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7年第3卷第3期

论中医误诊、误治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中医的误诊、误治大多不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没有被足够的重视,很多人不愿面对这样的现实,但误诊、误治却事实存在,正是中医学的复杂性和相对模糊性,在临床实践中容易造成误诊、误治。从根源解决误诊、误治,必须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从辨证论治入手,治病求本。【关键词】误诊误治。(《大......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中医的误诊、误治大多不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没有被足够的重视,很多人不愿面对这样的现实,但误诊、误治却事实存在,正是中医学的复杂性和相对模糊性,在临床实践中容易造成误诊、误治。给病人造成更大的痛苦。从根源解决误诊、误治,必须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从辨证论治入手,治病求本。

【关键词】  误诊误治;治病求本


    “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大医精诚》)这是医者追求的目标与境界,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往往事与愿违,药不达效,究其根源,是医者误诊、误治、失治导致的结果。中医临床中的误诊、误治大多不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往往被人们所乎视,不能高度重视,也是不愿被医者承认的现实。中医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对误诊、误治的总结。各家医案都有这方面的记载,以诫后人。如《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中,有相当多的条文论述了误诊、误治引起的变病及后果,并提出了警言。如“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疮家,虽有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等等[1]。

    中医学,是祖国的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正是因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性,经历了五千年的继承与发展,在历史上为保障中国人民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直到现在还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中,辨证论治是核心。辨证是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辨证思维。把四诊所得的资料,在八纲初步分析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分析与综合,抓住疾病的本质,然后判断出其证候及疾病。辨证的方法很多,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病因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论治即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出现了“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等等。这些说起来很容易,但临床实践中却非常复杂。中医的辨证论治虽然具有先进性、优越性,但不象现代医学的诊断与治疗那样,让医生和病人一目了然、非常清晰,医生说得清楚、病人看得明白。中医的辨证论治对医生来说相对清晰,好象也不尽然;但对病人来说相对模糊,气血亏虚,病人能理解;厥阴病,病人盲然。这也表现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相对模糊性。正是中医学的复杂性和相对模糊性,在临床实践中容易造成误诊误治。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寓意草》) 这精辟地指出要先辨证、辨病然后议药索方,不识病,药无所投。《蒲辅周医案》记载“风寒挟饮误用寒凉案”[2]:患者,男,8个半月。因感冒咳嗽2周,发热4天,于1961年4月17日住某院,入院前2周,咳嗽痰多,至10天突然高热不退,伴有呕吐夹痰奶等,纳差,大便黄色粘稠,日1~2次,精神萎靡,时而烦躁,入院后即用中药桑菊饮、葛根芩连汤加味、安宫牛黄散以及竹叶石膏汤等均无效,于4月21日邀请会诊。体温38℃~40℃,无汗,呕吐,下利,每日平均10次,呼吸不畅,喉间痰阻,喘促膈动,面色苍白,胸腹微满,脉虚,舌红无苔。此属表邪郁闭,痰饮阻肺,正为邪遏之候,治宜辛温开闭,涤痰逐饮。方用射干麻黄汤加减。处方:射干2.1g,麻黄1.5g,细辛1.5g,五味子30粒,干姜0.9g,紫菀2.4g,法半夏3g,大枣4枚,进2剂后体温由40℃降到正常,烦躁渐息,惟咳不喘,喉间痰减,呼吸较畅,面色渐荣,手足心润,胸腹不满,下利亦减,脉缓,舌红少苔,郁闭已开,肺气未复,宜益气化痰为治,方宗生脉散加味,处方:沙参6g,麦冬6g,五味子20粒,紫菀2.4g,法半夏3g,枇杷叶9g,生姜2片。大枣2枚,进2剂后咳止,一切正常,观察4天痊愈出院。本病属于外寒内饮之证,误投以辛凉、苦寒之品,病不解也,蒲老辨证求因,抓住疾病的本质,予以温肺开闭,涤痰化饮之法,2剂热退痰蠲。

    谈及中医的误诊、误治很多人不愿接受,会拿出许多理论据理力争或自圆其说。但是误诊、误治却事实存在,只是没有被足够的重视。中医辨证方法具有多样性、多重性,其方、药的应用具有不规范性、个人经验性,这些都可能是发生误诊、误治的因素。虽然误诊、误治没有给病人造成严重的后果或没有被提出质疑,但对于医生来说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延误病情、给病人造成更大的痛苦,这是医生的悲哀。从祖国医学发展来说,阻碍了其发展。

    从根源解决误诊、误治,必须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从辨证论治入手,治病求本。辨证论治是从证和病着眼,抓住主症,治病求本,对疾病进行周密分析,确立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治疗原则,重视疾病的“本”,又兼顾疾病的“标”;从整体观出发,审察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正确地运用理、法、方、药,以正确地不失时机地进行有效的治疗。 从而杜绝、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临床实践中要高度重视误诊误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保障人民的健康,推动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玉凤. 浅谈中医的误诊与误治. 医学与哲学, 2000, 21(8): 45-46.

2 卢祥之.中医误诊误治.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27-28.


作者单位:130400 吉林榆树,榆树市医院

作者: 李春学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