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2卷第6期

浅析中医发展面临的考验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浅析中医发展面临的考验(pdf)【摘要】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先秦时期,四大经典的问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而后各朝代的医家对中医理论及临床都有所丰富和发展,这使得中医焕发出无穷光彩。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医亦是如此。...

点击显示 收起

 浅析中医发展面临的考验   (pdf) 

    【摘要】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先秦时期,四大经典的问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而后各朝代的医家对中医理论及临床都有所丰富和发展,这使得中医焕发出无穷光彩。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医亦是如此。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企图利用“以华制华”的手段来消灭中国文化,民国政府的“废止中医案”运动让中医危在旦夕。发展至今,此中医已非彼中医,难道宝贵的祖国医学真要被无情的扼杀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吗?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延承中医命脉的责任,因此,我们决定从中医理论的发展、中医人才的培养、人们对中医的态度三方面出发,以直接访谈、查阅书刊等方式,研究现阶段中医发展面临的考验,用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学习及医学工作者的研究和工作。 

    【关键词】  中医;发展;考验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应包括三个方面,即自身理论、传承和生存环境。自身理论是学科的灵魂,决定着学科的生命力强大与否。传承则好比一条永无止境的脉道,学科的血液只有沿着这条脉道流淌才能得以延续。而生存环境又如一双无形的手,时时刻刻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学科,阻碍或促进它的发展。因此,要解决中医的发展问题,首先就要解决以上几个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1  中医理论的发展

    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专访了李艳春教授(湖南衡阳南华大学第二附院)和朱章志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院)两位中医大家,结合他们的意见以及我们查阅的资料,总结归为以下两点。

    1.1  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究竟什么是科学性?目前关于这个问题尚无统一定论,人们对科学性的认识还处在一个感性阶段。具体到医学来说,也同样如此。西医学通过建立一整套与西方同步的医学体制,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占据了医学主导地位,并逐渐在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形成了以近代科学(包括西医学)作为衡量和评判中医学是否科学的价值观念。

    西医习惯于把人和自然看作彼此独立的个体,从分子的角度通过细胞来研究生命,用实验和数据来说明问题。这种研究事物的方式是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而中医,以天人相应的朴素哲学思想为指导,顺从天道,它不仅尊重事物的整体和谐性,而且强调辩证的看待问题。因此,中医是从多方面多角度研究事物的,得出的结论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所以难免有些晦涩难懂。

    但无论如何,我想说的是——中医是科学的。中医和西医只不过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俗话说的好,黑猫白猫,能抓到耗子的就是好猫。西医用化学药物驱逐病毒使人体获得健康,那么中医则借助生命药物使人体“阴平阳秘”。

    在某些方面,中医甚至还优于西医。譬如说,中医认为,人体有着强大的、完美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是人类历经漫长的进化之后所凝聚的精髓,是任何药物都替代不了的。“不去破坏人体这种本能的、天然的、与生俱来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维护健康的最高法则!如果用科技的方法去破坏人体的生态平衡及自我调节能力,那么,只能说手段是先进的,后果是严重的,本质是愚蠢的[1]。

    1.2  中医理论的西化问题  在整个近代,中医界孜孜追求的目标是:企图通过理论上的“衷中参西”、“中西汇通”及仿西制办学校、设学会、创杂志等途径和方式,使中医内容科学化,外部形式现代化,实际上却是“西医化”。由此,便引出一个问题,中医到底能不能西化?也许其他一些学科能通过理论上的广泛吸收而不断丰富发展,但中医的的确确必须要保持它的独立性。

    这是因为独立性是它赖以生存的环境。中医是土生土长的炎黄医学,更是我国悠久浓郁的民族文化的结晶,离开了民族文化,中医便无从谈起。民族文化之于中医,仿佛天空之于鸟儿,鸟儿是不能在水中存活的,同样,西方文化中的中医只会奄奄一息直至消亡殆尽。例如,现今医学界学者们对中药的疗效很感兴趣,于是便纷纷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制成成药,将中药生产西药化。结果投入市场后,患者普遍反应疗效较差。殊不知,中药秉承的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和天人相应思想,生命药物的作用,也不仅仅是几种化学成分的效应的简单相加。唯物主义哲学不是说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吗?我想这里同样适用。所以,我们要坚持中医的整体观念,坚持中医的独立性,让它的优势日益明显。

    至此,我们应该将中医的西化问题重视起来,因为这不仅仅是中医的发展问题,更关乎中医的生存,试问,一门理论变了质的学科又能挣扎多久?

