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8期

茎突CT扫描的体会与临床价值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茎突的CT扫描方法、测量及CT在茎突综合征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临床诊断的咽异感症的患者进行CT扫描,测量茎突长度及内倾角的大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CT扫描图像上测量出茎突长度或内倾角超过正常范围的病例大部分有临床症状,有少数病例茎突测量上明显超过正常范围,临床上......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茎突的CT扫描方法、测量及CT在茎突综合征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临床诊断的咽异感症的患者进行CT扫描,测量茎突长度及内倾角的大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在CT扫描图像上测量出茎突长度或内倾角超过正常范围的病例大部分有临床症状,有少数病例茎突测量上明显超过正常范围,临床上没有相应的症状。在CT扫描图像上测量出茎突未超过正常范围的,临床上却有少部分病例有相应临床症状。结论 茎突综合征的诊断,临床可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参照影像学的表现,综合分析,CT扫描可为临床提供数据依据。

【关键词】  茎突测量;茎突综合征;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茎突是生长在颞骨岩部的一个正常骨性突出,由于此骨性突出因个体差异,发育长短及内倾角的不同,可导致部分患者因茎突过长或茎突内倾角过大引起咽异感症。过去对茎突长度及其内倾角的大小主要依赖于普通X线摄影或X线体层摄影进行评价,随着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的普及与应用,现在对茎突的评价以CT扫描为主。本文对我院临床诊断的咽异感症的患者进行CT扫描,测量茎突长度及内倾角的大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以期对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08年3~10月因咽部不适或咽异感来就诊的患者50例进行CT扫描,男22例,女28例,年龄15~66岁,平均40.5岁,20~45岁发病率最高,占70%左右,病程在数月的5例,2年以下的16例,数年以上的29例。

    1.2  方法  采用西门子双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1)扫描体位:俯卧位。(2)扫描方式:冠状位连续扫描。(3)扫描基准线:扫描线与听眉线垂直(即与外耳孔与下颌角的连线平行)。(4)扫描范围:外耳孔前缘至乳突后缘。(5)扫描野(FOV):头部。(6)扫描层厚1~1.5 mm,间隔1~1.5 mm。(7)重建算法:高分辨率重建。(8)扫描参数: 130 mAs,130 kV。(9)测量:双侧茎突同时测量长度和内倾角。长度测量时,起点是茎突基底部至尖部的骨性距离。内倾角是以患者矢状面为基准线,患侧茎突与该矢状线的夹角。

    2  结果

    2.1  茎突的显示与测量  50例茎突CT扫描患者中,双侧均在同一平面显示21例,双侧不在同一层

    面显示20例,双侧断续显示9例。50例双侧茎突的长度和内倾角均不相等,长度在2.5 cm以内的78个,其中15个有临床症状;2.5~3.0 cm的17个,其中11个有临床症状;3.0 cm以上的5个,其中4个有临床症状。茎突内倾角:16°~23°的68个,有20个有临床症状;23°~30°的23个,其中有12个有临床症状;30°以上的9个,其中有2个有临床症状。

    2.2  临床表现  50例茎突扫描患者的临床表现中有咽部异物感的42例,同时伴有咽痛感的27例,伴发耳痛或头颈部痛症状的15例。以上病例均经临床诊断为临床症状与茎突相关,经保守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2例经茎突截短术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3  讨论

    3.1  茎突的解剖关系  茎突是生长在颞骨岩部的一个骨性突出,位于颞骨岩部底面和乳突部相接处,亦即起于茎乳孔的内方,呈细长圆柱状。其根部为茎突鞘包绕,并有茎突咽肌附着于根部内侧及稍后方。茎突中部后面及侧面有茎突舌骨肌附着;茎突末端前面有茎突舌肌附着。茎突舌骨韧带起于茎突尖端,向前下附着于舌骨小角的弹力纤维腱膜带。茎突下颌韧带亦起于茎突尖端,向下附着于下颌角和下颌支后级的腱膜带。茎突远端伸向内、前、下方,位于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之间。有时远端伸向外、下,靠近下颌骨的内侧,偶尔可向后达颈椎横突前方。在茎突附近还有舌咽神经、副神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舌下神经等[1]。根据国内外颅骨测量的资料,正常茎突长度约2.5 cm。X线片测得的茎突长度为2.5~3.0 cm的范围是正常的。超过2.5~3.0 cm即为过长。内倾角一般为23°以内,超过23°为内倾角过大。但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人的茎突长度和内倾角有个体差异,有的在影像上长度和内倾角测量时超过正常范围而无临床症状,有的患者茎突长度和内倾角测量时均在正常范围,却有临床症状。临床上把茎突的发育变异导致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命名为茎突综合征[2]。

