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7年第3卷第3期

中医藏象理论对机体自稳态研究的重要贡献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中医近年来,笔者结合系统生物学、中医药信息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血液指纹图谱藏象信息模型这一中医药信息学研究新方法。这要从自稳态开始。自稳态:正常机体主要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在不断变动的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能够维持各器官系统机能和代谢的正常进行,维持内环境相对......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中医


    近年来,笔者结合系统生物学、中医药信息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血液指纹图谱藏象信息模型这一中医药信息学研究新方法。为方便大家了解和认识这一方法,笔者一直以现代科学的一些研究进展为参照来介绍这一方法。但是,在具体的研读过程中,却有了如下一些新的重要发现。这要从自稳态开始。

    自稳态:正常机体主要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在不断变动的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能够维持各器官系统机能和代谢的正常进行,维持内环境相对的动态稳定性,这就是自稳调节控制下的“自稳态”,或称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

    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的学科,其要点在于稳态和调节。稳态是生理学核心概念,生理学研究的主题,从整体水平解释生命现象和机体的行为。

    张有和、任秀玲、杨殿兴等认为中医的实质是状态医学。它是通过对人体功能状态进行研究,从而对生命信息进行正确的归纳与认识,进而形成独特的认识系统的。还有学者认为中医是过程状态医学,其实质与之一致。

    所以,自稳态可以看作是沟通中西医的关键点。已经有许多学者做了一定的论述。

  1  自稳态与阴阳

    赵国求[1]认为,中医阴阳平衡等价于人体复杂巨系统的最佳自稳态。刘成源[2]指出,自稳平衡思想是气化理论的核心。王春燕:阴阳自和蕴含着中医稳态理论。张克家:西医和中医都认为,人或动物体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调控而维持的一种动态平衡,西医称之为“自稳态”,中医称之为“阴平阳秘”。金光亮:稳态学说的发展,与《内经》对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有关认识愈来愈接近。

    从现代生物学角度上看,自稳体系是多层次的,也是多元的。它的多层次,表现在整体水平、器官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无论在哪个水平,都是自稳结构。而中医的阴阳五行认识恰恰是最高的一层——整体水平。

  2  自稳态与藏象

    刘成源[2]:人体中的稳态是以五脏为中心,按照五脏与五腑、五体、五官、五华、五色、五音、五声、五味、五志的功能联系,形成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统,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之间以生克乘侮关系达到稳态;并达到与社会及四时阴阳的和谐统一。

    李梢认为,依据五脏促进、制约的相互作用,机体在生理状态的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较大幅度的稳态机制,并实现五脏功能随时间变化的性质,从而阐发中医整体观以及机体稳态的控制论机理。并开展了基于控制论的中医学四时五脏系统稳态性能仿真研究。

    余如瑾,郭霞珍:外界因素与五脏的关系是通过五脏调控系统来实现的,五脏调控系统与现代医学的一些理论有相通之处。

    严灿认为,中医五脏调控理论充分反映了中医学的稳态观。同时,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五脏调控系统的调控机制可以在细胞、细胞间识别及大分子信息物质的研究水平得到不断深入的揭示。

    2.1  生物节律是自稳态的定性与定量化描述  生物节律(biorhythm) 从生理指标到整体机能都不是固定不变,也不是匀速运动,往往表现出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在生理学中,把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即按一定的时间重复出现、周而复始的功能活动变化节律叫做生物节律。自稳态的调定点是有节律性波动的,生物节律是对自稳态的定性与定量化描述,生物节律也就是对人体状态或者功能态的定性与定量化描述。

    2.2  藏象理论把人体功能态划分为五个阶段和环节,并对其功能定性  中医藏象理论把机体自稳态依时间次序划分为五个单元,在这五个单元里面依次功能旺盛的部分也有五个,他们被分别命名为肝、心、脾、肺、肾五藏,共同组成了整体。这就是中医由功能确定结构属性的方法,由于这五藏对应于金、木、水、火、土五行,所以他们互相之间作用和影响的时候遵循生克制化乘侮等规律。应该说这是对阴阳的细化,也就更加实用。而且是在整体这个水平上的细化。而西医目前对自稳态研究的细化,主要表现在向器官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细化。缺乏在整体水平上的横向细化。

    2.3  藏象理论把人体功能态划分为多个层次  藏象理论对人体功能态划分是由生理到病理的次序。

  3  自稳态与疾病、证本质

    西医的研究进展表现在其疾病观与中医日趋接近。具体表现在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疾病观念日趋一致。

    3.1  新的疾病观  《病理生理学》: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外界致病因素和体内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因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过程。疾病过程的共同规律中,居首位的是自稳态调节功能紊乱。

