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7年第3卷第2期

旋覆代赭汤配合拔火罐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例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旋覆代赭汤拔火罐贲门失弛缓症笔者近期用旋覆代赭汤加味配合拔火罐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例,收效甚佳,介绍如下。曾到多家医院诊治,以胃炎或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治疗有时也能减轻症状。此次发病后又到一家三甲医院住院治疗,行无痛苦电子胃镜检查,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住院治疗一月余,经用中西药治疗未见明显......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旋覆代赭汤 拔火罐 贲门失弛缓症

  笔者近期用旋覆代赭汤加味配合拔火罐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例,收效甚佳,介绍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42岁,下岗工人。2007年3月6日初诊。吞咽困难、反酸时轻时重10余年。近日因感冒后出现吞咽受阻,食物纳入即吐,且痰涎较多,伴有食管下段疼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胸腹胀痛隐隐,大便难解,舌淡苔微腻,脉弦微滑。曾到多家医院诊治,以胃炎或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治疗有时也能减轻症状。此次发病后又到一家三甲医院住院治疗,行无痛苦电子胃镜检查,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住院治疗一月余,经用中西药治疗未见明显效果。西医外科主张行手术疗法,因手术费用过高,患者无法承受而选择放弃,遂到我校附属医院门诊部中医科就诊。

    平素发作严重时不能进食,强咽即吐;喜食辛辣,常用饮料将反流至食管的食物冲下胃中。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证属中医的噎膈,病机为久病胃气虚弱,失于传输,痰湿不化,胃气因虚而上逆,致水气食物痞结于中焦所致。治以降逆化痰、益气和胃。方用旋覆代赭汤加味配合拔火罐治疗。处方:旋覆花15g,代赭石(先煎)20g,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0g,半夏10g,大枣6g,生姜3片,丝瓜络10g,柿蒂6g,枳壳10g,竹茹5g,甘草5g。每日1剂,先用冷水将上述中药浸泡1h以上,水煎第1次后倒出药液,药渣复煎后将2次药液混合,用纱布过滤后分3次服。嘱饮食易于消化、无刺激性、有营养的食物,少食多餐,保持心情愉快。

    同时选用期门配肝俞、中脘配胃俞、章门配脾俞;日月配胆俞等穴位拔火罐,隔2日1次,每次拔15~20min。治疗当天,拔罐后多处穴位起水泡,但即能进食,反酸及痰涎明显减少,用上法6天,大便转为通畅,食欲好转。继续守上方治疗18天,症状明显改善。改为隔日1剂,再治疗60天,噎膈未作。治疗期间未再用其他药物,至今保持食欲正常,大便通畅,体重增加,精神爽快。

    2  体会

    贲门失弛缓症又称贲门痉挛、食管蠕动停止、巨食管症。现代医学认为,可能是由于精神刺激引起皮层神经功能障碍,导致中枢及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或系由于一种特异性神经性病毒侵袭脑及食管壁的神经末梢而致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障碍,不能让食物顺利入胃。或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感染或环境因素有关,其病因迄今未明。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未消化的食物反流,胸痛和体重下降等,病程较长,难以治愈。现代医学多主张气囊扩张或手术治疗。

    本病属中医学的噎膈、反胃、吞酸、胸痹等范畴。

    本案例选用《伤寒论》中的旋覆代赭汤加味配合拔火罐治疗。方中党参、大枣、甘草、白术、茯苓益气和胃,使中焦健运,清升浊降;半夏、生姜、柿蒂、竹茹降逆和胃化痰,旋覆花、代赭石合用则降逆之力更著;丝瓜络能“通经络,和血脉,化痰顺气”(《本草再新》语);方中值得一提的是枳壳一药,中医认为其有行气消积、化痰散痞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枳壳对胃肠平滑肌具双向调节作用,对完整胃肠运动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使胃肠蠕动及收缩节律增强,对麻醉的胃肠运动呈抑制作用;还能松弛奥狄括约肌,也是本方应用枳壳的药理基础。

    同时根据经络腧穴中特定穴治疗脏腑疾病效果较佳的原理,选用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募穴“及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背俞穴”为拔火罐的特定区域,配合旋覆代赭汤,通过经络、腧穴、药物三者的共同作用,使经络疏通、全身气血、阴阳及脏腑机能得以调整,从而达到胃气复,痰浊消,气逆平,使该病获得痊愈。

    (编辑:宋  冰)


作者单位:545006 广西柳州,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 叶琳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