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5年第1卷第2期

从《金匮》水气病探讨水肿病的源流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金匮》所论水气病,以身肿为主要表现,指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津液运行障碍,以致水湿停滞,泛滥人体各部而形成的疾病。即后世所说的水肿病。关于水肿病的命名、病因病机、治法、症状和分类,历代医家各有论述,通过归纳整理,可见《金匮》水气病的沿革和变化,对于了解水肿病的源流,掌握水肿病的辨证施治规律具有重要意......

点击显示 收起

  《金匮》所论水气病,以身肿为主要表现,指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津液运行障碍,以致水湿停滞,泛滥人体各部而形成的疾病。即后世所说的水肿病。关于水肿病的命名、病因病机、治法、症状和分类,历代医家各有论述,通过归纳整理,可见《金匮》水气病的沿革和变化,对于了解水肿病的源流,掌握水肿病的辨证施治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1  水肿病病名

  《内经》称为“水”;《金匮》所论水气病;《诸病源候论》首称水肿病名,作为各种水病的总称,并设有水肿专篇论述。现代中医认为,水肿是由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严重者还伴有胸水、腹水的疾病。

  2  发病原因

  《内经》指出为外感风邪,病始于肾。如《素问·水热穴论》曰:“……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肉里,传为跗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金匮》水气病篇认为,感受风邪,水为风激是风水的发病机理,“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肺、脾、肾、胃功能失常是水肿病发生的主因。“寸口脉弦而紧,弦者卫气不行,既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明确指出肺失通调,肾阳虚衰,脾胃虚弱可以发生水肿病。《诸病源候论·水肿候》凡二十二条,重视脾胃虚弱在发病中的作用,如:“肾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克木,脾与胃合,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今胃虚不能传化水气,使水气渗溢经络,浸渍腑脏……故水气溢于皮肤而令肿也。”

  3  症状和分类

  《灵枢·水胀》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可见《内经》对水肿病的症状已有了明确的认识。《金匮要略》将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其症状是“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又按五脏发病的机制及其证候,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根据气、血、水之间的密切关系,有气分、水分、血分之说。《丹溪心法·水肿》将本病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医宗必读·水肿胀满》中以虚实为纲,分辨水肿,提出“阳证必热,热者多实;阴证必寒,寒者多虚”。《医学入门》从阴水、阳水之说,指出外感邪气者多为阳证,内伤正气者多为阴证。

  4  治法

  《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开鬼门、洁净府”,调整阴阳平衡,发汗、利小便为其治疗原则。《金匮》水气病篇谓:“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有水,可下之”,更具体地论述了水肿病的治疗原则。因腰以下肿者,水肿病变多在里,属阴,故用利小便的方法,祛除在里的水湿;腰以上肿者,水肿病变多在表,属阳,故用发汗的方法,祛除在表的水湿。体现了因势利导的原则。如水肿甚,出现“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可用攻下逐水之法。近年来,根据《血证论》“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的理论,应用活血化瘀治疗水肿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由此可见,水肿病最基本理论渊源于《内经》,但仲景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辨证施治,亦为后世医家对水肿病证研究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具有研究和指导临床的实用价值。

  作者单位:110032 辽宁沈阳,辽宁中医学院

  (编辑:宋  冰)

作者: 艾华王守岩王丹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