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7年第3卷第1期

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以“虚、痰、瘀”辨治思维的探讨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力求提高临床疗效的辨治思维探讨。方法通过潜心研究和临床观察,常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注重“虚、痰、瘀”的辨治思维。【关键词】脑血管病后遗症虚、痰、瘀。中医药治疗笔者自1990年起,在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中,常常以虚、痰、瘀着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力求提高临床疗效的辨治思维探讨。方法 通过潜心研究和临床观察,常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注重“虚、痰、瘀”的辨治思维。结果 分清标本缓急,主次先后,兼挟证的不同,常能取得满意疗效。结论 灵活掌握论治的方法,缩短病程,使其康复生活自理。

【关键词】  脑血管病后遗症  虚、 痰、 瘀; 中医药治疗

  笔者自1990年起,在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中,常常以“虚、痰、瘀”着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兹简介如下。

    1 病案举例

    例1,男,60岁,干部。患者素体肥胖,有高血压病史,无烟酒嗜好。1991年8月25日,因工作操劳过度,正处盛夏午饭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被送进医院治疗,20天后好转。仅感右手及下肢有麻木感,耳前及右面颊有麻木感,经服降压药,扩张血管药(不详),针刺半月无效后回家调养。余诊时,说话口唇偏右,时有头昏,饮食正常,双下肢肿胀,行走有麻木感,大便难,几日一解,舌边红,苔薄中微腻,脉弦滑重按弱,左尺甚。此属肝肾阴虚,兼气虚湿滞,治以滋阴潜阳,益气利湿,化瘀通络。仿补阳还五汤合地黄饮子化裁之意。石决明(先煎)50g,黄芪30g,当归6g,桂枝10g,熟地18g,川芎15g,丹参18g,三七(研末服)6g,山楂30g,大黄6g,地龙10g,蜈蚣10g,川牛膝30g,苡仁30g,菖蒲12g,白芥子6g。服用6剂后,诸症有减,下肢肿胀已消,手足不麻,大便通畅,仅右耳前及面部有麻。予思久虚痰湿之体,瘀痰常兼挟阻络,守上方去苡仁、大黄,加制南星、僵蚕,续进10剂后,诸症消失,令早晚行走,注意起居,少食动物内脏及油腻之品。

    例2,男,61岁,退休工人。患者有头昏头痛病史,嗜好烟酒。1994年6月12日,因突然倒地,急送医院治疗,2个月后出院,留有半身不遂,失语,经多方医治无效。9月20日家人来代述:头痛昏晕,右侧甚,卧床不起,起则欲辟地,大便稀薄日几次,有黏液挟未消化物,尿短少,苔白腻。以标立治,投葛根芩连汤化裁2剂未效,改以六君子合香连丸2剂,腹泻止但大便仍夹有未消化物,头昏痛不能起床,失语,且畏寒怕冷。继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四君子化裁。黄芪50g,当归10g,桂枝10g,附片(先煎)10g,炙甘草10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8g,川芎15g,丹参18g,三七(研末服)10g,天麻10g,川牛膝10g,僵蚕10g,蜈蚣10g。服上方10剂后,时有开音,口角流涎,喉间有痰声,守上方加桔梗、射干、远志、菖蒲各10g,续服14剂后,诸症已减,能起床独自行走,饮食正常。

    2 讨论

    脑血管病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意外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多为西医对症抢救,死亡率较高;存活时多留有后遗症,即手足肢体麻木偏废,言语蹇涩,生活不能自理等症,亦称“废用综合征”,致残率较高,极难根治。

    历代医家和许多学者都各抒己见,各有所长,各有成效。中风之发生,主要在于中老年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脾肾等阴阳气血失调有关。《景岳全书·非风》指出:“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泛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尔昏愦,卒然仆倒。”又引《内经》“大厥”之说。指出“正时人所谓卒倒暴仆之中风,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风。”中风发作时,明代李中梓分为闭、脱二证论治。清代叶天士提出“水不涵木,内风时起,治宜滋阴熄风,潜阳,阴阳并损治宜温柔濡润,后遗症治宜益气血,清痰火,通经络。”王清任专以气虚立论,拟补阳还五汤治半身不遂。近代医家总结前人经验,提出中西医理论结合,更深一步提出在于水不涵木,阳亢化风,气血并逆于上,直冲犯脑。临床疗效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中医临床辨治中,常以中经络、中脏腑、后遗症三大类立论辨治。

    虚者包括阴阳,气血亏虚。阴虚久则损阳而致阳虚;阴虚皆生热,甚则挟痰挟湿热化火;阳虚则在气虚、血虚基础上更甚,气虚、血虚皆可致瘀;阳虚、气虚则湿生易滞,湿盛生痰,痰郁久则化热化火;瘀则皆由虚、痰、气血失调所致,在后遗症中尤为突出[2]。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积累,归纳其病理关键是:“虚、痰、瘀”,三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累及转化,影响加重病情。病例1,初诊时,见多方治疗未效,皆用滋阴、补血、活血化瘀之剂而忽视挟湿化痰,痰瘀互结而致病。病例2,前医多以温补气血,化瘀而助肠胃湿热,后因清利之品损及中阳,而脾肾阳虚突出,致寒从中生,中阳亏虚,气虚致血滞挟痰瘀阻络脉而病不减,后以温补脾肾,益气血化瘀,祛痰通络而获效。笔者在辨治中,以“虚、痰、瘀”思路着手,通过灵活掌握论治的方法,分清标本缓急,主次先后,兼挟证的不同,抓住“虚、痰、瘀”之病理变化,皆能收到满意疗效,可供同行在临床中参考。脑血管病后遗症属于疑难杂症,皆可作进一步的探索,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介宾(明).景岳全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88-189.

2 吴玉生,杨海燕,邓铁涛.“痰瘀相关理论”在肿瘤疾病的临床应用.现代医院,2005,5(6):39-40.


作者单位:614000 四川乐山,乐山市第二中医院鼓楼街卫生服务中心

作者: 张施雄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