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2卷第6期

电针密波低强度刺激治疗面肌痉挛60例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阵发性不规则的半侧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搐,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该病症状开始仅有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以后逐渐发展至面部其他肌肉,严重者可波及口角,直至扩展到整个面肌发生痉挛。从1999~2005年,笔者用电针密波低强度刺激治疗本病共6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2治疗方法取......

点击显示 收起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阵发性不规则的半侧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搐,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该病症状开始仅有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以后逐渐发展至面部其他肌肉,严重者可波及口角,直至扩展到整个面肌发生痉挛。属中医学“筋惕肉  目闰”范畴,可因疲劳、紧张而加剧。其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是临床较难治愈的疾病。从1999~2005年,笔者用电针密波低强度刺激治疗本病共60  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男12例,女48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1岁,平均46.8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2年。

    1.2  治疗方法  取穴:主穴取翳风、牵正、合谷(双)、太冲(双)。眼睑抽搐加四白;面颊抽搐加颧髎;口角抽搐加地仓。操作:患者仰卧或侧卧位(患    侧朝上),穴位常规消毒,用0.3mm×40mm不锈钢毫针,快速进针,翳风、牵正直刺1~1.5寸,得气针感以向整个面部放散为佳。其余穴位常规角度与深度。得气后,合谷、太冲行泻法,余穴均平补平泻。然后,在牵正、翳风二穴接KWD-808-I型(或G6805型)电针治疗仪,选用连续波,频率70~90次/min,强度以患者刚能感觉到电流刺激为度,通电30min。每日1次,5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4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随访半年内未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仅在紧张和劳累后偶有轻度发作。好转:痉挛次数减少,痉挛程度减轻。无效:经过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

    2.2  治疗结果  60例中,治愈29例,占48.3%;显效16例,占26.7%;好转12例,占20.0%;无效3例,占5.0%。总有效率为95%。

    3  讨论

    面肌痉挛的病因病理尚无明确定论,可能是神经根受压及节段性脱髓鞘,脱髓鞘轴突可通过神经纤维间接触传递,激活邻近神经纤维;另一可能原因是损伤神经纤维产生异位兴奋所致[1]。对于本病的治疗,西医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多是给予口服安定、卡马西平等,效果常不理想。近年来开展的肉毒毒素A注射、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等,虽能较有效地抑制面肌痉挛,但往往导致患侧面部表情肌呆板、肌肉瘫痪进而萎缩,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且复发率非常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盛则动”,《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中医学认为,导致面肌痉挛的外因主要与风邪壅阻脉络,内因则为肝风内动,血虚风动,阴虚风动等。临床上治疗以平肝熄风、祛风通络为主。

    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耳后,其深部为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处[2],牵正为经外奇穴,其下布有面神经分支[2],针刺二穴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消除某些刺激源,并使针刺信号与某些异常传入信号吻合,从而降低了异常信号的传入,消除了面神经的异常兴奋状态,加上电针密波低强度脉冲电流能有效地降低神经应激功能,对运动神经能产生抑制作用[3]。二者相互为用,能有效地缓解乃至消除面肌痉挛。《四总穴歌》云:“面口合谷收”,《玉龙歌》云:“头面纵有诸样疾,一针合谷效同神”;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针灸甲乙经》:“痉,互引善惊,太冲主之”。合谷配太冲,相得益彰,谓之“开四关”,左右同用,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一上一下,具有熄风止痉的作用。结合痉挛局部取穴,疏通局部的经气。

    本病多与精神、饮食因素有关,故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睡眠充足、防劳累、忌辛辣,是治愈本病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80.

    2  杨甲三.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腧穴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12,155.

    3  查炜.实用穴位疗法全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68.

      作者单位: 325000 浙江温州,温州市中医院 

  (编辑:宋  冰)   

作者: 郑士立, 葛佳伊, 宋丰军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