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2卷第1期

辨证治疗带下病120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根据带下病的临床表现,分型为虚寒(脾肾阳虚)型、湿热(毒)型。治疗上强调以健脾除湿、温肾止带。通过120例临床观察结果,总有效率为95%。【关键词】带下病。...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根据带下病的临床表现,分型为虚寒(脾肾阳虚)型、湿热(毒)型。治疗上强调以健脾除湿、温肾止带;清热(毒)利湿止带贯穿始终。通过120例临床观察结果,总有效率为95%。

  【关键词】  带下病;虚寒病;湿热型;疗效
  
    带下病是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的一种病症。妇女的带下古人分为五色,即:赤、青、黄、白、黑及五色带。临床上最常见的为黄、白带。笔者自2002年以来运用中医辨证为虚寒(脾肾阳虚)型,湿热(毒)型,中药治疗120例,疗效满意,现简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均为门诊患者,发病年龄15~20岁10例,20~45岁75例,45岁以上35例。120例患者中,已婚已育70例,已婚未育38例,未婚未育12例,年龄最小为15岁,最大为60岁,以25~45岁已婚中年妇女居多。农村妇女75例,城镇妇女45例。

  1.2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大多数经妇科检查,白带涂片镜检排除滴虫、霉菌性阴道炎

  1.3  诊断与病例纳入标准 

  本病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的中医内、外、妇、儿科诊断疗效标准“带下有色、质、气味等改变,可伴有腰酸腿软,小腹坠胀等症状者”进行诊断。临床表现如下:(1)虚寒(脾肾阳虚)型:带下量多、发白、质清稀或粘稠无臭味,淋漓不断,面浮、脘闷纳呆,腰酸软,疲惫肢重,少腹冷感,或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无力。(2)湿热(毒)型:带下量多,色黄如茶叶,或赤白相兼粘稠,气味秽臭,或阴痒,阴中灼热不适,脘闷胁胀,小便短赤,舌质红、苔厚腻,脉濡数或弦数。

  符合以上诊断辨证分型标准,并排除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及全身性疾病所致带下病患者,均可为本病观察对象,进行中医辨证治疗。

  1.4  治疗方法
 
  (1)虚寒(脾肾阳虚)型治则:健脾除湿、温肾止带,方用完带汤加减(付青主女科),药物组成:党参、山药、白术、苍术、白芍、柴胡、车前子、荆芥穗、甘草、菟丝子、熟地、续断。如白带日久滑脱不尽者加金樱子、芡实、桑螵蛸。(2)湿热(毒)型,治则:清热(毒)利湿,方用加减逍遥散加味(付青主女科),方药:柴胡、白芍、茯苓、陈皮、栀子、甘草、黄柏、泽泻、蒲公英、紫花地丁、甘草,如白带夹有血丝或淋漓不尽者加茜草炭、仙鹤草、益母草。

  1.5  治疗标准 

  治愈:停药后白带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妇科检查炎症消除。显效:全身症状和妇科检查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全身症状减轻。无效:无改善。

  1.6  治疗结果 

  120例患者中,治愈50例,占42%;显效65例,占54%;无效5例,占4%,总有效率为96%。

  2  治验举例

  患者,女,30岁,农民,2003年5月16日初诊,主诉:带下量增多2+个月。病史:2+个月来带下量较以往明显增多,色黄、质粘稠,时有秽气味,因忙于农活未治疗,近日来病症加重,难以忍受故前来求治,伴见脘闷胁胀,口苦纳呆,小便短数,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月经史,15岁4   30天,经量中等。末次月经,2003年5月6日~5月9日。婚育史,22岁结婚孕3产1。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已婚经产型,阴道通畅,黏膜充血,内有较多脓性分泌物,宫颈轻度糜烂,子宫前位,正常无压痛,双侧附件无异常,白带涂片镜检,脓细胞(++),清洁度Ⅳ°。西医诊断:阴道炎、宫颈炎。中医诊断:带下病,肝热脾湿证。治则:清肝泄热、健脾除湿,方用加减逍遥散加味,药物:柴胡、白芍、茯苓、栀子各15g,茵陈18g,车前子18g,黄柏12g,陈皮12g,泽泻12g,甘草5g。治疗经过:服药3剂,1周后复诊,带下量明显减少,脘闷胁胀、口苦纳差、小便短数症状有所缓解,续以上方加香附、砂仁、厚朴、枳壳,服药3剂后复诊,悉诸症状已除,病愈,继服2剂以巩固疗效。

  3  体会

  带下病属现代医学妇科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等,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对妇女的心身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是外感“湿”毒,邪气乘虚内侵胞宫以致任带损伤、带脉失约;或脾湿内停,肾虚气化失常,肝郁化火及冲任所致。病位主要在前阴、胞宫。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本病的核心机制。

  湿邪侵害人体,引起白带量增多后,随着病位脏腑功能的情况向寒或向热转化,当脾肾阳气不足时,湿从寒化则为虚寒湿(脾肾阳虚)型白带;湿蕴结于肝,肝郁气滞日久化热,则为湿热(毒)型白带。病例中患者因肝郁化热,肝病传脾,脾失健运,湿聚不化,肝热脾湿胶结累及冲任二脉,故而出现上述系列病症。方用加减逍遥散加味,清肝泄热、健脾除湿。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柔肝,茯苓、泽泻、车前子健脾渗湿,黄柏、茵陈、栀子清热利湿,陈皮、甘草理气和中,各适其从,使热邪得解,湿邪得除,即达愈疾之目的。

  笔者通过临床观察120例,并结合全身症状和局部体征运用中医辨证分型用药治疗带下病确切有效,服药7~15日内能明显减轻症状,改善体征,如果再增加其他给药途径,如配合中药外洗、阴道塞药等,见效更快,疗效更可提高。

  作者单位: 637000 四川南充,南充市中医院 

  (编辑:海涛)


 

作者: 林绍淑 2006-9-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