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年第4卷第4期

辨证治疗长期低热的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长期低热。辨证论治临床上常遇到一些长期低热的病例,体温在37℃~38℃,持续时间较长,常在一个月以上,各种检查后,一时不能查明原因,故又称为长期功能性低热,结核、肿瘤、明确感染等不在本篇讨论之列。笔者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整理成文,供同道参考。例3,患者,男,70余岁,发热半......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长期低热;辨证论治

临床上常遇到一些长期低热的病例,体温在37 ℃~38 ℃,持续时间较长,常在一个月以上,各种检查后,一时不能查明原因,故又称为长期功能性低热,结核肿瘤、明确感染等不在本篇讨论之列。笔者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整理成文,供同道参考。

    1  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34岁,发热3个多月,体温37.5 ℃~38.2 ℃,曾到某省级医院检查,无阳性结果,输液打针无数,并服中药30余剂,无效果,诊之无明显体征,偶四肢疼痛,无定处,舌淡苔白腻,脉细数,考虑阴虚挟湿证,处方:青蒿、鳖甲、知母、丹皮、

    生地、荆芥、黄柏、威灵仙、藿香、佩兰、没药、川芎、地骨皮、甘草,三剂后体温正常,家属惧其复发,要求巩固,上方加减十余剂,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例2,患者,女,40余岁,发热2个月,其夫为医生,自开门诊,消炎退热药遍尝无效,遂至医院求诊,体温37 ℃~38 ℃,神情烦躁,口眼干涩,舌红少苔,脉弦细,关脉为甚,诊为肝阴虚,予一贯煎加减:沙参、生地、柴胡、当归、川楝子、枸杞、知母、地骨皮,两剂热退,再服两剂未复发。

    例 3,患者,男,70余岁,发热半年,自述病史,半年前与家人生气后胸闷入县中医院输液治疗,胸闷好转,后渐发热,且持续不退,偶咳嗽,后投某名医,输液十天,服中药50余剂,仍低热,稍咳嗽,经亲友介绍求诊,其人平时嗜酒,因气而诱发,舌红边有瘀点,苔黄厚而腻,脉弦滑,诊为气滞血瘀并挟湿,处方:蝉蜕、僵蚕、姜黄、大黄、柴胡、香附、红花、黄连、公英、贯众、杏仁、地骨皮,三剂热退,加减巩固十余剂病愈。

    2  讨论

    笔者认为,长期低热是由外感或内伤使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其病机不外湿、虚、瘀,由外感所致者多挟湿邪,湿性黏滞,故缠绵难愈,其症常伴胸闷腹胀,倦怠懒言,嗜睡,四肢疼痛,舌苔黄腻,脉濡滑,其治宜用清热化湿之品,如茵陈、藿香、白蔻、滑石、佩兰、菖蒲等;由虚所致者以阴虚多见,阳虚较少,其症多兼颧红,眩晕,午后潮热,盗汗,心悸,舌质多红苔少或无苔,脉细,其治以养阴为主,兼清虚热,可酌用知母、玄参、生地、沙参、石斛、寸冬、百合、地骨皮等,尚有一类因郁致病,七情所伤,饮食劳倦等致阳气郁遏不达,升降出入不畅,失其冲和之性,郁而化热,因气郁血瘀之异,所郁部位之不同,症状多种多样,如身热烦渴,胸腹灼热,口秽气粗,溲赤便秘,同时恶寒恶风,肢厥肢冷,热扰于心则心烦昏谵,狂乱,热迫于肺则咳喘气粗,热郁于肝则可动风,热郁少阳则口苦咽干目眩等,其脉多弦涩或沉而躁,在下偏重血瘀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在上偏气郁者可用升降散调理。当然,临床上病情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常多种病因证型并见,临证应仔细分析,灵活运用。


作者单位:河北饶阳,饶阳县屯里卫生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