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7年第3卷第4期

辨证体系论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从科学的体系概念出发,论述中医伤寒、温病经典辨证的体系特征。为构建杂病体系辨证提供借鉴。【关键词】辨证。体系。...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从科学的体系概念出发,论述中医伤寒、温病经典辨证的体系特征。为构建杂病体系辨证提供借鉴。

【关键词】  辨证; 体系; 伤寒; 温病; 杂病


    体系乃若干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这种联系有三个方面:(1)通过属性的相关或相同点作为媒介产生联系。(2)有完整的结构,且以结构的层次、依赖性而发生联系。(3)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任何一个体系均有明确的对象,以第一方面为基础,第二方面则是对体系的进一步深化,科学的抽象。

    辨证是中医学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医证候规范”科研课题,1986年第二次会议将证定义为:“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它以一组相关的症状不同程度地提示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为论治提供依据”[1]。通过这一描述,可将证的要领概括为三点要素:阶段性、实用性、病理揭示不完全性,即“不同程度”。疾病在某一阶段均有着相同的病理特点,这种特点体现在病因或病位或病机上,能用某种辨证类别加以认识、确定。由于证之病理不完全性,还可以用其他辨证类别完善。若能揭示此证别之间,在某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的层次及依赖关系,就能形成某病的辨证体系。

    1  伤寒辨证体系

    《伤寒论》是中医第一部辨证施治专书,亦是第一部辨证体系典范,经典地确定了辨证思想及方法,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伤寒论》中,作者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根据伤寒一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将其高度概括为六个阶段,并用太阳、阳明等术语揭示其病理共性,主要体现在病位、病势。在此基础上,再分析某一阶段的个体病理特性,这主要表现在病性。前者即为六经辨证,后者即为八纲辨证,两个辨证类别间,八纲辨证在病性上,从属依赖于六经辨证。如太阳虚证与太阴虚证,同为虚证,但在轻重以及发展趋势上,是迥然不同的。因此,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两者有机地结合,能全方位地认识疾病的病理特征,从而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形成伤寒辨证体系。在此体系中,证与药物间的对应性很强,可以说是一一对应。如太阳表虚证,对应桂枝汤是肯定的。若单纯辨证属太阳证或表虚证,对应桂枝汤均是或然的。后世研究《伤寒论》者,发现这种证药对应性,提出以方类证的学术思想,如清朝医家柯琴。但其对证的理解不是从体系的高度出发,所以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范围。

    2  温病辨证体系

    《伤寒论》成书后,对外感热病的辨证均以此为典范,并奉为不可更改的经典,随着医疗实践的深入,对某些热病,用此辨证体系,往往产生负效应。通过数代医学家的探索、实践,于清朝,形成温病辨证体系。

    温病辨证体系与伤寒辨证体系,在体例上是相同的。以卫、气、营、血、三焦辨其发生、发展、转归的整体基本规律,再以脏腑、八纲辨证揭示个体特性,两个辨证类别间,互相联系,并后者从属、依赖于前者,因而形成体系。孤立任何一个辨证类别,都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

    3  讨论

    辨证体系能更全面地揭示病因、病机、病势等。使证药物的间隙缩小,两者的对应性增强,并能提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使中医的理论指导性得到充分体现。

    杂病辨证,应用各种辨证类别辨证,相对杂病整体而言,是辨证体系。但有杂病中,具体病名,多以症状命名,而且不规范,没有上升到开门见山的理论水平,其发生、发展、转归呈不确定性。实际辨证时,以杂病辨证体系确定,完全用切割的方法,将疾病的发展过程切为数个或几个代表平面,其间的病理联系则不能被提示,即平面辨证,不能形成某病的辨证体系。如“胃脘痛”一病,一般平面辨证为气滞血瘀型、湿热型及虚证型,其三型间的病理联系是模糊、杂乱的,无高一层次的共性可循,轻重缓急及发展趋势含糊,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由个人的理解、经验确定,具体方药是多元的。由证到药是较大的跳跃,必然性小,或然性大,这样就削弱了中医辨证的理论性,辨证分型成为空架。因此,如何探索杂病中,从病的高度辨证,形成疾病的辨证体系,对中医临床学的规范化及科学化是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邓铁涛. 医学文集.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740.


作者单位:611930 四川彭州,彭州市中医院

作者: 罗通明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