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9年第7卷第4期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现代医学精神的终极价值取向——现代医学模式视域下医学生医学精神教育初探

来源:《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摘要:【摘要】医学模式的转变已经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现代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因此,在医学教育中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群。在临床实践中培养科学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以达......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医学模式的转变已经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现代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因此,在医学教育中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临床实践中培养科学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以达到培养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要求的,具有现代医学精神的合格医学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医学模式;现代医学精神

Scientific spirit and humanistic spirit:modern medical spirit ultimate value orientation,under the modern medical pattern sight to discuss on medico medicine at the beginning of spiritual education searches

    Hongbo Zhao,Xiguang Mao

    AbstractThe medical pattern transformation has already been profound affects and changed the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clinical practice.The scientific spirit and humanistic spirit are the modern medicine spirit core values.Therefore,we must transform the education idea in the medical education,and change medical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To perfect med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establish the medical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curriculum group;To strengthen the campus cultural reconstruction;To raise the scientific ability and the 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To realize the scientific spirit and humanistic spirit fusion.And the good is to achieve the raise adaptation modern medical pattern request,and to acquire the modern medicine spirit qualified medicine talented person.

    Key words scientific spirit;humanistic spirit;medical pattern;modern medical spirit

    Luzhou Medical College,Luzhou 646000,China

    Correspondence to:Hongbo Zhao,Email:mxg6639@163.com   

医学模式是人类对自身健康和疾病的总体特征及本质的高度哲学概括,它集中体现了一段时期内医学研究的对象、方法、范围以及指导实践的基本准则。不同的医学模式反映出不同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取向和目标。自17世纪以来,人类的医学模式先后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等阶段。至19世纪,生物医学得到蓬勃发展,人类的医学模式也随之发展到生物医学模式阶段,生物医学模式自出生以来,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生物医学模式排斥人的社会属性,身心分离是其先天缺陷。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当代社会中非生物因素所导致的疾病不断增加,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和消极性不断暴露出来,单纯依靠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彻底解决心理、社会因素所导致的一系列健康问题。这时,一种崭新的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应运而生。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G.L.Engle)发表了《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正式诞生,这一现代医学模式的出现,是人类医学的伟大进步。它从医学整体论出发,分析了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在人类疾病产生和健康保持过程中所起的综合作用,并突出强调心理、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在过去几十年里,这一医学模式的确立对医学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新的医学模式对医疗实践提出了新的标准,也对医务人员的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在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中既要坚持科学精神,更要弘扬人文精神,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这是医务人员医学精神教育的切入点,也是医务人员医学精神的终极价值指向。

  1  人的自然属性要求

  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具有科学精神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医疗实践活动指向的对象是人。人首先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具有自然属性。恩格尔也指出:“人的心理与生理,精神与躯体,机体内外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考察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时,既要考虑生物学因素,也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新的医学模式并不排斥人的生物属性,也不否定生物医学模式,而是对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发展和完善。“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医学研究在本质上需要科学精神的导航,需要科学理性的指导,需要客观冷静的科学思维。因此,在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中坚持科学精神是必需的。科学精神是从科学中凝练和提升出来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体系。它产生于对自然界的合理性追问和对其进行理性探寻的科学活动中。科学精神不同于具体的科学知识,它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观条件以及凝结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科学精神也不同于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它属于更高层次的方法论原则和探索真理的精神境界,它受制于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科学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重特征: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践验证的求实精神、勇于批评创新的怀疑精神、执著追求的进取精神等。客观唯实,批判怀疑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医学科学精神就是科学精神在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中的应用和体现,是对生命医学的执著研究精神[1]。以实事求是、批判怀疑为本质的科学精神是一切科学活动的前提,也是医学科学活动的前提。在医学领域,或者是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下的“巫医同源”,或者是医学实践相对来说更依赖经验,或者是由于其研究对象——人的特殊性,极易产生权威教条、伪医学、拟宗教,其共同特点就是拒绝批判。一个从事医学研究的人,只有具备了医学科学精神,才能不盲从,才能让自己从貌似权威的谬误、迷信、伪科学中解脱出来,投身到医学创造活动中来。

    2  人的意识属性和社会属性要求

  医学活动弘扬人文精神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既要看到“自然的人”,又要看到“社会的人”,对待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不应只从生物学的角度认识,还要从心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来认识。医学不是一门只有生命而无情感的自然科学,而是一门既有生命,又有心理和情感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学科。在医学研究和医学实践中坚持和弘扬人文精神,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理性整合,才能形成现代医学精神的完整结构。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对人世的探求和对人世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它是在追问人存在的合理性或对人存在进行理性探寻中产生的。它包含丰富的内涵: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和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祈盼和高扬,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因而,人文精神是一种直接指向人的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关注人的价值,意义和人类命运,求善、求美、求自由的精神[2]。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人文精神在医学卫生实践中的应用和体现,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价值,即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患者的权利与需求,人格尊严的关心和关注。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其本质就是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古代医学,医务人员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浑然一体的。中国传统称“医乃仁术”,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强调“爱人与爱技术是并行的”。然而,自19世纪以来,生物医学模式以生物的观点解释疾病,认为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的生物学变量来说明;每一种疾病都必须并且可以在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上找到形态或化学变化,都可以确定生物和理化原因,都应该找到特殊的治疗手段。从而造成医务人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和人文精神的失落或淡化。尤其是20世纪以来技术主义的充分发展,在医学科学中出现了生物医学和人文医学的极度分离。在医学实践中出现了患者与人的分离、技术实体与患者客体的分离、患者主观自我与生物自我的分离。医生与患者的交流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交流,这既是技术主义的滥觞,更是医学科学以及医务人员人格异化的结果。失去人文精神的医学至少会导致两个严重的后果:(1)人文医学的发展滞后会成为医学科学整体化趋势的瓶颈。(2)医学科学本身会朝着医学科学目的相反的方向发展,从而越来越不关心人。而如果不坚持正确的医学目的,重技轻人,那么,医学的成功会导致一个自己创造但无法控制的怪物出现。

