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4期

真菌性副鼻窦炎临床与影像学诊断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真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征象,探讨真菌性副鼻窦炎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真菌性副鼻窦炎。17例CT显示病变的鼻窦腔内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其中15例在上颌窦腔内可见斑块、斑点状钙化影,与窦壁无关,为真菌性鼻窦炎的特征性表现。结论真菌性副鼻窦炎的诊......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真菌性副鼻窦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征象,探讨真菌性副鼻窦炎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真菌性副鼻窦炎。结果 全组病例以回缩性血涕或脓血涕为主要症状。17例CT显示病变的鼻窦腔内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其中15例在上颌窦腔内可见斑块、斑点状钙化影,与窦壁无关,为真菌性鼻窦炎的特征性表现;5例伴有上颌窦壁骨质增生硬化;2例伴有上颌窦内侧壁骨质吸收变薄。其中5例行MRI检查,MRI显示病变中央为低信号,T2信号比T1信号更低,周围为明显长T2高信号。结论 真菌性副鼻窦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有赖于病理。CT是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MRI评估病变窦腔外受累及与肿瘤鉴别优于CT。

【关键词】  真菌性;副鼻窦炎;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近年来,真菌性副鼻窦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文分析17例真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征象,探讨真菌性副鼻窦炎影像学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真菌性副鼻窦炎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20~62岁,平均40岁。主要临床症状为回缩性涕血或脓血涕,伴鼻塞、面部疼痛及胀感等。病程最长3年,最短2个月。

    1.2  检查方法  17例均使用GE Hispeed NX/I双层螺旋CT机扫描,层厚间距5 mm,俯卧位与轴位结合,摄软组织窗与骨窗。5例使用深圳贝斯达0.35 T MR机扫描,层厚5 mm,间距1 mm。

    2  结果

    2.1  影像表现CT表现  所有受累鼻窦均显示窦腔内高密度影,病变累及一侧上颌窦12例,两侧上颌窦8例,一侧上颌窦及筛窦5例。上颌窦内可见斑块、斑点状钙化影,CT值105~260 HU。窦腔高密度影中有气泡影3例。病变呈肿块样影突入鼻腔4例(图1、图2)。窦壁骨质吸收2例。受累筛窦黏膜增厚,窦腔浑浊,密度增高。MR表现:受累窦腔黏膜增厚,病变中见低信号,T2信号比T1信号更低,周围为明显长T2高信号(图3)。

    2.2  手术病理  术中见窦腔黏膜水肿,息肉样变或肉芽形成。窦腔内黄绿色积脓,出血坏死,黑褐色干酪样物,真菌团块及乳酪样团块。上颌窦自然孔扩大,内侧壁骨质吸收、破坏。术后病理报告为曲真菌属15例,桔青真菌2例。

    3  讨论

    3.1  病因及分型  真菌普遍存在于空气与尘埃中,随呼吸进入副鼻窦腔。当机体免疫力低下,以及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致鼻腔鼻窦机械性阻塞时,真菌易在窦腔停留并繁殖而发病。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及滥用、免疫抑制剂及皮质激素的使用、糖尿病等是真菌感染的诱因[1]。临床上根据临床症状及骨质破坏情况分为侵袭型和非侵袭型,以后者多见[2]。本文17例中非侵袭型15例(88%),与文献一致。本文17例均无免疫缺陷病史。

    3.2  病理改变  真菌性副鼻窦炎的病理改变包括黏膜和黏膜外病变。黏膜病变取决于真菌的感染性,主要为充血水肿、出血坏死,进而引起窦壁骨质吸收,并侵犯周围结构。黏膜外病变取决于真菌腐物寄生性,主要是形成真菌球,成分为菌丝、孢子、坏死组织及钙磷、含铁血黄素沉积[3]。

    3.3  临床表现  真菌性副鼻窦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回缩性涕血或脓血涕,伴鼻塞、面部疼痛及胀感等[3]。

    图1  CT显示左侧上颌窦内见软组织密度灶充填,病灶中见斑点状钙化  图2  CT显示右侧上颌窦及中鼻道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其中见小块状钙化灶,上颌窦开口扩大,内侧壁骨质吸收  图3  MR显示双侧上颌窦见长T2信号充填,病灶中见小斑点状短T2信号

    3.4  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典型CT表现:受累窦腔密度增高,腔内可见团块状、线状钙化影或气泡影;窦壁骨质吸收或破坏。MR表现:受累窦腔黏膜增厚,病变中央为低信号,T2信号比T1信号更低,周围为明显长T2高信号。钙化影是磷酸钙沉积、坏死的真菌丝堆积及黏膜出血坏死含铁血黄素沉着等所致,是真菌鼻窦炎的特点。细菌性鼻窦炎常为双侧并累及多个窦腔,可见气液面,钙化很少见。其窦壁多为增生、硬化,而真菌性鼻窦炎常有骨质吸收或破坏。当窦壁出现骨质破坏,窦腔内有软组织肿块样影需与恶性肿瘤鉴别。真菌性鼻窦炎较局限,也可呈浸润改变,CT显示为环状或充满窦腔的均匀致密影,但窦腔无明显扩大,窦周脂肪清晰。而恶性肿瘤病变多为广泛浸润性生长,窦腔骨壁规范破坏,病变可通过骨质缺损处突出轮廓以外,早期向窦外侵犯与周围结构不清,这是两者鉴别的关键,MR对肿瘤的鉴别更优。另外,本病有脓血涕的特点,临床上酷似鼻咽癌,诊断时也应考虑到。总之,诊断需结合临床,有下列表现时要考虑本病可能[2]:(1)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慢性副鼻窦炎;(2)不明原因的血涕;(3)涕中有痂皮及块状物;(4)鼻腔及鼻窦检查发现肿块与结石。此时应作影像学检查(CT、MRI)以明确诊断及了解病变范围,必要时作病理、化验检查确诊。

 

【参考文献】
  1 王正敏,陆书昌.现代实用耳鼻咽喉科学.济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743-747.

2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06-1108.

3 Stanley M,Edward J,Martin B.Paranasal sinus disease with intracraial extension:aspergillosis versus malianancy.J Lar Yngoscope,1988,98(6):632.


作者单位:432700 湖北广水,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作者: 陈训贵,张德旺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