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2卷第8期

“三九”天谈“夏病冬治”和“夏病冬防”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其二,凡事要未雨绸缪,夏病冬防。1应用逆向思维,“三九”天“夏病冬治”1。1什么是“三九”和“夏病冬治”三九天是古人在生产斗争中总结出来的节气。从农历冬至这一天算起称一九,往后顺数每九为一阶段,即第十日为“二九”天,第十九日为“三九”天。...

点击显示 收起

     古人说的“夏病冬治,冬病夏治”,是中医学“天人相应”与“治未病”的思想。其中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凡事要逆向思维,夏病冬治;其二,凡事要未雨绸缪,夏病冬防。

    1 应用逆向思维,“三九”天“夏病冬治”

    1.1 什么是“三九”和“夏病冬治” 三九天是古人在生产斗争中总结出来的节气。从农历冬至这一天算起称一九,往后顺数每九为一阶段,即第十日为“二九”天,第十九日为“三九”天。据医书载,冬天的三九天是一年最冷的时候,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冬病夏治,夏病冬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其中“夏病冬治” 就是说夏天会出的毛病在冬天医治,适用于夏重冬轻的慢性衰减性疾病。

    1.2 为什么要“夏病冬治” 因为夏天会加重的疾病多为阴虚阳亢的病,那么就应在冬天加紧养阴;而寒冬季节,万物封藏,阴气最浓厚,质量也最好,阴虚阳亢的病在冬天抓紧养阴,夏天时症状就会减轻。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人,因为甲状腺分泌过多,致使代谢旺盛,产热多,冬天也不怕冷反怕热,那冬天就应进食一些滋阴降火龟、鳖、鸭肉等食品,必要时可服用丹栀逍遥丸或知柏地黄丸,这样,来年夏天的病情就会减轻。

    1.3 哪些“夏病”适宜“冬治” 一些体弱易患春夏发作的慢性衰减性疾病如过敏鼻炎、支气管哮喘、经常性感冒、急慢性气管炎及慢性咳嗽、慢性咽炎、慢性胃炎、结肠炎、颈肩腰腿痛以及溃疡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病毒性肝炎、尿路感染、甲亢、复发性口腔溃疡,美尼尔氏病、癫痫、汗证、红斑狼疮等常在夏季好发或加重,称为夏病,均适宜在冬天诊治。

    1.4 为何“夏病”在夏季易发作或加剧 夏季易发作或加剧的疾病除个体差异等因素外,还多因为:夏季气候炎热,易滋生热毒,致瘀毒内阻;夏多夹湿为患,损伤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而血瘀;暑性开泄,伤阴耗津,可致肾精亏少,阴虚火旺,痰火上扰等症状。

    1.5 为何不夏病夏治呢 这是因为夏季病症,多兼有暑热或暑湿,一般只能治标,或清暑热、或化暑湿, 因患者常饮食减少、舌苔黄腻,不能服食补益药物,而中医治病又非常重视“治病必求其本”,只有扶助正气,才能外驱邪气。因此,欲使夏季疾病除其根,最有力的时机只有在冬季培补。由此看来,“夏病冬治”是中医“治病求本”、“因时制宜”的具体体现。

    1.6 常用的夏病冬治有哪些方法 夏病冬治方法众多,有药膳食疗,中药汤剂,穴位敷贴,针灸耳针,中药熏浴,药酒膏方等,但均需辨证论治。

    2 注意未雨绸缪,秋冬季养阴进补

    2.1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未病”,是指没有发生疾病;“治未病”的实质,是治病于其未病之先,也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

    2.2 为何“夏病”要以秋冬养阴来预防 祖国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阴气盛的秋冬是阴长阳消的阶段,阴虚之人顺应这个趋势养阴,效果就会比其他时候要好。这好比一株干渴的鲜花,春夏养阴犹如中午浇花,浇下去的水分会被蒸发掉一大半;秋冬养阴好比傍晚浇花,同样多的水分不但不会被蒸发,还可兼得晨露的滋养。可见,无论是秋冬养阴还是“夏病冬防”,均巧妙地运用了天时之利,自然事半功倍。

    2.3 哪些人宜在秋冬养阴呢 “秋冬养阴”适合于阴虚(包括血虚)之人,中医认为:久病则伤阴。许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高血压、慢性肾病、更年期综合征等一系列疾病均在夏季有以虚热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各种症状:如手足心热、面部热感、心烦、口干咽燥、口干喜冷饮、大便干燥等。适宜在秋冬季养阴补虚。

    2.4 “三九”养阴的主要药膳食疗 中医自古就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以及“夏补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原因是人体脏腑的气血阴阳经过一年的体力消耗后会有所偏衰,用具有滋润作用的原料在冬季“三九”进补,因为有外界的阴气相助,所以人体易于吸收和利用。具有滋润养阴作用的药物主要有鱼胶、淮山药、玉竹、黄精、龟版等。食物有蜂蜜、莲藕、甘蔗、柿子、荸荠、海带、桑葚、田螺、白萝卜、豆腐、梨、枇杷、菱角、蘑菇等。

    2.5 生活中怎样养阴与护阴 水为阴气之源,因此,秋冬季节应多喝水。除喝水之外,饮食可多选用藕、鱼、萝卜、胡萝卜、黑木耳、白木耳、芝麻、土豆、莴苣、白菜、红薯、蜂蜜、梨、花生、枸杞、麦冬、胖大海等养阴之品。此外,冬季锻炼防止汗出过多是护阴之关键,因大汗淋漓也会损伤人体之“阴”。

    作者单位:412012 湖南株洲,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编辑:曲 全)

作者: 邓小琴,李 玄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