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2卷第9期

柴桑止咳方治疗外感后顽咳的临床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外感后咳嗽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笔者对外感后期表证已除,而咳嗽缠绵不愈,经X线胸透排除肺结核者,自拟柴桑止咳方治疗,取得满意疗效。1临床表现及辨证分型11临床表现咳嗽半月以上,胸闷胁痛,昼夜均咳,尤以午夜至天明阵咳频繁,咳甚者呕吐。122气阴不足型素体不足,久咳耗伤气阴,症见咳嗽阵作......

点击显示 收起

  外感后咳嗽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笔者对外感后期表证已除,而咳嗽缠绵不愈,经 X 线胸透排除肺结核者,自拟柴桑止咳方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表现及辨证分型

    11临床表现咳嗽半月以上,胸闷胁痛,昼夜均咳,尤以午夜至天明阵咳频繁,咳甚者呕吐。

    12辨证分型

    121痰热型痰白粘稠或咳吐黄痰,咳痰不爽,舌边尖红,苔黄,脉弦数。

    122气阴不足型素体不足,久咳耗伤气阴,症见咳嗽阵作,咳声短促,干咳痰少,声音嘶哑,咳则易 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体格检查:双肺呼吸音粗糙或闻及干啰音。 X线透视:两肺未见异常或肺纹理增粗。

    2方药组成及应用体会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观察,认为外感后咳嗽多由伤风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失治、误治引起,外感初期邪犯皮毛鼻咽而累及肺,故产生鼻塞流涕,咳嗽或寒热等表证。继而外邪深入于肺,肺气壅遏不通,不畅致咳,若不能及时使邪外达,可进一步发生演变转化,表现为风寒化热,风热化燥,日久正不胜邪,邪热因正气不足无力驱除而留连,潜伏于肺经且由肺及肝,肝胆失于条达而横逆反侮,以致木叩金鸣。所以外感久咳大都胸胁满闷,气逆阵咳,甚则呕吐等。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说:“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及他藏。此肺为本而他藏为标也。”肺肝同病,治宜标本兼顾。自拟柴桑止咳方。方药组成:柴胡、桑白皮、地骨皮、生山药(可用粳米)、紫菀、桔梗、杏仁、百部、川贝母、甘草。方中桑白皮、地骨皮、生山药(可用粳米)、甘草为《小儿药证直诀》中经典止咳方,善清肺经伏火。桔梗、杏仁合用,一升一降,一宣一肃,共同恢复肺之正常宣发肃降功能;川贝、紫菀、百部润肺化痰止咳。方中更加一味柴胡,微苦微寒,入肝胆,既能疏肝胆,调理三焦,亦能和解少阳,透达脏腑与体表间邪气,故《剔录》谓“柴胡气味轻清芳香,能解诸痰热结,升举清阳之气,引而举之以驱邪及自表而解。”《中药大辞典》谓“柴胡有镇静、镇咳、抗炎症渗出、退热及抗病毒作用。”此方用法兼采中西之长,不悖于古而又合于今。全方共奏疏解胸膈气机,清肺经伏火,宣降肺气,化痰止咳之功。痰热者加瓜蒌、黄芩。气阴两虚之久咳者加黄芪、沙参、麦冬。

    3典型病例

  患者,女,40岁,2004年4月10日初诊,咳嗽1月余,1个月前感冒后发作咳嗽,经服阿莫西林、罗红霉素、咳特灵、咳平,静点阿奇霉素等药, 效果不佳。刻诊,胸闷胁痛,干咳痰少,咳嗽较剧,尤以午夜至天明阵咳频繁。咳则汗出,舌质红苔略少,脉细数。听诊:双肺可闻及干啰音,胸片及血常规未见异常,咽喉检查无异常。中医辨证属胸膈气机壅塞,肺经伏火,肺失宣降,气阴两虚。治宜疏达胸膈气机,清透肺经伏火,益气养阴止咳。方用柴桑止咳方加减,药物组成:柴胡、桑白皮、地骨皮各15g,桔梗、杏仁、川贝、紫菀各10g,生山药20g,黄芪12g,麦冬30g, 沙参12g, 甘草6g,  3剂,日1剂  水煎早晚分服。二诊,诸症好转,咳嗽大为减轻,舌质稍红。上方去黄芪12g,地骨皮减为10g,继服6剂。诸症悉除,咳嗽痊愈。


作者单位:065400 河北香河,香河县中医院

作者: 张长华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