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年第4卷第4期

论《易经》卦象原理对中医阴阳学说形成的影响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阴阳概念的产生追本溯源是导源于《易经》,是易经用观物取象的方法将“阴阳”这个代指性符号上升演变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哲学范畴,而成为中医阴阳学说的渊源。《易经》卦象变化的万物交感原理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确立了阴阳双方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阴阳概念的产生追本溯源是导源于《易经》,是易经用观物取象的方法将“阴阳”这个代指性符号上升演变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哲学范畴,而成为中医阴阳学说的渊源;《易经》卦象变化的万物交感原理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确立了阴阳双方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唯物辩证关系;《易经》卦象变化的“物极必反”规律揭示了阴阳双方是不断消长变化的,在一定的程度上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易经》卦象变化的“中和平衡”原理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动态平衡的结果。《易经》卦象这些基本原理为中医阴阳学说的构建起到了框架作用,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易经;卦象;中医;阴阳学说;影响

Divinatory symbols of book of changes on formation of yin yang hypothesis of Chinese medicine

    TANG Peng.

    《易经》的卦象原理用在医学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如《左传·昭公元年》“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就是采用了《易经》蛊卦的卦象原理对“蛊病”进行人体疾病的病理分析和预后的判断。自此以后,历代不少医学家们对医易之结合作了诸多的探究,丰富了中医学的内涵,其中就《周易》与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之关系而言,更是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笔者通过对《周易》之悉心研习,颇感获益匪浅,启迪尤深。为使习《易》之所小成能彰示于同道,故此不揣浅陋,将《易经》卦象之原理对中医阴阳学说形成的影响加以剖析,旨在明确《易经》卦象的阴阳观念是中医阴阳学说之导源,《易经》关于阴阳的基本原理为中医阴阳学说框架的构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医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限于本人学识水平,文中或许有失偏颇之处,倘有谬误,望讫斧正。

    1  中医的“阴阳”概念起源于易经八卦的观物取象原理

    “观物取象”是指通过对自然界一切事物现象的观察,根据各种物象而拟取之,用以喻示深刻的哲理[1]。《易经》全书,无论是卦、爻象系统或是卦、爻辞系统,都通过卦、爻符号的形式和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来象征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和人事的休咎,正如《周易·系辞》说:“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2]。”因此,观物取象可以说是《周易》一书的文学创作特

    色和简约概括。

    阴阳属于古代用于说明事物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西周末年哲学家太史伯阳就曾用“阴阳”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地震说:“阴伏而不能出,阳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郑语》)。”关于阴阳概念的产生,在现今的学术界虽然有种种不同的观点和说法,但最早的起源应追溯到不晚于西周之前的《周易》,或者说在殷商时期的《易经》八卦就已经有了最初的、朴素的“阴阳”观念。在《易经》的卦、爻辞里虽然没有关于“阴阳”概念的文字记述,但在《易经》的八卦中却用了“--”(称为阴爻)、“—”(称为阳爻)这两种符号为最基本单位,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成乾(瘙椸)、坤(瘙椺)、震(瘙椻)、巽(瘙椼)、坎(瘙椾)、离(瘙楀)、艮(瘙楁)、兑(瘙楃)八种基本符号,用以象征自然界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物质现象。而这两种代指性符号“--”、“—”的产生,则是《易经》作者通过对自然物的形态、本性、相互关系以及人自身本能的观察所创造出来的,正如《周易·系辞》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观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古人先从人的自身观察开始,发现人有男、女之别,两性交媾能繁衍出后代,然后推及自然宇宙,发现天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之不同;地有动物雌雄,山刚水柔之异。于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用象征男性生殖器符号的(—)表示“阳”,以代表宇宙间一切积极、进取、刚健等阳性特征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用象征女性生殖器符号的(--)表示“阴”,以代表宇宙间一切消极、退守、柔弱等阴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然后再通过八卦的形成以及六十四别卦组合的变化,用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发展和人事的休咎。因此,就使得“阴”、“阳”这个具体的代指性符号概念上升演变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哲学范畴了,这就是《周易·系辞》里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概念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易经》八卦作者“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是古人对人类生殖文化的崇拜和对宇宙生成的探索,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八卦的根底,我们很鲜明地看出是生殖器崇拜的孑遗,‘—’以像男根,分而为‘--’以像女阴,由此演出男女、父母、阴阳、刚柔、天地的观念(《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

