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2卷第6期

老年脾胃不和的中医辨证治疗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老年脾胃不和的发病特点为:口苦干,苔薄黄腻、乏力、腹痛(多为虚痛),便不成形。【关键词】脾胃不和。辨证治疗老年脾胃不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若气逆于上则生脾胃不和[2]。...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老年脾胃不和的发病特点为:口苦干,苔薄黄腻、乏力、腹痛(多为虚痛),便不成形。以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为法,再加强饮食调理,合理运动,心理护理,科学保健。通过临床典型病例的分析讨论,疗效明显,治愈率高。

    【关键词】  脾胃不和;辨证治疗

      老年脾胃不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归纳其特点有三:(1)口苦干、苔薄黄腻;(2)乏力、腹痛(多为虚痛)便不成形;(3)反复发作,病有宿根[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若气逆于上则生脾胃不和[2]。导致胃气上逆原因很多,如:风、寒、暑、湿之邪和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脾胃不和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误食腐败不洁之物,损伤脾胃,导致食滞不化,胃气上逆而脾胃不和;或因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致胃失和降而脾胃不和;或因劳倦内伤,中气被耗,中阳不振,寒浊阻滞,聚而生痰,积于胃中,饮邪上逆,也可发生脾胃不和。

    1  老年脾胃不和的病机特点

    脾胃不和的致病原因很多,涉及范围较广,临证必须审证求因,可从寒、热、虚、实方面归纳讨论[3]。    若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中阳受阻,脾胃运化无权,寒邪留滞于中,气机阻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若为热邪所侵,或恣食辛热厚味,湿热食滞交阻,导致气机不和,腑气不通,传导失司,引起脾胃不和[4]。若因素体阳虚,脾阳不振,健运无权;或寒湿停滞,阻遏中阳、气血不足,脏腑经脉失养,腹痛而作,引起脾胃不和[5]。阳气素虚,脏腑失煦,素体脾阳不振,或过服寒凉,损伤脾阳,寒湿内停,渐致脾阳衰惫,气血不足,不能温养脏腑,而致脾胃不和;甚至久病肾阳不足,肾失温煦,脏腑虚实,腹痛日久,迁延不愈[6]。正如《诸病源候论·腹痛》所说:“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客于腹内,连滞不歇,发作有时。发则肠鸣而腹绞痛,谓之寒中。”若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使脾胃损伤,气机失于调畅;或情志抑郁,肝气横逆,肝失条达,气机阻滞,或因外伤跌仆,气滞血瘀;或由虫积骚动,气血逆乱,均可导致脾胃不和。

    2  老年脾胃不和的治疗

    老年脾胃不和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确立治法。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审证求因,审因论治。但脾胃不和以“不通则痛”为常理,且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所以在审因论治基础上,结合通法,使病因得除,腑气得通,脾胃不和得以缓解。但是,通法并非单纯泻下,应在辨明寒热虚实而辨证用药的基础上,辅以理气通导之品,标本兼治。用药不可过用香燥,应中病即止,特别是虚痛,应以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为法。如《景岳全书·心腹痛》曰:“凡治腹痛证,古云痛随利减,又曰通则不痛,以此闭结坚实者为言。若腹无坚满,痛无结聚,则此说不可用也。其有因虚而作痛者,则此说更如冰炭”。另外,“久痛入络”,对于缠绵不愈的腹痛,加入辛润活血之剂,尤为必要。

    心情欠佳患者嘱其家属和患者多交流沟通多疏导他们,让其有好心情,正确面对疾病所带来的痛苦。给予清淡饮食,勿暴饮暴食,不贪凉饮冷,力戒烟酒。适当运动,搞好医疗保健工作。

    3  典型病例

    例1,男,76岁,2004年5月初诊。患者口苦干,饮水多,自汗出,大便不爽,日2次,苔少质红,腹痛,乏力。诊断:脾胃不和。辨证治疗:党参15g,茯苓10g,白术10g,扁豆10g,陈皮10g,山药15g,砂仁6g,葛根15g,黄连6g,防风10g,白芍15g,木香10g,炒苡仁30g,丹参30g,甘草6g,3剂水煎服。复诊时,诸症大减。原方加减再进2剂,病痊愈。