    3.2  茎突综合征(styloid process syndrome)的概念  茎突综合征又称Eagle综合征,系指茎突过长或茎突伸向方位及形态异常,或茎突舌骨韧带钙化或骨化,以致因茎突远端位置贴近颈部血管、神经,或当头颈部转动或做吞咽、说话、发音等动作时,激惹、刺激或压迫邻近血管或神经,引起咽部异物感、咽痛感、反射性耳痛或头颈部痛等症状,此统称为茎突过长征,Eagle于1937年首先报道此征,以往常称为茎突过长症(elongated styloid process),近年来因发现过长的茎突不一定都引起症状,而茎突伸往的方向和形态异常是导致症状出现的原因,即命名为茎突综合征。

    3.3  茎突过长的原因  茎突过长的原因可能为:(1)茎突由第2鳃弓的Reichert软骨发育而来,在发育过程中如发生异常骨化,茎突即可过长;(2)Reichert软骨的另一部分发育成为茎突舌骨韧带,若有额外的骨化中心形成,致使该韧带部分骨化,茎突必将过长;若全部骨化,即成为茎突舌骨韧带骨化(或钙化),与舌骨小角呈骨性融合,其间或有假关节形成。

    3.4  产生症状的原因  (1)茎突过长:过长的茎突仍是引起症状的主要原因。本组有22个。由于茎突过长,当头颈部转动或做吞咽、说话、发声等动作时,刺激、压迫邻近的血管或神经的可能性增多,因而容易引发症状。虽然有的茎突未超过正常长度也有引起症状的,本组5例,或过长的茎突也可不出现症状,本组3例,但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大多数为过长的茎突所引起。(2)茎突伸向方位:茎突远端伸向内、前下方,或呈弯曲状伸向扁桃体窝内或其附近者,无论扁桃体摘除与否,均可出现咽异感等症状。本组2例。(3)茎突长度、形态和偏斜角度:茎突长度、形态和偏斜角度不同,其所接触或刺激、压迫的部位或血管、神经、肌肉等也有所不同。如压迫神经末梢,主要侵及舌咽神经,可出现咽部疼痛。本组1例,此例患者当颈部转动刺激迷走神经时,常引起咳嗽,施行茎突截短术后,咳嗽症状即完全消失。如擦碰或压迫颈部动脉,影响血液循环时,可引起相应区域疼痛或耳痛、耳鸣、头痛等症状。过度向内偏斜者压迫颈内动脉,向外偏斜者易压迫颈外动脉。(4)扁桃体炎和扁桃体切除术后:有的患者在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后出现症状,这可能是与炎性刺激导致周围组织肿胀,因而过长的茎突较易引起激惹症状,本组4例。扁桃体切除术后,扁桃体窝瘢痕牵拉,易致茎突末端出现刺激症状。(5)咽部炎症:咽部炎性病变,可波及深层组织及茎突邻近结构,较易引起炎性肿胀和疼痛,以致颈部活动时,更易导致茎突刺激周围组织结构引发症状,本组9例。(6)茎突舌骨韧带钙化或骨化:此韧带钙化或骨化后,茎突至舌骨之间形成一较长而较坚硬的条索状物,更易激惹邻近的血管、神经产生症状,本组1例,经手术切除后症状消失。(7)颈部血管畸形、异位或其他疾病(如颈部创伤、颈椎病变等)导致的血管、神经、肌肉等移位,以致不论茎突过长与否,血管、神经都邻近茎突,极易引起激惹、压迫症状。本组未发现。(8)舌咽神经炎或茎突骨折,亦较易引起茎突综合征的症状,但少见。本组未发现。

    笔者从以上50例茎突CT冠状位扫描中体会到:(1)在做茎突扫描,患者俯卧位时一定要左右对称,尽量使左右茎突在一个层面上同时显示。(2)扫描角度参照定位相,一定要与听眉线垂直(即与外耳孔与下颌角的连线平行)。(3)范围一定要包括外耳孔前缘和乳突后缘。(4)测量时,主要测量长度和内倾角。长度测量时,一定要找好茎突基底部和茎突末端。内倾角的测量要注意参考线一定为图像的矢状线,测量出来的内倾角才有一定的临床意义。(5)在出CT报告时仅给临床提供长度和内倾角的数据,最好不要诊断是否过长等结论,因为有的茎突长不一定有临床症状,不长的也不一定没有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

2 王直中,钱永忠.头颈外科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5.


作者单位:四川泸县,泸县第二人民医院CT室(△五官科)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