    2  万物交感原理与中医阴阳学说的对立统一观

    《周易·系辞》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又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周易》把男女交媾现象推及、升华到天地交合的宇宙领域,是从人类生殖现象出发对自然界的模拟。因此,《易经》认为上下应合,阴阳交通,事物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和互根互用的关系是万物生变的根由,这就是《易经》卦象的“万物交感原理”。在《易经》六十四卦的卦象组合里,凡是有阴阳交合现象的卦才是吉的,有前途的;反之则为“凶”或“不吉”。如泰卦(瘙棯)与否卦(瘙棲):“泰卦”为乾下坤上,其卦象为地(瘙椺)在上,天(瘙椸)在下,表示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之意,上、下交合,阴阳交感,因此为“吉”;而与此相反的“否卦”则是坤下乾上,其卦象为天(瘙椸)在上,地(瘙椺)在下,因天、地不能发生交合,阴阳得不到统一和谐,因此为“不利”。其他如既济卦(瘙椶)与未济卦(瘙椷)等。总之,《易经》在判断卦的“吉”、“凶”时,都是以卦象和爻象是否发生阴阳交感来作为判断依据的,这种“阴阳交合”、“相互联系”的原理,体现了阴阳双方总是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状态和互根互用的关系,这种状态和这种关系一旦被破坏,便会出现反常状态,就会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

    《易经》的万物交感原理被广泛运用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3]。”《素问·阴阳离合论》又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人亦应之。”说明了人离不开自然界,人的生命活动也像天地自然一样保持着阴阳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明了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是阴、阳两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和互根互用的关系;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上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各组织与脏腑之间在功能上无不包含着“阴”、“阳”两方面相互统一协调的关系,如心与肾的水火即济关系,脾与胃的阴阳表里关系等,这些都体现了《易经》卦象“阴阳交感原理”的观点。

    3  物极必反原理与中医的阴阳消长和转化规律

    《易经》的卦象原理认为,宇宙的根本规律就是阴阳两个方面不断地进行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而这种运动变化的方式又是呈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到一定的时候阴阳双方又各自向对立方面转化的,这个“盛极而衰,否极泰来”的规律就是易理的“物极必反”原理。

    《易经》不但在卦爻辞里反映出阴阳消长和转化的观点,并且还用六十四卦的卦象变化和排列方式直观地向人们图示了这一规律。在卦象的变化上,如坤卦(瘙棥)初六的爻辞说:“履霜,坚冰至。”其卦意为脚下已踏着霜,不久坚冰就会来到。这是因为坤卦由乾卦(瘙棤)变来,乾卦下生一阴变为姤卦(瘙椝),初六正相当于足下初生的一阴,表示阴气刚开始凝聚,还没有结冰,所以称为“履霜”;上卦还是乾,乾卦表示坚冰,顺着阴长阳消的趋势发展下去,坚冰必然会出现,所以称为“坚冰至”。此外,《周易》还用十二个消息卦表示阴阳双方的消长变化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如坤卦具有纯阴性质,坤卦与乾卦交合后,下生一个阳爻就变成“一阳来复”的复卦(瘙椃),再生出一个阳爻就变成“二阳来临”的临卦(瘙棽),生出三个阳爻就变成“三阳开泰”的泰卦(瘙棯),生出四个阳爻时就会因阳爻超过半数而变成“盛大强壮”的大壮卦(瘙椓),到第五个阳爻生出来时就成为“五阳决一阴”的夬卦(瘙検),当发展到第六个阳爻时就会变成“六爻纯阳”的乾卦。从坤到乾,阴的质变成了阳的质,卦的阴阳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根据“物极必反”的易理,乾卦的阳爻已走到了极端,它必须又反过来与坤阴交合,乾卦又会在阴爻的逐步生长中最后变为坤卦,由阳的质变成阴的质。因此,我们从十二消息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过程是由阴转阳或由阳转阴的量变过程,由纯阳变纯阴或由纯阴变纯阳的转化过程则是质变过程。

