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10年第8卷第5期

建设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德育的基本依据

来源: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摘要:【摘要】以人为本德育强调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德育强调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以人为本德育强调时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现代德育不再是管理、控制、约束,而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以人为本德育强调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德育强调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以人为本德育强调时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现代德育不再是管理、控制、约束,而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大学生德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才能为实现教育和谐、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关键词】  以人为本;大学生,德育

以人为本德育强调人的发展。人既是德育的中心,也是目的:人既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人既是德育的基础,也是根本。以人为本的德育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促进人走向完善和发展的途径。对此,必须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以人为本德育强调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德育是做人的工作,而人是有理性、有感情的。感情决定着思考的方向,理性决定着思考的结果。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以人为本的德育更重视情感因素。从思想认识到理想信念、道德人格、伦理规范的教育都融入了情感。再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教育方式。现代传媒再发达也不能代替人和人之间的融洽与交流;各项制度再完善,也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大学生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爱是德育的核心,情是德育的生命。没有爱的德育是枯萎的德育,不能培养情的德育是失败的德育。 以人为本德育强调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现代德育不再是管理、控制、约束,而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把社会更和谐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也包括对人性和谐的充分肯定。大学生德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才能为实现教育和谐、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德育最重要的功能是引导大学生解决好两个基本问题:人类应当怎样生存;人生应当怎样度过。结合以人为本在大学生德育中的实际,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必须明确其基本依据。

  1 我国大学生德育观发展的新变化

  由单面的德育观转变为全方位的德育观。大学生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教育合力。过去一些高校,德育工作只归德育教师管,德育教师也只管德育工作,这种孤立、静止、片面的做法。很难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预期效果。现在这种观念发生了变化,逐步树立起全方位的德育观,即学生的成长需要德、智、体、美等协调并进,德育的中心任务是育德,但又必须同时育智、育体、育美;智育的中心任务是育智,但又必须同时也育德、育体、育美。这种观念的新变化。要求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德育体系。 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德育观。中国文化强调“师道尊严”。在此影响下,德育中一度采取的是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授课学生笔记,学生疏于思考,被动接受教育,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这种单向灌输正向双向互动转变。双向互动的德育观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的教学环境。提倡教学相长,鼓励学生思考问题。特别是互联网给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互联网的交互性、平等性能随时随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这就要求把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变为双向、多向的直接交流和互动。这种新变化,要求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德育体系。 由他律为主转变为自律为主的德育观。他律性的德的特征是倾向于权威,屈从于惩罚,这种德一般是在封闭的灌输条件下养成的。自律性的德的特征是相互尊重、合作、平等、公正,这种德一般是在开放的教育条件下养成的。个体有独立判断的能力,有自主选择的能力,有践行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个人道德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目标、行为方式和自我实现的道路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同时,道德评价标准多样化。人们可以从不同利益、不同角度,对人际关系作出不同评价:可以是师生关系,讲究师生平等;可以是朋友关系,讲究朋友有信等等。由培育他律的德向培育自律的德转变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既充分满足了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又使每个人在道德品质的养成中始终居于主人翁的地位,有利于德育内在活力的激发。这种观念的新变化,要求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德育体系。 由说教管理转变为引导示范的德育观。大学生德育过程是将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人品德的过程。在过去的德育实践中,存在各种误解:学生是具有潜在反教育倾向的桀鹜不驯的对象。因而需要从防范、压抑和限制学生主动性的角度出发,强化班级纪律、学校规章,以维护制度的无上威严,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育者要逐渐由说教管理转变为以引导示范为主。教师通过自己一言一行成为学生的表率。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激起他们奋发学习、努力向上的强烈愿望,从而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实现德育的目标。“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觉主动性,从而形成稳定的思想品质。这种新变化,也要求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德育体系。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2000年2月,江泽民考察广东时首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和切实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是大学生德育的首要任务和功能取向。德育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生产力诸因素中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物的因素只有被人所掌握,与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德育在于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现代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是大学生德育的内涵所在和发展取向。社会主义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组成部分。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不断消除腐朽落后文化,为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大学生德育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抓紧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防范各种腐朽落后思想道德的侵蚀;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吸收、借鉴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加强优秀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宗旨,是德育的价值原则和目的取向。德育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工作。因此,德育工作作为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原则和目的取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德育就是以维护好、实现好学生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力争把学生培养好、教育好,进而让学生走向社会,战斗在各个领域,更好地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3 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和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在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和为什么发展中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是否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认识发展问题和推动发展工作。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除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外,还包括人的发展。所谓全面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调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经济社会发展并不等同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核心内容。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手段。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解决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教育‘为谁加快发展’、‘怎样加快发展’和‘依靠谁加快发展’三个重大问题。”大学生德育是培育人和塑造人的事业,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广大学生德育的本质特征,回答了大学生德育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生德育中强调以人为本,不仅是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也包括对人的生活的关心和人格、权益的尊重。毛泽东强调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强调,要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江泽民强调,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青年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胡锦涛也多次强调,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努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这就要求大学生德育始终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平等对话,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高校在订计划、作决策以及推进各项工作中,要始终坚持把最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满腔热情地服务,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快政治建设,提高人们的德育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加快文化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有益的精神食粮,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加快社会建设,促进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生活环境。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这就为高校德育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为建设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的新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内在要求。只有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社会才能实现安定有序。“各尽其能”讲的是发展的动力问题。“各得其所”讲的是发展的目的问题,其主体都是“全体人民”。这就要求大学生德育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紧紧围绕如何使大学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这样两个既相互区别又互为前提和基础的方面,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办法。使思想观念、政策措施、工作部署、工作方式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把大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真正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 袁庆福,张志民,金 晶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