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年第4卷第4期

左上肢血脉瘀阻诊治一案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血脉瘀阻。2008年4月25日初诊时患者自觉左上肢无力不能抬举,左手冰凉冷痛,不能持物。几年前曾在外院治疗,无明显效果,症状反而逐渐加重。西医认为是左上肢动脉血栓形成所致。...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血脉瘀阻;诊治

 1  案例介绍

    患者,男,52岁,司机。2008年4月25日初诊时患者自觉左上肢无力不能抬举,左手冰凉冷痛,不能持物。饮食不佳,二便尚可。右脉沉细,左脉难寻。舌质淡红,舌边有齿痕,苔白腻。几年前曾在外院治疗,无明显效果,症状反而逐渐加重。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史。诊断:中医认为此证为脉痹;西医认为是左上肢动脉血栓形成所致。治以温阳通络,益气活血。方药:当归10 g,熟地10 g,川芎10 g,赤芍10 g,党参10 g,黄芪10 g,陈皮10 g,半夏10 g,茯苓10 g,白术10 g,地龙10 g,水蛭5 g,附子5 g,肉桂5 g,香附10 g,丹参20 g,红花10 g,甘草5 g,生姜3片,大枣5枚。十剂,水煎服,日一剂。

    本病的发生与其职业特点相关,司机手握方向盘,左上肢靠近窗口,长期遭受风寒外邪的侵袭。内因为中阳亏虚,脾胃虚损。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气血瘀滞,脉络痹阻不通,筋脉失养而发生活动受限,肢体冷痛,肌肉萎缩等症,舌淡无华和右手脉象沉细提示气血不足,寒湿不化,血脉瘀阻。

    5月5日二诊,患者服药后的当天左上肢有温热感,冷痛减轻。继服三天后感受不再明显;服药第八天左上肢活动好转,可抬举至肩,左手能握轻物。查左脉已较前可寻。在原方基础上加大附子、肉桂用量以增强助阳温通之力,十剂后观察。

    5月15日三诊,左上肢活动已基本正常,持物不受限制,手温如常,手背血管显露。

    2  讨论

    2.1  对病位病性的分析  根据辨证分析,该患者是病位在左上肢、血脉瘀阻所致的脉痹,现代医学认为是无脉症。痹证典型证型中,行痹者其痛游走不定,恶风寒。痛痹者,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着痹者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肤麻木不仁。而本病例则是以肢体发凉无力,脉象不显为特征,为无脉症。《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夏遇此者为脉痹”。正如楼英《医学纲目》所述“皆以所遇之时所客之处命名,非此行痹、痛痹、着痹之外又别有骨痹、筋痹、肌痹、皮痹也”。

    2.2  对病因病机的分析  内因责之于阳虚,机体阳气亏损,其温煦、推动、蒸腾、气化作用减退,不能抵御阴寒之气。中阳不足,脾胃虚损,运化无力,水湿内停,内生寒湿阻碍气血运行,脉络痹阻,筋脉失养则肢体冷痛无用。外因责之于风、寒、湿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又为百病之长,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寒性凝滞收引,易伤阳位。湿性黏滞重着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风、寒、湿邪相合客于经脉,则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诎急不利。

    2.3  对治疗与疗效的分析  痹证的治疗原则多为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通经络。一般而言,行痹治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加减。痛痹治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加减。着痹治以除湿通络,祛风散寒,独活寄生汤或薏苡仁汤加减。热痹治以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加减。若久病气血两虚则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本病与一般病例不同,其病机是以中阳不足,阳虚寒凝,气血瘀滞,络脉失养为中心。故在治疗上总以温阳通络,行气化瘀为治疗大法。一诊用附、桂各5 g,患者服一剂即有局部温热感,但继服不再有更明显感觉,说明用药虽直中病所,但助阳行气活血的力度还不够,小量附、桂不足以温通血脉,通畅血行。故二诊只在原方基础上加大附、桂用量,再十剂便收到满意疗效,治愈多年顽疾。

    2.4  对方药的讨论  本病的治疗用药以丹参、红花、水蛭、地龙、香附、二陈汤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熄风利湿兼黄芪、八珍汤等气血双补;附子、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附、桂均为纯阳之品,二药合用温通经脉,鼓舞气血生长,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附、桂有镇痛、消炎、扩张血管、增强血液循环的作用。黄芪补气升阳,具有扩张血管利尿、提高抗病能力之功。水蛭破血逐瘀,有抗凝作用。地龙熄风止痉、通经活络,善走窜,有溶血作用。丹参、红花为活血化瘀常用药,均能扩张血管、抗凝、改善微循环。香附行气止痛,为气中之血药,镇痛、抗炎、抑菌。全方以助阳通络为主,选用补气血、利湿、活血祛瘀等方药,气血同治,风、寒、湿并除。

    2.5  对血管疾病的理解  脉,即血脉,又可称为经脉,为血之府。脉管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体系,具有输送血液并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故有“血府”之称。《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血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全身,环周不休,才能发挥生理效应。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功能。《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行、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本病例病位在脉,故在治疗上仍以气血着手,助阳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特点。且现代医学对某些中草药进行药理分析,证实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溶解血栓的作用,临床上取得很好的疗效。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武汉武昌紫阳中医门诊部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