    3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现代医学精神的核心内容和终极价值指向

  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确立为标志的现代医学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有机统一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现代医学不仅关注人的自然属性,而且关注人的意识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实现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医学科学精神强调遵循医学规律、实证方法和规范的程序,以求真为目的。医学人文精神从人与社会的整体性出发,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性化、感受性、价值观,以求善、求美为目的。如果说科学精神赋予了医学科学以创新的生命力,那么,人文精神则赋予了医学发展所必需的深厚的文化土壤和道德基础。只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融通才能真正实现人类所追求的真、善、美的统一[3]。古代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说“医学是一门艺术”。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人学。医学不仅需要科学精神的支撑,更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而作为医学实践灵魂的医学精神应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针对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学实践的现状,在医学教育和医学实践中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转变医学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生是否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关系到整个社会医学人才的质量,以什么样的医学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施教学直接关系到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成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与人的生理因素有关,也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有关。因此,仅仅从生物医学角度认识和对待患者的健康和疾病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从社会学的角度、心理学的角度以及三者关系结合上进行探索。医学技术应该始终发挥对人的生命和健康的长久关爱作用,同时体现出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使人不仅在躯体而且在社会心理方面都处于健康的完美状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单独构成现代医学的完整结构,只有实现二者的理想结合,才能促进现代医学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在医学教育过程中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仅对医学生进行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的传授,还应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既培养其科学精神,也培养其人文精神,由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转化为二者结合的生物-生理-社会医学教育模式。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3.2  改革和完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群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国外医学院校医学课程基本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科学三大类组成,其中人文医学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以美国和德国为多,达20%~25%,英国和日本约10%~15%[4],对比来看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比例偏低。人文科学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训练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素养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医学教育要将人文素质教育和与之对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贯穿于全过程中。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与医学交叉的边缘学科课程,如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行为医学等课程,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通过行之有效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把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素养,外化为一种人生态度和一种能力,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又体现人文精神,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医学人才。

    3.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人文环境的熏陶和实践环节,通过隐性德育和显性德育的结合塑造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人的素质包括多方面,有认知的,也有情感、态度等方面,任何单一的教育都不可能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于校园文化和医院文化之中。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直接环境,能起到示范、教化和熏陶的作用。因此,在改革显性课程的同时,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如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此外还应加强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得到提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4  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能力  如果说专业学习有赖于专业实践,那么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塑造,综合素质的提高则有赖于积极的生活积累和行为养成。医学生人文科学能力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基础理论的学习阶段,二是临床实习阶段。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医学后备人才转化为医学人才的关键阶段。因此,在临床实习阶段要教育学生树立在临床活动强调突出尊重人生命的完整性,保护个人权益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道德观和医学价值观。在临床实践中重视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科学能力:(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高尚的人文品格。医德医风教育是医学人文科学能力教育的基石,因此要培养学生对人类健康现实的责任感、使命感及对医学科学的奉献精神和执著追求。(2)树立以人为本,和谐行医的观念。医疗活动的对象是有生命、有情感、有精神的人,因而应教育学生在临床活动中将患者作为“人”的地位充分尊重,尊重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尊重患者的根本利益。(3)教育学生具备“爱心、责任心和同情心”。医学职业的崇高决定了医学生必须是人性丰满的人,在充分尊重患者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医者必须具备爱心、责任心和同情心,让患者感受到真正的理解、尊重和温暖,否则,关爱人、抚慰人、尊重人都会因为人文素质的缺乏成为空谈。(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医患交流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前提条件。医者必须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良好的语言艺术、善于理解患者的语言、心情和痛苦,能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感情交流,能用合适的语言和方式与患者就诊疗方案进行沟通。总之,现代医学模式是科学与人文交融的医学模式,现代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交融。医学模式的转变已经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因此,在医学教育中既要重视学生科学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要求的,具有现代医学精神的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廖继尧.大力弘扬医学科学精神.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9):537-539.

2 何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人生幸福的精神支撑.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138-144.

3 刁广宗.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精神的融通.医学与哲学,2001;22(8):21-22.

4 赵玮.现代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的思考.医学与社会,2007;6:1-3.


作者单位:1 泸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四川泸州 646000;2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四川泸州 646000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