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3期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附27例报告)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上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以下简称彩超)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了27例SSS患者锁骨下动脉(SA)、椎动脉(VA)、肱动脉(BA)的二维图像、CDFI及PW表现。结果彩超诊断SSS27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型24例,大动脉炎型3例。完全性盗血19例,不完全性盗血8例......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上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以下简称彩超)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了27例SSS患者锁骨下动脉(SA)、椎动脉(VA)、肱动脉(BA)的二维图像、CDFI及PW表现。结果 彩超诊断SSS 27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型24例,大动脉炎型3例;完全性盗血19例,不完全性盗血8例,其彩超检测特征为:SA起始部狭窄或闭塞;患侧VA血液逆流;患侧上肢BA血流检测异常。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是SSS诊断及病因判断可信赖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超声,彩色,多普勒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artery steal syndrome,SSS)是一种较常见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等。本文报告应用颈动脉、上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4例动脉粥样硬化型、3例大动脉炎型SSS患者的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SA)、椎动脉(vertebra artery,VA)、肱动脉(branchial artery,BA)的二维图像、CDFI及PW表现,探讨彩超对SSS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血栓病科疑诊的SSS患者37例,年龄27~81岁,平均62.2岁,男26例,女11例。彩超诊断为SSS 27例,其中13例经我院DSA检查证实。临床主要表现为一过性或反复发作性头晕、头痛,一侧上肢麻木、无力,双上肢血压相差>20 mmHg(2.7 kPa),11例锁骨上窝可闻及血管杂音。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上肢动脉彩超检查。

    1.2  仪器  使用Hp-Image Point、B-K Medical-2101彩超诊断仪,高频线阵探头频率7.5~10 MHz,低频凸阵探头频率2.5~5.0 MHz。

    1.3  方法  颈动脉彩超常规探查CCA、ICA、VA、SA;上肢动脉彩超常规探查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彩色设定以上各动脉彩色血流颜色均为红色。正常VA血流显示为红色,血流频谱方向为正相血流频谱,当VA血液逆流时则彩色血流颜色显示为蓝色,血流频谱方向为负相血流频谱;SA起始部管腔狭窄率>70%为重度狭窄,起始部管腔结构显示不清晰,彩色血流中断,血流频谱消失为完全闭塞。二维超声重点观察患侧SA起始部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大小、回声、管腔狭窄程度,计算管腔狭窄率;CDFI观察SA起始部彩色血流的充盈状况、患侧VA、BA血流颜色的改变;PW观察SA起始部血流速度、频谱形态的改变,患侧VA及BA血流方向、时相及频谱形态的改变。

    2  结果

    二维超声显示SA起始部闭塞21例,重度狭窄6例。右侧9例,左侧18例。24例为动脉硬化型,3例为大动脉炎型。完全性盗血19例,右侧4例,左侧15例;不完全性盗血8例,右侧2例,左侧6例。动脉硬化型显示SA起始处管腔内可见粥样硬化斑块,局部管腔明显减小或闭塞,斑块形态多不规则,表面不光滑,纤维帽不完整,内部回声不均匀,强回声斑块后方多伴有声影;大动脉炎型显示多根颈部动脉壁全层相对均匀性增厚,呈被褥状改变,血管壁明显增厚,SA起始部管腔显示欠清晰,腔内可见低或中等回声充填。

    CDFI显示重度狭窄时SA起始部彩色血流束明显变细,呈五彩镶嵌样花色血流,完全闭塞时彩色血流中断;完全性盗血时患侧VA与CCA的血流颜色在整个心动周期中完全相反,呈蓝色(图1)。患侧BA彩色血流充盈尚可,但较健侧色彩暗淡;不完全性盗血时,CDFI显示患侧VA与CCA的血流颜色在整个心动周期呈红蓝相间交替出现。患侧BA彩色血流颜色可无明显变化。

