续性隐痛1年,跳跃后疼痛加剧并轻度跛行而就诊。临床检查:右臀部压痛,无红肿,右臀及右下肢感觉正常,右下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血常规及血液生化检查在正常范围。外院X线诊断意见:右坐骨巨细胞瘤并不完全性病理性骨折。SPECT:右侧部分坐骨和耻骨代谢较活跃。CT:右侧坐骨呈膨胀性骨质吸收破坏,骨性包壳内缘见多发弧状压迹,骨质破坏区内密度不均匀,呈等低混杂密度,未见骨化影,骨皮质受压变薄,部分中断,软组织内肿块影与闭孔内肌分界不清,未见骨膜反应(图1、图2),病变波及耻骨体及部分髂骨体。增强扫描骨质破坏区及软组织肿块呈多房性强化,等密度区明显强化(图3),CT值由平扫时的37.2HU增至64.7HU。低密度影无强化,CT值约15HU。CT诊断:右侧坐骨骨巨细胞瘤Ⅱ~Ⅲ级。病理:病灶边缘由囊状骨壳构成,病灶内可见海绵状血池,肉芽组织以及纤维结缔组织。病理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

  2  讨论

  动脉瘤样骨囊肿多认为是由于局部血流动力紊乱造成,即因骨内局部静脉段受阻或动静脉瘘,引起局部持续性静脉高压,血管床扩张,受累部骨组织被压迫吸收,形成大小不等囊腔,并有反应性骨膜增生,病理所见为众多充填了新鲜或陈旧血液的空腔构成,这些空腔之间的间隔大都由多核巨细胞及纺锤形细胞组成。好发于10~20岁青少年,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60%~75%发病于股骨上端椎体及附件,跟骨、耻骨、锁骨和掌指骨亦可发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痛,靠近关节时可出现运动障碍,部分病变可自愈。好发于长骨干骺端,CT表现为病灶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与正常骨交界处多有薄层钙质样高密度硬化缘,病灶相邻皮质多膨胀明显,呈细线样,部分皮质中断,病灶沿膨胀的骨膜下向远侧延伸,病灶密度不均,CT值39~75HU不等,包括软组织密度结构,液体密度囊腔和(或)斑片状、条带状骨化影,液体密度囊腔分布无规律,其内可出现液—液平面,其中上方密度较低(CT值5~36HU),下方密度较高(CT值40~70HU),多数病灶内尚有粗细不均且不完整的骨密度分隔或骨嵴,可使病灶呈皂泡样外观,增强扫描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CT值增加30~40HU,其内圆形、卵圆形液性密度囊腔无明显强化,二者密度差别更趋明显[1]。

  动脉瘤样骨囊肿需与骨巨细胞瘤和骨囊肿鉴别。骨巨细胞瘤好发于30岁以上的成年人,位于骨骺闭合后的骨端,比动脉瘤样骨囊肿更接近骨性关节面,虽然两者均为膨胀性溶骨性破坏,但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膨胀更明显,病变内骨性分隔相对较少,无硬化边。孤立性骨囊肿好发于骨干偏干骺部,膨胀不如动脉瘤样骨囊肿明显,且趋向于沿骨干纵轴发展,囊肿内缺乏皂泡状骨性分隔,易并发病理性骨折[2]。最后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

  【参考文献】

  1  徐爱德.骨关节CT和MRI诊断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243-250.

  2  石木兰.肿瘤影像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57-859.

  作者单位: 1 678100 云南保山,昌宁县医院CT室

        2 650032 云南昆明,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
 
  (编辑:朱兆耘)

 

作者: 兰桂芬,何茜,张丽芳 2006-9-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