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7年第3卷第4期

研究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心理学在西方心理学日益繁荣昌盛的现代,为什么还要大力研究中医心理学。因为临床心理学是服务于人的事业,它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所依赖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与咨询对象文化背景的契合程度,而目前我国临床心理咨询还基本上处于照搬和模仿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阶段。事实上,西方的心理学根植于西方的历史文......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心理学


    在西方心理学日益繁荣昌盛的现代,为什么还要大力研究中医心理学?因为临床心理学是服务于人的事业,它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所依赖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与咨询对象文化背景的契合程度,而目前我国临床心理咨询还基本上处于照搬和模仿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阶段。事实上,西方的心理学根植于西方的历史文化,渗透了西方人的哲学、信仰、价值观和生活经验。尤其是自19世纪冯特(W.Wundt)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以来,西方心理学就以物理学为模式,极力推崇实证方法,试图把心理学建设成为一门精确、客观的自然科学,虽然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实证材料,但他们把一切意识经验、哲学心理学、一切本土心理学和内省方法从心理学研究中排除出去,而且把一切传统的、本土的、体验的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学都视为前科学的、非科学的,这不仅使它无力解释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体验,大大缩小了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广阔领域,而且失去了丰富、博大、历史悠久的心理文化的滋养,显出日益虚弱的理论基础和流派支离破碎的“不统一危机”。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等人文立场的心理学与实证主义立场的心理学存在的内在冲突,认知心理学给行为心理学带来的冲击与革命,辩证心理学所进行的综合尝试都一再表明,仅仅以自然科学为样板,以还原分析的实证方法来构建一门统一的客观心理学的尝试是不成功的。

    在这种背景下,整理与挖掘传统中医心理学的思想与技术对于丰富世界临床心理学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医药学是一个包含内、外、儿、妇、皮肤、精神医学、药学等多学科的复杂体系。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严格意义上说,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与整个中医学的体系融为一体,并没有像中医内科、骨科、妇科、儿科那样分化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然而,中医学强调形神合一,精神内守,形神兼治的理念,“阴阳五态”的人格理论,脏腑与情绪相关理论,四诊合参的心理诊断理论和顺志从欲、精神内守、情志相胜、民乐疗法等临床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却是丰富多彩、个性独特鲜明的。遗憾的是,在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受近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中国传统的中医临床心理学没有得到应有规模与深度的发展。事实上,这不仅影响了对中医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完整把握,造成了以单纯的自然科学路线研究中医的不少失误,而且使中医心理学科失去了几十年的宝贵发展机遇,导致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落后于世界临床心理学的发展步伐。中医心理学不仅历史悠久,理论独树一帜,临床诊治技术和经验方药也十分丰富,完全可以与西方临床心理学相媲美。

    与西方临床心理学相比,中医心理学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从后现代的观点来看,这种差异可能意味着存在着另一种可能的科学范式。

    纵观中医学的历史发展和横向比较中西医的文化特点,继承与发扬中医心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现实意义。

    1  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与发扬中医的人本主义精神

    中医是以人为本的医学,她在认识到人是自然之物,并且必须法天则地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人的心理和社会属性,从来没有忘记人是形神俱备的,甚至将人具有的自我意识当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将人的精神正常与否当作人健康的核心指标。如《内经》中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民,尽欲全形。”(《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素问·移精变气》)“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中医的人文精神还充分地体现在将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当做治疗的基本法则。“能尽人性,则能尽物之性;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中医亦认为,“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之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灵枢·师传》)。这就是说,气血生理的顺畅与心理的舒畅对于健康都是必需的。理想的生存状况“是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素问·上古天真论》)。由此可见,如果仅仅将生物实证性研究等同于中医现代化的代名词,以自然科学的研究包揽中医科学研究的全部就可能偏离传统中医的科学人文精神。可以说没有中医心理学,中医就是不完整的医学。“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医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特点