    PW于SA狭窄处可探及高速湍流频谱,完全闭塞时无血流频谱。完全性盗血时,患侧VA整个心动周期血流方向与CCA相反,呈负相血流频谱(图2),健侧VA血流方向与CCA同向,且血流速度增快;患侧BA血流频谱失去外周血管血流特征,舒张期反相血流消失,出现明显舒张期正相血流,为单相低流速、低阻力血流频谱(图3)。不完全性盗血时患侧VA呈双相血流频谱,收缩期呈负相血流,舒张期仍为正相血流频谱(图4);患侧BA血流频谱与健侧相比舒张期反向血流减小,血流速度减慢。

    3  讨论

    SSS是SA起始端或无名动脉近心端发生狭窄或闭塞,导致病变远端患侧VA血液发生逆流的异常血流动力学变化,引起脑及上肢缺血。脑组织局部缺血时,常在上肢用力时出现一过性或反复发作性头晕、头痛、视物模糊及共济失调。上肢供血不足时表现为上肢麻木、乏力、发冷及运动不灵活。患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锁骨上窝可闻及血管杂音,患侧上肢血压小于健侧20 mmHg(2.7 kPa)。 

    本病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他原因可见于大动脉炎、先天性主动脉闭锁、外伤引起的血栓形成等。病变好发

    部位60%~70%位于左侧SA,其次为右侧SA及无名动脉,这与血流的应切力相关,因左侧SA直接从主动脉弓发出,并呈接近90°角向左、向外下方走行,血管壁受血流的冲击,起始端内膜容易损害,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部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SSS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与其解剖结构相关,也是超声检测病变的理论基础[1]。SA的重要分支是VA,双侧VA经枕骨大孔进入颅内,在桥脑水平汇合形成基底动脉。当SA狭窄或闭塞后,SA压力下降,低于同侧VA,由于血流的虹吸作用,通过健侧VA经基底动脉向患侧VA供血,引起患侧VA血液部分或全部逆流入SA远心端。

    SSS的彩超检测特征包括:(1)SA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二维超声可直接判断SA起始处有无狭窄或闭塞,并帮助分析其病因。病因不同,二维图像各异,如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为SA起始处内中膜不规则增厚,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表现为低回声或强回声,管腔闭塞则管腔内等回声或混合回声充填;大动脉炎时,其增厚的管壁呈低回声,内膜较光滑,狭窄段较长,同时有两支以上血管受累。CDFI于狭窄处彩色血流呈五彩镶嵌样,管腔闭塞则无血流信号显示;脉冲多普勒于狭窄处可测得高速湍流频谱,完全闭塞时无血流频谱。(2)患侧VA血液逆流,患侧VA的CDFI及PW频谱的变化为SSS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提供了直接、可靠的依据。当彩色取样框同时显示CCA与VA,正常情况下,无论彩色取样框角度如何倾斜,CCA与VA血流方向是一致的,呈红色血流信号。而完全盗血时患侧VA与CCA血流方向完全相反,呈蓝色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显示患侧VA整个心动周期呈负相血流频谱,说明VA血流方向逆转[2];不完全盗血时,患侧VA在心动周期中出现红蓝交替现象,脉冲多普勒显示患侧VA呈双相血流频谱,收缩期出现负相血流,舒张期仍为正相血流频谱;(3)患侧上肢BA血流检测异常,CDFI显示患侧BA彩色血流充盈良好,边缘整齐,但色彩较健侧暗淡;完全盗血时脉冲多普勒显示患侧BA血流频谱失去外周血管血流特征,舒张期负相血流消失,出现明显舒张期正相血流,为单相低流速、低阻力血流频谱;不完全盗血时患侧BA血流频谱与健侧相比舒张期反向血流减小,血流速度减慢[3]。

    本文经彩超诊断的27例SSS患者,有13例在我院行DSA检查,均证实了彩超诊断的可靠性(图5),因此彩超技术通过对SA、VA、BA的二维、CDFI及PW检测,尤其是患侧VA血流方向、时相及频谱形态的特征性改变,即可明确SSS的诊断,且经济、无创伤、可重复检查,是临床上SSS诊断及病因判断的可信赖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99.

2 曹铁生,段云友.多普勒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9-352.

3 陆恩祥,任卫东.血管超声诊断图谱.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0-74.


作者单位:712000 陕西咸阳,中铁二十局同景医院

作者: 赵仁军,朱君祥,袁彩华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