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7年第3卷第4期

中医经络系统功能活动与机体外周性调节功能活动的相关性探讨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经络系统的功能活动与机体外周性调节功能活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临床诊疗方法,包括病状观察、循经脉血流图测试及针刺、磁电场、玻璃酸酶注射等经络—穴位局部性治疗。结果经络—穴位治疗对数量众多的常见病症取得良好效果,同时治疗前后血流图可观察到与病情变化相应的血流调节变化。结......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经络系统的功能活动与机体外周性调节功能活动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临床诊疗方法,包括病状观察、循经脉血流图测试及针刺、磁电场、玻璃酸酶注射等经络—穴位局部性治疗。结果 经络—穴位治疗对数量众多的常见病症取得良好效果,同时治疗前后血流图可观察到与病情变化相应的血流调节变化。结论 现代生理学的许多章节分散记述了各部的自身调节、诸器官的特殊循环,均属于机体的外周性调节功能。本文观察提示,经络—穴位系统正是中医对机体外周性调节功能的活动观察研究及其整体性、系统性、生物自控性的概括性论述。

【关键词】  中医经络系统;机体外周性调节功能;细胞外间质系统;血流图


    Discussing the relativity between the functional activity of Chinese medicine meridian system and the functional activity of peripheral regulatory of organism

    HOU Xiang.Fu Xing Hospital-Affiliate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4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elativity between the functional activity of Chinese medicine meridian system and the functional activity of peripheral regulatory of organism.Methods  Us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including symptom observation,rheography test according to the channels and meridian-points local treatment such as acupuncture,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hyaluronidase injection.Results  Meridian-points treatment produces a good curative effect to numerous common diseases.Meanwhile,the blood flow regulative change in rheography is observed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he state of illnesse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Conclusion  Many chapters in modern physiology describe the self-relativity of each part and the special circulation of each organ.They belong to the peripheral regulatory functional.The article prompts that meridian-points system is the Chinese medicine observation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al activity of peripheral regulatory of organism and the brief discussion on its integrity,systematic,and biological self-control.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al meridian system;function of peripheral regulatory of organism;extracellular interstitial system rheography;points treatment

    张人骥诸位学者通过大量生物物理学实验,提出中医经络与细胞外间质系统相关的论述,展示中医经络研究已初步明朗[1]。本文认为从临床论证与其甚相一致[2]。

  1  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经络理论概述经脉、络脉是运行气血,通达周身,濡养体肤,调节病患机体重要的结构及功能实体。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

    细胞外间质系统的网络组织构架包括不可计数的细小血管、末梢神经及纤维结缔组织它们密集交错形成全身一统的复杂网络[2]。细胞外间质具有稳定的功能状态,能保障组织小血管正常舒缩和血液循环,对细胞的良好血液供给和营养精华顺利通透。

    现代生理学对机体外周性调节功能活动的研究内容是丰富的,这些内容分别在多个章节中的自身调节功能、多个组织器官的特殊循环等各部分中记述[3,4]。它们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调节功能,主要的调节机制为血管神经机制。与细胞外间质系统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机体外周性调节功能活动具有原始性网络特征,与高度集中的中枢性调节活动相辅相成。细胞外间质网络系统的功能活动正属于机体外周性调节功能活动[3]。

    中医经络与细胞外间质的相关性理论提示了机体外周性调节功能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调控活动的结构功能基础。给现代生理学对机体外周性调节功能活动的研究,提供了生物混沌学层面朴素的论证和医学实际应用的指导。

  2  方法

    采用临床诊疗方法,包括对血管性头痛等常见的慢性疼痛综合征、慢性咽喉炎、早期高血压病、面肌麻痹、眩晕症、低热症等,进行病情观察、肢体循经脉阻抗血流图测试。治疗方法采用躯体压痛点—穴位治疗,主要有各频率电流、磁效应、玻璃酸酶注射等。