    《易经》卦象这种阴阳消长和转化的“物极必反”原理在中医学里运用十分广泛,对人体生理病理分析和在临床的诊断治疗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是在分析病理的基础上说明了阴阳双方的量变过程;而“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均指人体在病理状态下阴阳双方发生的质变过程,说明阴发展到重的阶段就会转化为阳,阳发展到重的阶段就会转化为阴;寒发展到极的阶段就会向热的方面转化,热发展到极的阶段也会向寒的方向转化。中医学里,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这种阴阳相互转化是常常可以见到的。

    4  裒多益寡原理与中医阴阳和中的平衡规律

    《周易》认为,宇宙的规律是阴阳双方总是通过和中的方式处于平衡状态,就像天的阳气要下降,地的阴气要上腾,日中则昃,月满则亏一样,正如《周易·谦卦·彖》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因此,《易经》在六十四卦的卦象组合里总是通过损益盈虚、损刚益柔的方法来达到阴阳的平衡,这就是《易经》卦象里的“裒多益寡”原理。

    如六十四卦的谦卦(瘙棶),谦卦由剥卦(瘙椂)变来,是剥卦的上九爻与六三爻换位而变出谦卦,九三刚爻代表君子,君子由上九位下到三位,表示君子谦卑而下,会有好结果的意思,所以《谦》的卦辞为:“谦,亨。君子有终。”谦卦的上卦是坤,坤为地,下卦是艮,艮为山,卦象组合是高山低入大地之中,通过“满招损,谦受益”的天道和中规律以体现阴阳的平衡状态。又如损卦(瘙椚),损卦由泰卦(瘙棯)变来,是泰卦的初九爻从最下位上升到最上位而变成损卦,即减损下边,增益上边,卦象含有减损刚健,增益柔弱的意思,所以损卦的《彖》说:“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易经》除了在卦爻象的变化上体现了“裒多益寡”的原理外,它还在先后天八卦图的结构上和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上体现阴阳双方的中和平衡。如先天八卦图,在它相互对立的每组卦中,不但它的阳卦与阴卦是相互平衡的,并且在同一组卦里相同爻位上爻的阴阳性质也是对立平衡的;在六十四卦的次序上,《易经》每每把爻的阴阳性质相反或上下颠倒的两个卦排列在一起,即所谓“非覆即变”的排列方式,就是体现了卦象的和中平衡规律,如乾卦(瘙棤)与坤卦(瘙棥),两个卦就是相同爻位上爻的阴阳性质相反;屯卦(瘙棦)与蒙卦(瘙棧),两个卦上下的位置颠倒等。

    《内经》受《易经》卦象阴阳中和平衡原理的影响,其理论被广泛运用于传统医学的领域里,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就说明了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是阴、阳两方面保持着和中平衡关系的结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说明了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上也要辨明阴阳,以调整阴阳的平衡为治疗原则。因此,阴阳和中平衡规律已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完善中医理论体系和指导中医的临床诊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5  结语

    《易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以占卜形式出现的哲学典籍,它在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中冠于群经之首。易道宏大,无所不备,喻理深邃,言简意赅,其唯物辩证法之学术观点对当时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易》学与中医学关系极为密切,《易》学为中医学的理论渊薮,而中医学却是《易》学原理在医疗实际运用中的光辉典范,两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正如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图易·医易义》中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本文因限于篇幅,不得尽悉赘述,但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举一反三之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善文.周易辞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305.

2 马恒君.周易全文注释本.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 顾从德刻本.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作者单位:重庆,大足县中医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