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2卷第3期

内服外敷法治疗小儿厌食症 30 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小儿厌食症以长期食欲减退、消瘦为特征,但它并非一种独立性疾病,可见于许多系统性疾病之中或患病之后。由于厌食症的长期存在,造成机体营养失调,免疫力下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近年来,小儿厌食症的发病率日趋增高,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中尤为突出。笔者运用中药内服并中药敷脐法治疗本......

点击显示 收起

  小儿厌食症以长期食欲减退、消瘦为特征,但它并非一种独立性疾病,可见于许多系统性疾病之中或患病之后。由于厌食症的长期存在,造成机体营养失调,免疫力下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近年来,小儿厌食症的发病率日趋增高,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中尤为突出。笔者运用中药内服并中药敷脐法治疗本病 30 例,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60例,均为2003年3月~2006年2月本院门诊儿科患儿。按简单随机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均无器质性病变,年龄1~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8个月,诊断依据均按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1]拟订,对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病例进行分型,仅见食欲不振、其他症状不明显者为脾胃不和型;伴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者为脾胃气虚型;伴口干、舌红,苔少,食少多饮,大便偏干者为脾胃阴虚型。治疗组男12例,女18例,脾胃不和型20例,脾胃气虚型6例,脾胃阴虚例4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脾胃不和型19例,脾胃气虚型8例,脾胃阴虚型3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大致相同,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1)内服基本方:太子参、白术、茯苓各9g,木香、甘草各3g,藿香、葛根各6g。辨证加减:脾胃不和型去白术加苍术6g,枳实炭3g,神曲9g;脾胃气虚型去木香加山药9g,枳实炭3g;脾胃阴虚型去木香加山药9g;乌梅、石斛各5g,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10剂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2)外敷中药组成:木瓜、胡黄连各5g,青皮、苍术、佩兰各3g,槟榔6g,配制方法:将外敷药全部研末以食醋调为糊状,用药方法:外敷脐部,每天换药1次,10天为1疗程,疗程期间不再给其他药物。

    1.2.2  对照组  内服中药同治疗组内服基本方,辨证加减亦同治疗组,每天1剂,餐前半小时温服,疗程与观察时间同治疗组、观察期间不再给其他药物。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治愈:内服合外敷10天,食欲明显增强,食量增加。好转: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未愈:食欲未见好转。

    2.2  治疗结果  内服外敷组治愈22例,好转6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愈l6例,好转8例,未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临床常见病症,多数患儿不伴有器质性病变。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饮食不节,偏食多食,损伤脾胃,皆可导致胃主纳、脾主运的功能失司。治疗上应以调理脾胃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分别治以运脾、健脾、补脾为主,外敷药方组成具有健脾燥湿、行气消滞的作用,符合小儿厌食症的病机,配合治疗,疗效显著。

    中药脐疗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学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沟通脏腑和表里上下的路径,脐中为神阙穴,系任脉之要穴,与督脉的命门穴相对,为禁针穴,脐疗既有药物对经穴起持久的良性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被吸收后的直接治疗作用,所以适应证较广。现代医学表明,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与全身皮肤结构比较,表皮角质层薄,屏障功能最好,药物最容易穿透弥散而被吸收,其特殊的解剖结构,使之成为敷贴给药的最理想部位,脐部给药可通过经脉到达部位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2]。

    目前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方法较多,主要是以内服法为主,疗效可靠,本观察发现,中药内服加中药敷脐,疗效更好。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

    2  吉训超,王祥.中药敷脐法治疗小儿厌食症65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3,35(11):36.

     作者单位: 430300 湖北武汉,武汉市黄陂区中医院

  (编辑:张  彦)

作者: 彭鹂 2006-9-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