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9年第5卷第1期

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综合疗法周围性面瘫面瘫(又称为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以突发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治疗方法第一期(急性期):病程在7日以内的,因为病程短,病势轻,不主张强刺激,以免病势深入,所以针刺宜少选用穴位,主要以浅刺和轻刺激为主......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综合疗法 周围性面瘫

面瘫(又称为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以突发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临床表现为突发性一侧口歪眼斜,闭目不能,口角下垂或耳后疼痛,耳鸣,流泪。患侧面部表情运动丧失,额纹消失,不能皱眉和闭目,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健侧歪斜,鼓腮漏气,双侧面瘫时,面部呆板,无表情。成因有先天性、原发性和感染性,多发于面神经或其相邻的部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患者均为我科室2008年8~11月的门诊患者。37例中,男17例,女20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69岁。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6个月。单侧面瘫者34例,两侧面瘫者3例。

    1.2  诊断依据[1]  患者额纹消失,眼裂扩大,眨眼功能消失,鼻唇沟平坦,口角歪向健侧,患者不能鼓腮,喝水时口角流水,进食时食物滞留在颊部,或舌前2/3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或耳廓和外耳道出现疱疹。排除中枢性面瘫。

    1.3  治疗方法  第一期(急性期):病程在7日以内的,因为病程短,病势轻,不主张强刺激,以免病势深入,所以针刺宜少选用穴位,主要以浅刺和轻刺激为主,主要选取翳风、牵正、颊车、迎香、合谷等穴位。配合TDP红外线灯照射患侧乳突附近,电脑中频多功能治疗仪(成都千里电子厂生产的)治疗,负电极放在翳风穴处,正电极放在牵正穴处,电极大小为直径2 cm,运用7号处方,强度为12~20,治疗20 min。配合肌肉注射维生素B1和B12。中药治疗以牵正散为主,加入祛风除寒,温经通络的药物:如桂枝、白芍、钩藤、板蓝根、大青叶、白芷、防风等。第二期(静止期):病程7 d后,配合电针治疗,主要穴位为翳风、牵正、人中、地仓透颊车、合谷、太阳。配穴颧髎、阳白、迎香、下关。接6805-2型电针仪,频率20次/min,断续波,30 min,每日一次,治疗20次;同时配合TDP红外线照射患侧乳突部30 min,电脑中频多功能治疗仪治疗,负极放在牵正穴处(选用直径为2 cm),正极放在患者最不舒服的部位(电极大小随不舒服的部位大小而选定),7号处方,强度为17~30。中药治疗以牵正散为主,加入祛风寒和活血化瘀药:桃仁、红花、防风、白芷等。第三期(恢复期):经过20日的电针后,停止电针,继续运用TDP照射整个面部30 min和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两个电极均放在患者感觉不舒适的部位,负极放在最不舒适的部位,正极放在次之的部位。电极大小随不舒适的部位大小而定,2号处方,强度为20~40),治疗5次。中药治疗以牵正散为主,加入活血化瘀和补益气血的药物:如党参、当归、黄芪等。若患者来求治时病程已经超过7日,就直接进入第二期治疗。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周围性面瘫疗效标准结合临床治疗实际情况,制定疗效评定标准如下。痊愈:眼睑闭合良好,面容、面肌运动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改善,面容、面肌运动功能基本恢复,但额纹、闭目、示齿三项有部分没有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改善,面容、面肌运动功能有所好转,但额纹、闭目、示齿均未恢复。无效:经治疗,病情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治疗37例中,治愈20例,好转13例,有效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33岁,因吹风受凉后引起口歪向左侧,右眼不能闭合,右侧耳后疼痛,耳鸣,流泪,鼻唇沟变浅,右额不能活动,不能皱眉,鼓腮右侧漏气。自述发病后在私人的医疗点输液(具体药物不详)治疗,一个月后效果不是很明显,症状和面部感觉没有减轻,遂来我科室求治。治疗方法:电针,TDP照射右侧耳后乳突处,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20次后症状和面部感觉明显减轻。取消电针,再继续TDP照射和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5次后,症状和面部不适感已经完全消失。

    4  讨论

  周围性面瘫多与病毒感染和寒冷刺激有关,从脑桥面神经核发出直至面肌的周围神经通路任何部位受损均可引起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瘫属祖国医学“口眼歪斜”的范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学认为面瘫是因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挟痰乘虚入中面部脉络,致使气血闭阻,筋脉失养,肌肉迟缓不收,而发生口眼歪斜。因此,其形成以风、痰、瘀为表,以虚为本,按照疾病的分期,辨证施治,分别采用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补虚益气等基本大法。急性期针刺风池、翳风可疏散风邪,颊车、地仓以疏通面部气血,合谷祛风通络,善治头面诸疾,并采用浅刺、远端取穴为主,避免强刺激,禁止面部穴位电针和灸法,以避免加重水肿;静止期由于外邪已祛,病情进入稳定期,以直刺的透刺为主,以达到疏通面部经络的效果,并采用电针加强面肌的收缩力,电针治疗要把握好度,当患者稍有面部肌肉瞤动感,当即停用,以避免出现面肌痉挛或倒错现象。TDP照射和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是使面部热敷和按摩,以达到活血化瘀,通经络的效果。注意事项:(1)本病初起时针刺量不宜过强;(2)治疗期间局部避免受寒吹风,必要时可戴口罩、眼罩防护。(3)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日可点眼药水2~3次,以防止眼部感染。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