    3.2  自稳态与证本质  鲁兆麟教授说:“中医是一门注重综合的状态医学,其描述的对象是病人的整体状态。”《中医基础理论》:“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马晓燕[3]:稳态观指导下的功能调节系统方法要求在有序度的变动中建立和维持最佳的有序稳态。中医学正确地把有序稳态的保持或破坏理解为健康或疾病。把体内多种多样的运动变化过程和相互作用的有序稳态称为“阴平阳秘”,是健康的表征,反之阴阳偏盛或偏衰则导致疾病,是体内多种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的不正常过程的综合反映。祝恒琛《未病学》: 内稳态调节是中医基本治法。周东浩提出了证候就是“能反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所致的相对稳定的生命系统异常状态实质的特征性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各种症状、体征以及各种检查结果的总和”,而证的实质就是这种生命系统异常态。

    申维玺[4]:中医证发生的机理是由于细胞因子网络调节系统自稳态平衡破坏的结果,是一类细胞因子网络“功能态”的失常。

    证的定义:中医藏象理论和六经理论,把一个完整的日、年等时段内的自稳态划分为若干个单元,一个或者几个自稳态单元的调节功能紊乱就是证。

    3.3  中西医的区别已经缩小,即西医已经向中医大幅靠拢     通过对比自稳态与阴阳平衡,证与西医疾病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到中西医的区别已经缩小。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中医独特的优势。

    中西医比较研究,在本质上,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起参照系的作用。它帮助确定中医对自身的定位以及确立中医现代化的目标。这一工作的严重滞后,当然会造成严重后果。

    过去,我们说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区别于现代医学的一大特色,现在西医已经可以简单的辨阴阳证了,我们就需要改为各种辨证体系是中医学区别于现代医学的一大特色。

    过去说西医是结构观、还原论指导下的结构医学或实证医学,中医是运动观、系统整体论指导下的过程医学或状态医学。现在也要修改了。4  自稳态与指纹图谱、模式识别

    庄永龙、李梢开展了基于控制论的中医学四时五脏系统稳态性能仿真。结果发现依据五脏促进、制约的相互作用,机体在生理状态的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较大幅度的稳态机制,并且能够实现五脏功能随时间变化的性质,从而提示了机体五脏功能系统及四时五脏相互作用的控制论机理。

    由于西医传统思维上的惯性和在科学上操作难度极大, 西医自稳态的研究方向主要表现在向器官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细化。

    但是,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促进了西医研究方法中系统、整体和信息方法的发展。生物节律、时间生物学的提出和应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理论的提出和应用。蛋白质指纹图谱、代谢指纹图谱方法的提出和应用。细胞信号转导方法的提出。生物模式识别的广泛应用……这些与中医取象比类的整体性方法日趋接近。

    应用指纹图谱工具研究自稳态节律已经呼之欲出。王永炎院士主张:(1) 将生物信息学切入到中医研究,主张用字符数学图表达,但是中医许多东西信息学目前尚解决不了,如“神”的问题。(2) 中医证候的研究很重要。既要看到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也要看到两者在理论层面的趋同性。(3) 中西医现都已认识到,人体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应该是非线性的,而且应是用自组织自调节自稳态的一个系统来切入研究。新世纪,中西医朝真正在理论层面的结合变为可能,但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运用信息学方法,以证候为主体,探讨与疾病、方剂的相关性。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与研究方法——香山科学会议第219次学术讨论会纪要。

    笔者一直认为中医的弱项是技术工具而不是理论和方法,近50年来现代医学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医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技术工具现代化,汉字输入输出现代化之前,汉字落后论花样百出何其堂皇,20世纪80年代基于电子计算机的汉字输入法五笔字型开发成功以后,谁还相信汉字落后。所以,中医现在最需要的是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实现自己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具体说,就是笔者的,基于系统生物学、中医药信息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血液指纹图谱藏象信息模型这一中医药信息学研究新方法。这一方法实际上已经实现了,中医研究技术工具的现代化,或者说,现代技术工具的中医化[5]。

 

【参考文献】
  1 赵求国,童忠良.中西医理论结合的困难.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2):10.

2 刘成源, 罗红艳. 气化理论及中医学的自稳平衡思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0, 6 (3): 4-6.

3 马晓燕.系统观认知方式与中医学认知方式之比较.医学与哲学,2000,21(9):41-42.

4 申维玺,孙燕.论中医证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和肽及证本质的分子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130.

5 张启明, 韩京清. 健康成人五脏精气变化规律的数学模拟.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 18 (7): 130.


作者单位:136400 吉林双辽,双辽市中医院

作者: 李杨,赵宏杰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