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2卷第8期

浅析古典中医“取象比类”和“异类不比”的逻辑方法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古典中医奠基于先秦,并不断通过理论探索和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医用逻辑体系。而在不同类的事物之间,共性较少甚至没有,因此不可进行类比推理,此即为“异类不比”。古典中医既采取“取象比类”的逻辑方法,又坚持“异类不比”的原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3从政治现象上取象比类古典中医常以古......

点击显示 收起

    古典中医奠基于先秦,并不断通过理论探索和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医用逻辑体系。古代哲学认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取象比类就是取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生物的动象和社会现象以类比于人体,从而解释生理、病理、药理等的一种思维、运用方法。同类事物之间具有较多的共性,可根据相似之象,由一物具有某种属性推知另一物也具有这一属性,此即为“取象比类”。而在不同类的事物之间,共性较少甚至没有,因此不可进行类比推理,此即为“异类不比”。古典中医既采取“取象比类”的逻辑方法,又坚持“异类不比”的原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从生活现象上取象比类

    在方剂方面,很多树木的枝条都可以入药,而且药性和自身形象或属性颇有关联。桑枝可以活通筋骨,治四肢痹证;柳枝可以解表,治四肢沉重;桂枝通行十二经,性走窜不滞留,也和树木枝条条达伸展的特性一致。还不仅如此,很多花叶类药物走上焦入心肺两经,取象很简单,花叶轻浮在植株上端,心肺也在五脏上端,二者象相似,故多有相同。反之,根茎类的药物多走中下两焦,入脾胃甚至肝肾脏器,取质重沉降之象,与相关脏器在身体下部相似。在治疗方面,有“提壶揭盖”法。如小便不利,出现点滴不爽、咽干、烦渴欲饮、呼吸短促等证用清肺饮治疗。 朱丹溪认为,肺为上焦,而膀胱为下焦,上焦与下焦相通,今上焦闭则下焦塞,“比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下窍之水出焉。”由此揭示了“提壶揭盖”—宣肺以利水的道理,这又是从生活现象上取象比类的一例。

    2 从军事现象上取象比类

    在古代,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因为那个年代里刀兵频扰,而治疗过程的正邪相交与此类似,因此常把医者治病时的谴方用药与将官作战时的排兵布阵相比。此类说法甚多,如“闭门留寇”、“正虚邪恋”、“搜风逐寒”、“回阳救逆”等。

    3 从政治现象上取象比类

    古典中医常以古代官职职能来类比脏腑各部分的功能,如《素问·灵兰秘典论》就有将“心”、“肺”、“肝”、“脾胃”、“肾”分别类比为“君主之官”、“相傅之官”、“将军之官”、“仓廪之官”、“作强之官”的论述。

    4 在取象比类时重视“异类不比”

    “异类不比”的逻辑规则是墨家提出来的,即在不同类的事物之间不可进行类比推理。如“木与夜孰长?智与粟孰多?”,木与夜、智与粟分属不同类的事物,不可相互比较。正是由于古典中医在取象比类时相当重视“异类不比”的逻辑规则,因而在医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功。

    当前中医界正本着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对取象比类的逻辑方法进行全新的研究,如对活血化瘀法,原来用天寒地冻不可引船比类,比喻人的气血凝滞而不畅达,只有活血化瘀,才能恢复常态。现在通过血液流变学的分析,揭示了活血化瘀的实质,成为中医的有效治则之一。这证明古典中医的“取象比类”和“异类不比”的逻辑方法,已升华到崭新的科学高度。

     作者单位:225500 江苏姜堰,姜堰市人民医院

 (编辑:宋 冰)

作者: 刘勇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