    中医总是从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角度来描述和定义所认识的对象。在中医理论中几乎没有离开“我-你”这种认识关系来理解的人体器官、生理现象和疾病现象。例如,“藏象”这个概念就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医认识事物的这个基本特点。中医虽然知道“八尺之士,可以剖而视之,”“五藏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灵枢·胀论》)但它认为,“藏府之在胸胁腹里之内,若匣匮之藏禁器也”。“五藏之气,阅于面者。”(《灵枢·师传》)故“见其色,知其病。”“按其脉,知其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由此可见,中医是站在主体最直观感受到的或经验到的角度来看待一个事物的。在这种意义上,中医的“藏府”概念是一个在与认识主体不可分割的关系中被定义的经验概念,而不是像西医脏器概念那样是作为与主体无关的“纯粹的实体”被定义的。中医认识事物的特点还反映在“以我知彼”(《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人文方法上,即以医者自己的体验和自我观察推及对象,这与西医要求尽量排除个人影响的方法论是截然不同的。同理,不明白中医认识方法的这种人文主义的特点,就很难理解中医由表及里,用五官观察到的“证”和“藏象”,用手指感受到的“脉象”和在针灸操作中体验到的“经络”,以及主体意会类推出来的“命门”和“三焦”等概念。以往不少现代中医研究者之所以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中医藏象无功而返,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医理论中的心理学意义。认识意义上或心理意义上观察和体验的客体,并不等于物质本身,它是指与现实地被纳入主体对象性活动的结构,被主体意识指向的那些客观事物。这也就是说,中医学里的许多客体概念具有与主体的思维设定、意识指向和特定的心理活动方式(如四诊)相关联的意义。

    3  有助于防止医学领域伪科学的泛滥

    正确理解传统文化和中医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有助于抵制伪科学对于中医学的侵袭。在当代中医研究历史中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将心理体验的东西当成生理的东西,将观念的东西当成物质的东西来进行研究,这也是因为不注意医学文化研究,忽视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沟通与对话而导致的认知错误。“伪气功”现象就是我国20世纪社会生活中值得令人深思的一个事件。

    众所周知,“炼内丹”在中国源远流长,是道家融会了禅宗的思想所倡导的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经20世纪几十年的演变又再次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强身健体的方式,但是正由于对内丹术的文化误读或错误演绎导演出了一幕幕现代的 “心理悲剧”。 事实一再表明,只有正确合理的阐释“内丹术”的原意和心理学本质,才能防止“伪科学”对它的利用。

    内丹术本是一面双刃剑,先人早就指出练功容易出现两类“回光差谬”的状况,即“堕入顽空”和“堕入魔境”。这就是说,练内丹既可以使人“性净”,人格因此发生改变和成长,也可以使人疯狂,出现意识分裂。临床心理学家早就指出,不恰当的练功指引反而成了通向精神病医院的捷径。从古代文化典籍来看,内丹术的原意和实质并不难理解,其实它只是一种心理疗法,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这颗种子发展、成熟,发挥她最大充分的潜能。荣格早在一百年以前针对人们对内丹术的种种误解,无不感叹地说:如果我们把内丹功法一切玄学味道的东西坦露在心理学的阳光之下,则不仅就能理解它们,而且能从中获得益处(《金华养生密旨与分析心理学》第121页)。荣格是第一个用现代心理学阐释中国内丹术原旨、心理机制和医疗效果的西方人,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我们进一步认清内丹术的本质和揭露“伪气功”都是极有启示的。内丹术屡被人误读,这与我们对中国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不足具有极大的关系。

    中国人中国心,中国人的心结还必须靠中国化的方法来加以分析和解决。美国著名的跨文化心理学家维蒂斯Twedise说,“在得到中国的资料之前,心理学不可能成为一门普遍有效的科学。因为中国人口占了人类很大的比例,对跨文化心理学来说,中国能够从新的背景上重新审查心理学的成果。在这样做时,中国的心理学家应告诉西方的同行,哪些概念、量度、文化历史因素可以修正以前的心理学成果。”根据中国民族和社会的具体情况,一方面对西方临床心理学在中国的应用作本土化的改造,另一方面对中国本土传统的心理学思想和技术进行整理与开发,是发展我国中医心理学的战略性问题。

    展望未来,自然科学取向的心理学和人文科学取向的心理学、科学心理学和本土心理学的互补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当代的心理学已经从科学心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走向多元或复数的心理学文化的繁荣。对此,中医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将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510405 广东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作者: 邱鸿钟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