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1期

脂肪性肺栓塞2例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脂肪性肺栓塞2例(pdf)1病例介绍病例1,患者,男,26岁,因右胫腓骨骨折于2005年4月7日入院。诊断为脂肪性肺栓塞。诊断为脂肪性肺栓塞。2讨论肺动脉栓塞简称肺栓塞,是指任一部分的肺动脉被栓子堵塞后产生的一类较常见的病理生理综合征。...

点击显示 收起

    脂肪性肺栓塞2例 (pdf)

    1   病例介绍

    病例1,患者,男,26岁,因右胫腓骨骨折于2005年4月7日入院。否认既往有慢性病史。8日该患者出现胸闷、气急、发热、发绀等症状,查体:呼吸快,两肺满布湿啰音,皮肤出现出血点。实验室检查:PO2 34 mmHg,PCO2 27.9 mmHg,SaO2 62%。胸部CT检查:两肺可见广泛斑片影,呈暴风雪样改变。诊断为脂肪性肺栓塞。临床遂予以吸氧、心电监护,大剂量激素冲击、溶栓及利尿、对症治疗。4月22日复查CT:两肺可见散在淡片影,较8日明显吸收好转。5月8日再次复查CT,肺部阴影消失好转。临床胸部症状消失。

    病例2,患者,女,55岁,因右胫腓骨骨折于2005年5月22日入院,5月23日行切开内固定术后,第2日患者出现胸闷、气急等症状。查体:两肺呼吸音粗,皮肤出现出血点。SpO2<90%,胸部CT检查:双肺广泛斑片影,呈云雾状改变。诊断为脂肪性肺栓塞。临床予以吸氧、大剂量激素冲击及对症治疗。再次复查CT(2005年5月28日)时,肺部阴影消失,同时,临床症状消失。

    2   讨论

    肺动脉栓塞简称肺栓塞,是指任一部分的肺动脉被栓子堵塞后产生的一类较常见的病理生理综合征。在肺栓塞病变中,栓子可分为血块、癌栓、脂肪、空气、羊水及虫卵等。脂肪性栓子比较少见,好发于长管状骨骨折或做内固定、拔钉等手术过程,由髓内脂肪经撕裂的骨髓内静脉进入血液引起一系列理化反应所致。这种情况亦可见于烧伤、糖尿病、严重感染、慢性酒精中毒、类固醇感染、诱发脂肪肝等,临床分为非典型型、典型型及骤发型三种。脂肪栓子与血栓不同之处在于脂肪栓子呈流体状,可以变形;并且可以深入毛细血管中。因此,脂肪栓子所造成的阻塞可能是暂时性的或不完全阻塞,而血栓一旦形成就不易消失。血循环中的脂肪栓子去向有三个:(1)直径<7~20 μm的脂肪栓子可通过肺血管进入体循环;(2)被肺泡上皮细胞吞噬后脱落肺中,由痰排出;(3)直径大的栓子停留在肺血管床内,在脂酶作用下水解,产生甘油和游离脂肪酸并逐渐消失。进入血液的脂肪为液性中性脂肪,其颗粒较小,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肺部小动脉内而引起相应部分病变。

    2.1   脂肪性肺栓塞主要临床表现   缺氧,呼吸困难,心悸;稍晚一般都有发热、淤斑及神经症状(如头痛、躁动、惊厥甚至昏迷),但无局部神经征象。

    2.2   影像学表现   (1)双肺弥散分布模糊斑片影,多见于外带;与一般分布于中心带的肺水肿有所不同,病灶可广泛融合,典型者如暴风雪。(2)肺浸润弥散病灶出现于发病后1~3天,数天后可吸收,有合并症状者可延迟。病患恶化者可发展为ARDS。(3)心影正常。

    2.3   诊断标准   (1)主要诊断标准:皮下出血,呼吸系统症状及肺部X线病变。(2)次要标准:动脉血氧<8.0 kPa,血红蛋白下降等。(3)参考标准:心动过速、脉速、高热、血小板突然下降。

    目前,对脂肪性肺栓塞的诊断主要还依赖于临床症状表现,影像学检查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如患者在无其他基础疾病的情况下,影像学表现为肺部呈暴风雪样改变时,应该想到脂肪性肺栓塞的可能。

    作者单位: 314300 浙江海盐,海盐人民医院放射科

 (编辑:陈   沁)

作者: 于文海,汪建军,沈伟明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