  3  结果

    3.1  血管性头痛患者针刺前后血流图比较  常规阻抗式血流图头部测定,显示治疗前血管痉挛性收缩和治疗后相应的扩张改变(图1)。

    3.2  肩周炎患者磁疗前后血流图变化  治疗前显示多峰波图像,高于脉搏波周期数倍的小血管肌群震荡的痉挛波形,治疗后接近正常(图2)。

    3.3  血管性头痛患者400例  (1997年资料)平均病程9.1年,玻璃酸酶压痛点—穴位区注射方法,临床治愈率66.1%,显著好转率23.8%。追踪观察部分患者,再遇到精神紧张因素时,即使复发作,症状也很轻,采用该方法仍有良好效果。

    3.4  雷诺氏病5例  循经脉血流图显示多区段的低幅波及小锯齿波。经玻璃酸酶压痛点—穴位区注射方法治疗,3例显著好转,2例基本治愈。

    3.5  早期高血压病患者31例(以上)  采用玻璃酸酶压痛点—穴位区注射方法,于肩胛内角、乳突区等治疗,血压渐降为正常。

    3.6  低热患者87例(以上)  于上段胸椎棘突区等注射,经2~7次调治,降为正常体温。

    4  讨论

    4.1  从组织构建的层面讨论  中医经络系统与细胞外间质网络系统的相关性是中医经络系统功能活动与机体外周性调节功能的相关性的讨论前提。要点是:(1)经络分布人体各部,通达躯体内脏,细胞外间质组织遍布周身无处不在;(2)经络经脉循行机体、相续无端,细胞外间质系统的整体连续性,首先决定于全身纤维结缔组织的连续性特征,无数细小血管及末梢神经与纤维结缔组织,交互搭连相攀相依,形成三位一体的复合功能体系;(3)经络系统或细胞外间质系统均为复杂网络结构,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延续性和演变的表达。

    4.2  从功能活动层面讨论  中医经络系统与机体外周性调节功能密切相关。特征有:(1)高度自主性调节,既是经络系统的重要功能特征,又是现代生理学外周性自身性调节的特征性功能;(2)血管神经机制的特征,符合中医经络气血运行的理论[5],而各部的自身性调节的主要机制正是血管神经机制;(3)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在中医经络理论中作重要重复,是由于中医的宏观整体观察对整体性和系统性领悟深刻的缘故,现代生理学也越来越多地记述了调节功能的整体相关性;(4)机体进化中神经组织(包括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发育分化及高度集中形成了的中枢调节控制系统。同时,机体还保存和发展了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及复杂随机变应的网络调节的原始性功能系统。二者相辅相成。

    4.3  从病理状态的层面讨论  中医经络系统功能与机体外周性调节功能活动的相关性。特征是:(1)缺血、瘀血是经络气血运行障碍,经脉痹阻不通的表现,也是机体外周性调节的血管神经机制功能紊乱的结果;(2)退行性变和纤维化改变是组织器官功能衰退的表现,也是经络系统—机体外周性调节功能障碍的原因。

    4.4  从混沌生物学层面讨论  中医经络系统功能活动或机体外周性调节功能活动系统具有整体系统性和在复杂调节中的有序和无序的微妙统一。混沌生物学[6]指出:生物体是高度非线性系统,非线性体的运动通常表现出混沌现象。人体的功能活动是非线性的,自然就表现出许多混沌现象。神经元的活动、脑电图的信号、心搏节律的变异以及糖、蛋白质的代谢过程等等皆是。因之,混沌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在整体系统性活动的过程中存在复杂随机性。生物混沌特性无疑是机体高度的机能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深层次的生物学运动规律所在。

 

【参考文献】
  1 张人骥.经络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4.

2 侯湘.临床方法探讨中医经络系统与细胞外间质网络系统相关性.内蒙古中医药,2006,11:1-3.

3 侯湘.机体外周性调节功能的临床认识.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5:1375-1376.

4 蒋正尧.人体生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79.

5 侯湘. 组织小血管系统的阻抗血流图的临床观察.中华临床医药月刊,2006,3:513-515.

6 张建树.混沌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95;199.


作者单位:100045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作者: 侯湘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