    例2,女,78岁,2005年1月初诊,患者腹痛,乏力,苔薄黄腻,大便次频,日2~3次。诊断:脾胃不和。辨证治疗:党参25g,茯苓20g,白术10g,扁豆10g,陈皮10g,山药15g,砂仁6g,葛根15g,黄连6g,防风10g,白芍15g,木香10g,炒苡仁30g,元胡10g,丹参20g,5剂水煎服,随诊时,病痊愈。

    例3,女,75岁,2005年2月初诊,患者口苦干,饮水多,自汗出,大便不爽,日3次,腹痛,乏力,苔少质红,脉弦。诊断:脾胃不和。辨证治疗:党参20g,茯苓15g,白术10g,扁豆15g,乌梅10g,山药15g,陈皮10g,莲子10g,黄芩10g,炙黄芪30g,连翘15g,升麻3g,柴胡12g,煅龙牡各20g,当归12g,防风10g,炙麻黄根10g,3剂,水煎服。复诊时诸症大减。原方加减再进2剂,病痊愈。

    例4,男,74岁,2005年4月初诊。患者口苦干,睡眠尚可,纳呆,乏力,腹痛,大便日1~2次,便不成形,苔中黄腻,脉弦,咽红。诊断:脾胃不和,辨证治疗:炙黄芪15g,防风10g,杏仁10g,生苡仁30g,草蒄10g,木通10g,法夏10g,连翘15g,浮小麦30g,焦三仙30g,双花15g,桔梗10g,薄荷10g,芦根15g,3剂,水煎服。复诊时诸症大减。原方加减再进2剂,病痊愈。

    4  讨论

    脾胃不和症状:脘腹痞闷,时缓时急,喜温喜按,不知饥,不欲食,身倦乏力,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沉弱。

    脾胃乃仓禀之宿,主运化和受纳因饮含劳倦,久病皆可致脾胃虚弱,中焦虚寒,中虚不运故脘腹痞闷,喜温喜按,受纳运化失常,故不知饥,不欲食,脾主肌肉,中阳不腋,肌肉失予温养,故身倦,四肢不温,舌淡,苔薄白,脉沉弱乃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之象。便溏乃脾虚生湿下渗,在肠间之故。

    方中白术、甘草补中益气,升麻、柴胡升举阳气,当归、陈皮理气化滞,使脾气得复,阳气得升,气机得顺,虚痞自除。若气虚失运,满闷较重者,可加木香以助脾运,若属表邪内陷,与食、水、痰相结合,出现虚实夹杂证候,心下痞满,呕吐下痢,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补泻并同,若中虚较甚,可用甘草泻心汤,若水热互结,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用生姜泻心汤。还可选用理中汤、大建中汤、吴茱萸汤等。

    脾胃不和一般预后良好,只要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有节,并坚持治疗,多能痊愈,但是脾胃不和多为慢性过程,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所以应长期坚持治疗,若久病失治,或治疗不当,常使病程迁延,并可慢性进展,发展为胃痛、腹痛、鼓胀,甚至胃癌、癥瘕等。患者饮食宜清淡,少食、多餐,冷热均恒。勿暴饮暴食,贪凉饮冷,力戒烟酒,以免损伤脾胃。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以防气机郁滞。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当运动。

    (谢辞:本论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各级领导和解放军三七一医院老年病科同志们的支持,并承解放军三七一医院主任医师耿淑卿同志精心辅导,并提供资料,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卷四.治病法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176.

    2  清·张璐.张氏医通.卷二.诸伤门·虚损.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3,69.

    3  清·唐宗海.血证论.第一卷.脏腑病机论.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66,9.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5  孙国杰.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62.

    6  陈宝国,吴启富,罗仁.中医内科学.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182. 

  作者单位:1 453000    河南新乡,新乡军分区卫生所

    2 453002    河南新乡,新乡军分区干休二所卫生所 

作者: 魏广清, 谢琳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