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年第4卷第3期

运用白蒺藜配伍治疗杂证的经验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白蒺藜取代柴胡疏肝解郁治疗杂证,伍入自拟“清柔疏肝汤”治疗免疫性肝炎。利用白蒺藜解郁泄毒之功,伍入自拟“解郁泄毒汤”之中治疗丙型肝炎。利用白蒺藜清疏上下、开贲通幽之能伍入自拟“清胃一贯煎”治疗胃炎。利用白蒺藜利窍通络治疗脑梗死。...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白蒺藜取代柴胡疏肝解郁治疗杂证,伍入自拟“清柔疏肝汤”治疗免疫性肝炎;利用白蒺藜解郁泄毒之功,伍入自拟“解郁泄毒汤”之中治疗丙型肝炎;利用白蒺藜清疏上下、开贲通幽之能伍入自拟“清胃一贯煎”治疗胃炎;利用白蒺藜利窍通络治疗脑梗死;此外,还利用白蒺藜取代柴胡用于升阳,均取得一定效果。

【关键词】  白蒺藜;配伍;免疫性肝炎;胃炎;脑梗死;丙型肝炎  

    白蒺藜,又名刺蒺藜、蒺藜子,笔者近十年来临床运用甚多。治内、妇科杂证凡需疏肝解郁者,每方必用。笔者喜用白蒺藜缘起于用柴胡疏肝屡显弊端,尤其是在连续8年治疗免疫性肝炎过程中系统观察2例患者,但凡应用柴胡后,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必定升高。至此始幡然醒悟叶天士“柴胡劫肝阴”之说不谬。  回瞻咀嚼历年临床得失,再反复比较研究诸家本草,白蒺藜堪称有柴胡之利而无柴胡之弊的药物。现将配伍运用白蒺藜治疗杂证的一点经验与同道共享,庶几引起对此药的重视,拓宽其使用思路。

    1  疏肝解郁治免疫性肝炎 

  免疫性肝炎多源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对肝脏之损害。由于病因病机不同,通常治肝炎的传统方药不但对其无效,反而有害。笔者自2000年起,先后治疗2例免疫性肝炎患者,历经曲折,终以柔肝体、养肝阴、疏肝气、解肝郁而渐次取效。  笔者以“疏肝解郁,养阴清热”为治则组方,“一贯煎”、“二至丸”等为组方基干,参用“四逆散”之意而摒弃柴胡斨伐肝阴、枳实泄伐中气,代之以白蒺藜、佛手;清热不用连、柏苦寒之属,而用蒲公英、忍冬藤、丝瓜络等清润通络之品。自拟方“清柔疏肝汤”组成为:白蒺藜、蒲公英、忍冬藤、蛇舌草、女贞子、旱莲草、全当归、赤白芍、佛手、枸杞子、川楝子、石见穿、丝瓜络。是方以归、芍、杞柔肝体,蒺、楝、佛疏肝气,蒲公英、蛇舌草清热败毒,忍冬藤、丝瓜络清润通络,二至养护肝阴,白蒺藜、石见穿解郁散结。诸药共奏疏肝解郁养阴清热之功。其中,白蒺藜疏肝、白芍药柔肝均须重用,用量在20 g以上。丝瓜络在夏秋季节有鲜品时,养老丝瓜,去皮、子剪碎入煎为佳。  所治2例免疫性肝炎患者均经两家以上三甲医院确诊。其中,例1不但已停用激素4年,停服中药亦已2年,已连续6年不间断每月一次检验肝功能,2006年4月至2008年ALT、AST均在正常范围,目前在安徽省宣城市某全日制小学任教,工作生活正常;例2是合肥郊区农民,经近2年治疗,2008年5月24日检查肝功能ALT、AST 5年来首次降至正常,其他症状也都明显减轻。

