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2卷第8期

浅谈针药并治疳证的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疳证又名疳积,好发于幼弱的小儿,故“夫疳之为病,亦小儿恶候”之说,此证是儿科四大证之一。疳积之成,起源于脾胃失调。《小儿药证直诀》云:“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说明疳积之形成是由于脾胃之损伤,维系机体各部营养及生长所必须的物质缺乏,以致气体虚弱,出现一系列干枯的症状。...

点击显示 收起

    疳证又名疳积,好发于幼弱的小儿,故“夫疳之为病,亦小儿恶候”之说,此证是儿科四大证之一。疳积之成,起源于脾胃失调。水谷入胃,赖脾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灌溉诸脏,营养一身。有“水谷素强者无病,水谷减小者则病,水去谷亡者则死”说法。《小儿药证直诀》云:“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说明疳积之形成是由于脾胃之损伤,维系机体各部营养及生长所必须的物质缺乏,以致气体虚弱,出现一系列干枯的症状。

    有人认为小儿疳积证,即成人痨瘵。其实不然,尽管消瘦,渐热日久缠绵有相同,诚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所说:“大人痨者,因肾脏虚损,精髓衰枯;小儿疳者,因脾胃虚损,津液消亡。”二者机制不同,证治各异,不能看作一个疾病。古代医家对“疳”有两种认识:一是“甘”的含义,指小儿恣食肥甘,耗伤形气,渐成积滞,日久成疳。二是有“干”的含义,指疳积大多是脾胃津液干涸。显然,前 者是指病因, 后者是指病机,两者在解释认为疳发于脾胃损伤上则是一致的。临床所见,疳证病儿例数不少,追问病史则因家长过于溺爱,一味依顺,致任意恣食,饥饱无度。诸如瓜果杂食、棒冰冷饮、花生饼干等等超额给养,胃气先伤,而正常的五谷,反而少进。久而久之,运化失司、气滞食积、致成疳证,故古人有“无积不成疳”之说。

    总之,疳之成病,不外有(1)饮食不节,脾胃损伤。(2)喂养不宜,营养失调。(3)感染诸虫,转化成疳的三个方面。夫疳之病,多责脾家一脏,《幼科释迷》说:“疳之为病,皆因过餐饮食,于脾家一脏有积不治,传其余脏,而成五疳之疾”。《幼科发挥》亦云:“虽有五脏之不同,其实之脾胃之病也”。

    发病特点:是脾胃虚损,津液干涸,以致皮毛憔悴肌肉消瘦的疾病。证见午后潮热,尿如米泔,肚大青筋,脐突齿露,甚者腮缩鼻干,两眼红烂,揉鼻挖耳,斗牙咬甲,嗜食瓜果咸酸,喜吃炭末、泥土异物,是一种慢性衰弱病。疳的症状虽多,其临床表现,往往虚实夹杂,或虚中有实,或实中有虚,笔者临证施治,均仿前人“治疳先治积”“祛积疳之灭”“祛积先扶脾”“脾强疳自消”的经验。确立理调脾胃,消积杀虫的原则,采用针药并治的消辅法。

    1 典型病例

    患儿,5岁,病疳疾。善饥饿嗜食,腹大如箕,发焦骨瘦,面目呆无神,历已半年之久,察脉细而紧,腹时隐痛,证甚重笃,疏以积术汤加味: 枳实5g, 白术5g, 厚朴3g, 青皮2g, 伏虱3g, 使君子5枚, 大黄1.2g, 黑丑3g, 槟榔3g。

    针刺四缝穴,挤出稠质黄白色黏液为止。中药连服6剂,针刺2次腹胀显退,青筋消失,调理半个月,腹软便亦如常,病儿面色逐见红润,康复常态。嘱其调饮食,适寒温,以巩固疗效。

    2 按

    本例药物重用枳实、白术强胃消食,辅以理气杀虫通下之厚朴、青皮、使君子、伏虱、黑丑、槟榔、大黄。临证中方药加减,脾胃虚弱,枳实易枳壳,加黄芪、党参;便溏,去大黄、黑丑,加茯苓。本病用《内外伤辨惑论》枳术丸加减,健脾消积,治脾胃运化无力,饮食停滞,腹胀痞满者。方中重用枳实破气消积,少用益气健脾,符合古人“治疳先治积”的理论。《本经》:枳实“……除寒湿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白术健脾益气,燥湿,两药相配,相得益彰,破气而不伤胃,益气且不雍滞。如《珍珠囊》云:白术“除湿益气,和中补阳消痰逐饮,生津止渴,止泻痢,消足胫湿肿,除胃中热,得枳实消痞满……”;儿童多虫疳,所以笔者常不减使君子一味,因其味甘温,入脾胃,有杀虫消积健脾之功,可谓是杀诸虫健脾之良药,用之果然合拍。

    针刺四缝穴治疳积,早见于《针灸大成》经外穴,位于食、中、无名、小指之掌面当近侧指间关节横纹之中点处,左右共八穴。与三焦有内在联系,针之可调整三焦,理脾生精,故针刺四缝穴有振奋中气,激动生机,益脾胃的作用。

    《内经》曰:“当今之世,并齐毒药改其中,砭石针灸治其外”这样针药并治的主张,就是古人“杂合以治”的综合治疗思想的反映。笔者依多年临床经验,针药合用,屡治屡验,较单用针或用药疗效更加快捷且显著,同仁者不妨一试。

    作者单位:366100 福建大田,大田县妇幼保健院

 (编辑:宋 冰)

作者: 胡建军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