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7期

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结果对照研究( 附315例报告)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结果对照研究(附315例报告)(pdf)[摘要]目的分析总结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影像学表现,通过和手术结果对照,找出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主要致病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6年我院收治的315例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患者。结果手术病例296例,肿瘤压迫所致20例,占6......

点击显示 收起

  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结果对照研究( 附315例报告)(pdf) 

   [摘要]  目的  分析总结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影像学表现,通过和手术结果对照,找出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主要致病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2006年我院收治的315例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患者。结果  手术病例296例,肿瘤压迫所致20例,占6.8%;术中证实有血管压迫或接触的271例,占91.6%;有蛛网膜粘连和其他原因不明者5例,占1.7%,19例为保守治疗。术前CT平扫67例,15例显示基底动脉增粗偏移,248例均做桥小脑角区MRI,显示神经血管接触和可疑接触者188例,占75.8%。结论  MRI诊断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病因与手术结果对照相似,则主要为神经血管压迫所致。

    [关键词]  三叉神经;面部单侧痉挛;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是神经科的顽症,大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男女之比为1∶1.46。我院2001~2006年收治的315例患者中,三叉神经痛239例,面肌痉挛76例。2002年前其影像学检查均为后颅窝薄层螺旋CT,共67例,3例微小肿瘤术前CT平扫未发现。2003年以来,248例患者全部做MRI检查,其中明确有占位者17例,桥小脑区占位检出率为100%。而在非肿瘤压迫的276例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患者中手术证实有271例为血管直接压迫或可疑接触占手术病例(296例)的91.6%,这更加肯定了神经血管压迫学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1年5月~2006年3月共收治315例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患者,其中三叉神经痛患者239例,面肌痉挛患者76例。男128例,女187例,男女之比1∶1.46,年龄18~97岁,平均58岁。右侧188例,左侧127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后颅窝薄层螺旋CT或MRI检查,CT为GE公司生产的Hispeed 4 System 4层螺旋CT,对桥小脑角区行2mm薄层扫描,MRI为GE公司生产的Signa Profile 0.2T永磁开放型全身磁共振成像仪,应用头线圈,常规做SE序列桥小脑角区MRI检查,T1WI:TR 440ms,TE 28ms。T2WI:TR 3440ms,TE 98ms,层厚4mm。薄层2D-TOF-MRA扫描参数:层厚2mm,TR 42ms,TE 10ms,反转角70°,像素矩阵192×128,FOV 18cm,重建图像后能直观地显示出血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有手术适应证的进行三叉神经、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梳理术( 采用涤棉片介入分离神经血管,必要时行神经梳理)或摘除肿瘤并随访。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315例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患者中296例行手术治疗,手术病理证实20例桥小脑角区肿瘤,占6.8%。其中,胆脂瘤11例,脑膜瘤6例,听神经瘤3例。在手术内镜下能清晰看到血管与三叉神经和面神经出颅段以何种方式压迫或接触,两者总数为271例,占91.6%;其余5例有2例蛛网膜粘连及3例无明显直接压迫原因,占1.7%。压迫血管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基底动脉,个别有椎动脉。

    2.2  CT和MRI表现  67例行螺旋CT桥小脑角区2mm薄层扫描,其中15例显示基底动脉增粗偏移,而248例做MRI中188例显示有迂曲增粗变异的血管与神经接触或可疑接触,占75.8%,与手术结果最为接近。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是神经科最顽固的疾病[1],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可谓众说纷纭,学者们各抒己见,直到今天还在探讨中。但三叉神经的微血管压迫学说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此学说早在1920年Cushing提出,而1934年Dandy进行总结提出三叉神经痛是由于三叉神经受压及小脑上动脉使其在进入桥脑处扭曲变形所致,至1954年Taamhoj通过大量研究报道认为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是由于相应的脑神经在神经根进出部( REZ)受到血管搏动性压迫所致,该区被认为是中枢和周围髓鞘的交接区,无雪旺细胞包裹,范围约0.5~1.0cm,对搏动性和跨过性压迫特别敏感[1],易产生微血管压迫。病理上表现为神经节内细胞消失、炎症浸润、脱髓鞘病变及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电镜显示节细胞的轴突常有不规则的球状茎块沿着神经束分布,有的轴索呈扭曲不规则、节段性断裂,甚至消失,髓鞘明显增厚,失去层次结构,轴浆也有改变,于郎飞结邻近有大量线粒体堆积,提示可能存在着机械因素[2]。Mark等在过去29年中( 1990年前)对2420例神经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患者进行了神经血管减压术,并取得了良好效果[3]。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对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方式逐渐提高、完善。原来的头颅平片、CT或数字减影都难以清晰显示神经与血管的关系,而仅能显示迂曲增粗和变异的血管,在磁共振成像出现后,解决了以上难题。由于我院采用的磁共振成像仪为0.2T永磁型,再加上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仅做了2D-TOF-MRA;同强化薄层3D-TOF-MRA相比,虽然影响了图像质量,但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后处理,各组病例都能较为清楚地显示出椎基底动脉、小脑下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三叉神经、面神经出脑区及近段神经干也可显示出来。

    总之,MRI加薄层2D-TOF-MRA可较为清楚地显示出三叉神经、面神经脑池段与毗邻血管、肿瘤等的关系。结合其他文献报道及本组病例手术结果对照,增强薄层3D-TOF-MRA是目前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病因诊断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临床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具有重大意义[4]。同时通过对本组病例的研究更加证实了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神经血管压迫学说。

    [参考文献]

    1  吴承运,刘玉光.三叉神经痛.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02-103.

    2  黄如训,梁秀龄,刘焯霖.临床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96-198.

    3  Mclaughlin MR,Peter J,Clyde DL,et al.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of cranial nerves:lessons learned after 4400 operations.J Neurosurg,1999,90(1):1-8.

    4  胡吉波,张士正.3D-TOF-MRA 诊断偏侧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12( 12):1069-1072.

     作者单位: 1 264205 山东威海,威海光华医院影像科

    2 山东日照,日照市人民医院影像科

  (编辑:夏  琳)

作者: 尹凤荣,杨坤,刘叶,张善娟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