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年第4卷第2期

夏时金主任医师治疗慢性乙肝经验拾萃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本文介绍名中医夏时金主任医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认为乙肝病因为湿热疫毒,病机为正虚邪恋,治疗大法为扶正祛邪并将清热解毒利湿,化瘀通络贯穿乙肝治疗始终,进一步阐述名中医的临床思维和用药特点。【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药治疗。夏时金业师夏时金,系金堂县第三人民医......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本文介绍名中医夏时金主任医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认为乙肝病因为湿热疫毒,病机为正虚邪恋,治疗大法为扶正祛邪并将清热解毒利湿,化瘀通络贯穿乙肝治疗始终,进一步阐述名中医的临床思维和用药特点。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中药治疗;名医经验;夏时金

    业师夏时金,系金堂县第三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金堂名医,四川省名中医,成都市首届十大名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38 年,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学验俱丰,尤擅长肝病、肺系疾病的诊治。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聆听教诲,获益颇多,今择老师辨治慢性乙肝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论病因,湿热疫毒为主因

    疫毒是指较六淫病邪致病更重,具有传染性的一类病邪,在中医文献中,又有“戾气”、“异气”、“杂气”、“乖戾之气”等名称,祖国医学还认识到,疫毒并非一种,而是一“气”一病,如吴又可在《 温疫论》 中指出“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1]。这种一“气”自成一病的观点,与现代医学认为每种传染病必有其特异的病原体极为相似。因此,疫毒的实质就是现今引起各种传染病的特异因子,乙肝是由乙肝抗毒(HBV ) 经传染而发病,乙肝病邪具有疫毒特性和致病特点,即传染性、流行性、症状相似。疫邪常与时令六淫病邪相兼为病,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湿与疫邪相合,侵入人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乙肝病程长,缠绵难愈,符合中医湿邪病性特点,故乙肝的病因为湿热疫毒。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不但引起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其发病,还蛰伏于体内,通过饮食、肌肤或密切接触传染他人,致使他人发病。 因此,湿热疫毒感染应是导致乙型肝炎的主要发病因素,治疗也应同中医治疗其他传染病一样,重视对病邪的消除。

    将乙肝发病原因界定为湿热疫毒,既与现代医学认为乙肝发病原因是感染乙肝病毒一致,更重要的是为运用清热解毒利湿祛邪药物治疗乙肝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提高中医治疗乙肝的疗效。

    2  释病机为正虚邪恋,治疗总则为扶正祛邪

    乙肝的发病,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外因为感染湿热疫毒,内因为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亏虚,如有的人感染了乙肝病毒,能通过自身抗病能力彻底消除,并产生抗体。笔者曾对32 对长期生活在一起乙肝患者夫妇进行调查,夫妻同病者不足60%,这就是《 内经》 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2];而有的人感染了病毒,则成为病毒携带者或发病,并缠绵难愈或逐渐发展成肝硬化乃至肝癌,究其原因,乃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抗病力弱,即《 内经》 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3]。肝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木疏土,助脾运化,则脾土健运,脾土荣木,利其疏泄,则肝气条达,导致乙肝的湿热疫毒,具有嗜肝特性,湿热疫毒无论从血液入肝,还是从消化道侵入肝脏,导致肝郁气滞,乘犯脾胃,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水谷津液不归正化,变生内湿。因此,乙肝患者除有胁肋胀痛,性情变化等肝郁不舒症状外,每易出现脘腹胀闷,厌食油腻,恶心呕吐,便溏苔腻等脾虚湿盛症状,疫毒湿热之邪日久不愈,或内困脾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郁久而从火化,耗伤阴津,肝阴既亏,乙癸同源,肾阴亦虚,且肝脾受损,日久不愈,穷必及肾,亦会导致肾阴肾气不足,脾肾为先后天之本,性命之根,脾肾功能失常,正气亏虚,无力驱邪外出,湿热疫毒余邪难以清除,致缠绵难愈。久病入络,毒、瘀阻滞肝脉,便使病情复杂化、严重化,故正虚邪恋,是乙肝缠绵难愈的主要环节,而扶正祛邪则是治疗乙肝的基本大法。