    2  清疏通降治胃炎

   胃为水谷之海,喜润恶燥,宜和宜降。笔者近3年来在治疗各型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往往加用白蒺藜,有清疏上下、开贲通幽之功。自拟经验方为“清胃一贯煎”,方剂组成:白蒺藜、蒲公英、炒黄芩、南沙参、全当归、金铃子、炒白术、姜半夏、生二芽、炒神曲、炮内金、瓦楞子(先煎)。是方以“一贯煎”、“半夏泻心汤”加减组方,重用白蒺藜、蒲公英,均在30 g以上,用炒白术一般不超过12 g,炒黄芩不超过15 g。腹胀明显先加佛手,不应再换用枳壳。

    3  利窍通络治脑梗死 

  脑梗死目前已是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头颅CT的广泛使用,使脑梗死的检出率大为提高。笔者在我院老年病区和干部病房会诊病人,多半以脑梗死为主症或兼症,有的因之引起严重后果。  笔者治脑梗死以“利窍通络”为治则,肾水不能上涵、肝火失制者,以“一贯煎”、“左归饮”化裁;肝阳上亢、风痰袭扰清宫者以“温胆汤”、“一贯煎”合参,如此随证施治,都必用、重用白蒺藜为主药。  笔者之所以倚重白蒺藜,是因其有利窍通络之功。已故安徽芜湖地区名中医承忠委先生善用白蒺藜,曾云:“白蒺藜、路路通一身带刺,四通八达[1]。”笔者在治疗“脑梗死”时,尤其注意了解患者肝肾功能状况,对肝肾功能不良者,禁忌使用虫类药,尤其是蜈蚣、全蝎等有毒昆虫,以免增加肝肾负担。当此之时,白蒺藜、路路通等可担当利窍通络之大任,而以白蒺藜为主将,用量多在30 g左右。

   4  解郁泄毒治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多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母婴传播等渠道传染丙肝病毒引起。“丙肝”患者在急性期如不积极争取抗病毒等针对病因治疗和适当对症治疗,约有一半患者ALT持续处于高水平,并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从而缠绵难愈。  笔者治疗丙型肝炎抓住“解郁泄毒”为第一要务,组方以白蒺藜担当解郁重任,协同降低ALT和减轻胁胀胁痛等临床症状效果显著。自拟“解郁泄毒汤”:白蒺藜、太子参、炒白术、当归、赤白芍、茯苓、淮山药、生谷麦芽、金铃子、女贞子、五味子、蛇舌草、垂盆草。白蒺藜用量在30 g以上。是方疏肝健脾,解郁泄毒,临床实践证明,此方能较快且稳步降低ALT。

    5  升发阳气代柴胡 

  笔者多次在临床中体察到柴胡刚燥杀伐之气,在部分敏感病员身上会造成不良后果。其升阳之功完全可寻用他品取代。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认为白蒺藜“可升,可降,可散,可补”,确是真知灼见。故笔者在使用“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但凡取柴胡升阳功用的方剂时,都代之以白蒺藜,效果颇佳。如仍嫌其升阳之力不足,可考虑略增升麻用量,或再加用葛根。  至于“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等方中柴胡和解之用,显然不能以白蒺藜取代。

    6  结语 

  蒺藜子列《神农本草经》上品,谓其“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名医别录》载其“主治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治诸风疬疡,疗吐脓,去燥热”。  《本草纲目》除上述功用外又补充用途:“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万病积聚。”李时珍还记载了白蒺藜功用演变:“古方补肾治风皆用刺蒺藜,后世补肾多用沙苑蒺藜。”黄宫绣的《本草求真》则提出“服凉剂,则宜连刺,生捣;用补剂则宜去刺,酒拌蒸”。上述诸家之说都足征凭信,唯黄氏“去刺”可补之说难以操作,也无必要。  要言之,笔者临床体察,白蒺藜除前人所述功用外,还有清疏通络、利窍泄毒的功用,用于免疫性肝炎、脑梗死、胃炎和丙型肝炎等杂症治疗取得一定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承忠委.临证撷萃.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241000 安徽芜湖,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中医科

作者: 李佛基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