    2  中医人才的培养

    中医后继乏人。请看图1,全国中医医生1949年27.6万人,到2002年还是27万余人,1953年没有增长;同期西医医生为8.7万和157万人,增长17倍;现全国共有医务工作人员520万人,中医药工作人员约50万人,不足1/10。尤其可怕的是,许多中医基本上不会用中医思路看病,只会看化验单。中医后继乏人。 图1   (单位为万人)什么叫人才的培养?在现代人心目中,学校教育就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而学校教育本身就来源于西方。因此,现今的中医学者只不过是西医教育的模子。

    中医的精髓和技能往往“只可心授、不可言传”。自古以来,中医都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的,据说拜师之后,要先做家务劳动,同时背诵一些中医启蒙读物。若干年后随师临证抄方,根据实际病例由师傅点拨传授。几千年来代代如此,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各朝各代总能出几位名医,创几种新说。这种教学方法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理法方药都从临床而来,都是经过临床实践检验过的,是边临证边读书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

    让我们再看看现在的学校教育。以上海中医学院为例吧,表1为该院中医学专业近年来的专业课程安排表。表1  中医学专业课程安排(略)


    通过对表中内容大致的分析,结合教学实践,不难看出现今中医教学有以下特点:(1)课堂上,中医理论虽讲的头头是道,但“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而西医教学,有根有据,实验教学,一目了然。(2)中医教学理论脱离临床。一二年级学的理论要到四五年级去用,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如果要用,还得重新温习。再者,理论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于深刻理解理论,继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也会效果较差。(3)中医源于经典,而现今教学疏于对经典的灌输,难以使学生地道而又全面地把握中医的特点。(4)就中医业务而言,5年又能学到多少实用的医术呢?毕业后,能分配到中医单位的不多,大部分被分到西医单位。西医单位当然以西医诊治为主,中医院校毕业生根本无法与西医院校毕业生相比,“适者生存”的法则又迫使他们“弃中从西”,如此,中医“幸存者”所剩无几[2]。

    以上是中医教学体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另外,我认为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有一些不足。既然是中医教科书,就应该坚持中医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思路。但现今书本上的一些内容似乎数典忘祖。例如“腐熟”一语,首见于《难经·三十一难》:“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很明显,中焦主腐熟水谷,其义甚明。但根据西医学研究结果,胃液之中含有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酶,可将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分解,使其转化为食糜,竟然也将其改为“胃主腐熟”了[3]。我想说的是,中医要想继承和发展,坚持自己的一套理论是前提。指导方向错了,疗效就会受到影响,中医就会受到质疑。保持中医的原始性,这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做的。

    3  人们对中医的态度

    为了细探这个问题,我们特地在南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见习。学习之余,也发觉中医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远不如数百年前,人们对中医充满了怀疑和排斥。百姓对中医的热衷程度远不如西医,每日来访的病人少得可怜。工作日,一个上午的病人就那么两三个,下午医师几乎“独守空房”;双休日,人稍多,但一天也不过十来个。另外,中医科的津费补贴较其他科室也少得可怜,医院对中医的冷落程度可见一斑。我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医的日趋衰败是中医自身和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中医的疗效不甚理想。人们的价值取向往往是以事物的使用价值为基础,因此,也只有疗效好的医学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同。有句话说的好:“中医的生命力在于疗效”,临床疗效让中医流传了数千年,时至今日,没想到这句话反倒受到了怀疑。要知道,中医治病是有它自己一套原则的,若不循规蹈矩就不可能有疗效。生命药物是中医治病的关键,它的功效来源于生物长期生长过程中吸收的天地之气。而现今中药市场上的纯天然生物药越来越少,很大一部分都是人工培育的,其疗效可想而知。西药的出现,对于中药更是极大的考验。在治疗某些急性或创伤类疾病方面,西药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许多人便不顾负面影响地选择了西医。往往西医无药可治时,才想到中医。对于这些慢性疑难病症,中医的确有着神奇的疗效,但又由于一些因素,比如中药难喝或疗程较长等,患者不能坚持吃药,结果前功尽弃,反过来又说中医无用。

    其次,市场经济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冲击很大。众所周知,竞争性强是市场经济的特点,消费者的需求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同在一所医院,医院会根据患者的需要去调节中西医的比例。如此,中医受到冷落也是必然的。这一冷,中医的发展便越来越缓慢,疗效也越来越差,也就越来越难以深入民心。这样的恶性循环是十分可怕的。

    再次,中医的宣传力度不够。其实中西医就是市场经济中的两件商品,众所周知,商品是需要宣传才能深入民心,继而为广大消费者接受。西医在这方面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细想一下,每每电视广告或是街边广告,中医占了多少,西医又占了多少?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人听说过“治某某疾病请到某某医院”,总没人听过“治某某证型请到某某医院”吧?又如广告中经常出现阿司匹林、达克宁,很少听过什么大承气汤、逍遥散吧。中医的小柴胡汤好不容易出了个名,谁料又被改为小柴胡冲剂,于是世人皆以之为西药,呜呼哀哉!中医是一门传统的医学,但传统并不意味着守旧,既然过去那种民间行医的宣传方式已不复存在,我们就应该去探寻一些比较现代的比较科学的比较适合中医发展的宣传方式,去发展中医,推崇中医,让中医焕发出无穷活力。从这个方面来看,中医的发展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煦霞.建立中医评价体系是中医发展的核心.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1):1150-1151.

    2  匡调元.对中医药学发展过去、现状与未来的一些思考.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2):4-7.

    3  张效霞.西化——影响和制约中医理论发展的根本原因.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 30 (2): 98-99. 

   作者单位:514076 广东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生活区F302) 

  (编辑:李  木) 

作者: 谢欣颖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