    3  吸取和运用现代医学先进技术

    老师认为,中医和西医一样,共同肩负着保护人类健康的历史使命,中医重视“以人为本”,保护和增进现代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现代疾病,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当代中医人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当代中医人不但要继承中医经典理论,临床知识,还要认真学习和吸收现代科学和现代临床医学的先进技术,要熟练掌握先进的诊断设备和诊疗技能,将其融入自己的理论体系中,为我所用。如肝功能、乙肝两对半、HBV-DNA、B超、病检等,在乙肝的诊断和疗效评定中,都是应该采用的,应用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是中医治疗乙肝的客观需要。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但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因素。如肝功能、乙肝两对半、HBV-DNA 、B超检查相同的病人,由于体质不同,发病季节不同,地域不同,中医开出的处方可能不尽一致(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则是一致的),用现代循证医学金标准来检测中医具体方药的疗效,不但操作起来很难,而且也真正很难反应客观实际,但如果是中医治疗原则,治疗大法那绝对是经得起检验和重复的,运用现代医学标准来检测、评价中医疗效是值得商榷的。中医治疗乙肝,疗效并不比西医差,为什么其疗效得不到有些西医同行认同,达成共识,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还与因为我们自己治好了病,只能用中医传统理论向人们阐述,当然这也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能在此基础上,我们能用现代语言阐明这些机理,用现代语言说明为什么,如果我们当代中医人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但我们中医人自己认同,广大病员心悦诚服;也会与西医同道达成共识。

    4  辨证分型及方药运用

    老师根据慢性乙肝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测,病人体质等不同,常将乙肝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气虚邪恋、阴虚邪恋四种证型,并将化瘀通络贯穿乙肝治疗始终。

    4.1  湿热中阻  多见于慢活肝,临床表现为:身目发黄,脘闷纳呆,恶心厌油,肢体困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解毒利湿,调理脾胃,方用:茵陈蒿汤加味,湿偏重者合胃苓汤,热偏重者合黄连解毒汤。

    4.2  肝郁脾虚  多属慢迁肝,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纳差,脘腹胀闷,四肢倦怠,苔白脉弦或缓。治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方用: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加味(当归、柴胡、白术、白芍、党参、茯苓、猪苓、麦芽、丹参、郁金、叶下珠、甘草)。

    4.3  气虚邪恋型  多见于无症状乙肝患者,病人化验e抗原,HBV-DNA阳性,但肝功能基本正常,全身无不适感,此型相当于乙肝免疫耐受期,抗病毒治疗效果差,治疗当以健脾益肾,清化余邪,方用:四君子汤、何人饮加味(党参、白术、茯苓、何首乌、当归、黄芪、丹参、叶下珠、五味子、柴胡等),用以调整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达到修复肝细胞,抗肝纤维化,制止病情发展之目的。

    4.4  阴虚邪恋型  多见于慢迁肝,表现为胁下隐隐作痛,头晕目涩,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舌红口干,脉细数,治以滋肾养肝,除湿通络,方用: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加味(沙参、麦冬、生地、川楝子、当归、枸杞、女贞子、何首乌、鳖甲、丹参、叶下珠、五味子、甘草、麦芽等)。

    在药物选择上,由于乙肝的病变部位在肝脾肾,正虚邪恋是其基本病机,扶正祛邪是主要治疗原则。扶正主要是健脾益肾,养肝柔肝,常选用党参、黄芪、白术、桑寄生、枸杞子、女贞子、何首乌、生熟地、紫河车、冬虫夏草;驱邪主要是清热解毒利湿,通络化瘀,清热解毒常选用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田基黄、肝炎草、水飞蓟、鸡骨草、叶下珠、升麻、贯众、蒲公英、败酱草等,利湿常用茯苓、猪苓、泽泻、通草、滑石、茵陈,化瘀常用丹参、赤芍、泽兰、三七,也常结合现代医学检查和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用药,如退黄用茵陈、田基黄、白鲜皮、秦艽,降酶用五味子、败酱草、大黄,化瘀消癥用文术、鳖甲、土鳖虫等。对肝功能不正常,转氨酶升高,也酌情择用拉米夫定等抗病毒药。

【参考文献】
  1 浙江中医研究所.温疫论评注,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35.

2 王琦,李炳文,邱德文,等.素问今释.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412.

3 北京中医学院.内经选读.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69.


作者单位:610406 四川金堂,金堂县竹篙镇卫生院

作者: 夏时荣,陈 玉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