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9年第5卷第4期

针刺加艾灸治疗慢性膝关节痛61例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加艾灸治疗慢性膝关节痛的疗效。方法对61例慢性膝关节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单纯针刺治疗,治疗组35例采用针刺加艾灸治疗。结果针刺加艾灸治疗有显著疗效,总有效率达到94。结论针刺加艾灸治疗慢性膝关节痛疗效显著、实施便捷、易于为患者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加艾灸治疗慢性膝关节痛的疗效。方法 对61例慢性膝关节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单纯针刺治疗,治疗组35例采用针刺加艾灸治疗。结果 针刺加艾灸治疗有显著疗效,总有效率达到94.3%,对照组总有效率76.9%,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针刺加艾灸治疗慢性膝关节痛疗效显著、实施便捷、易于为患者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慢性膝关节痛;针刺;艾灸;治疗

慢性膝关节痛是临床常见病症,中老年居多,特别是体胖者,且随年龄增长而症状逐渐加重。其原因大多由于髌骨、股骨之间长期摩擦互相撞击致软骨面磨损、髌下脂肪垫损害造成慢性积累性损伤。我科2003~2007年运用针刺加艾灸治疗慢性膝关节痛61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1例慢性膝关节痛患者,均来自中医科门诊及住院患者,男20例,女41例,年龄39~70岁,平均54.5岁,病程最长7年,最短8个月,膝部外伤史15例,膝部着寒史12例,原因不明34例;全部病例中均有膝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受限,髌垫压痛与挤压试验阳性,其中下蹲痛61例,上下阶梯痛61例,行走痛55例,跛行36例,膝关节交锁17例,静止痛35例,膝关节畏寒46例,伴小腿、足背足跟痛29例,膝关节肿胀25例,关节活动度变小30例,股四头肌萎缩19例。全部病例均经X线检查,其中膝关节增生改变与胫骨平台密度增高61例,髁间棘变尖31例,髌骨下端增生22例,关节间隙变窄32例,关节内游离体5例,除外膝关节肿瘤、骨折。61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治疗组35例。

  1.2 治疗方法

  1.2.1 自配消痛液组方及制法 生川乌15 g,生草乌15 g,白芥子12 g,洋金花15 g,羌活20 g,独活20 g,川芎15 g,防风15 g,防己15 g,当归20 g,白芍15 g,牛膝20 g等中药按一定剂量配好,装入2 500 ml瓶中,加入75%酒精400 ml浸泡1个月,过滤,装瓶加冰片、樟脑混合备用;蕲州产艾条备用。

  1.2.2 取穴原则 温灸疗法的取穴原则与针灸方法的取穴原则基本相同,即循经取穴、经验取穴、随机取穴相结合。

  1.2.3 对照组治疗方法 针刺曲泉、膝阳关、阴陵泉、阳陵泉、内外膝眼、血海、梁丘、鹤顶等穴,每次选4~5穴,局部常规消毒后用30号1.5~2寸的毫针刺入,得气后留针20 min,期间行针3次。

  1.2.4 治疗组治疗方法 除对照组治疗外,将蕲艾条一端点燃,对准阿是穴,约2~3 cm,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做顺时针或逆时针缓慢旋转,其点由小渐渐增大,但不能超过病灶局部,进行熏烤,一般每处灸5~7 min,至皮肤红晕使毛窍开,将自配消痛液直接涂擦受灸部位,反复涂擦熏烤,有利于药液的渗透,增加疗效。每位患者选取2~4穴,用蕲艾条温灸约20~30 min,治疗1个疗程6天。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痊愈:膝关节疼痛消失,活动正常;显效:膝关节疼痛基本消失,活动功能明显改善;好转: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功能有所改善;未愈:病情无改善。

  2.2 治疗效果 经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治疗效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表 1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慢性膝关节痛除骨折、肿瘤外,由于膝扭伤、劳损等原因所致疾患,通常称为膝关节内紊乱症,原因有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髌骨劳损、关节内游离体、慢性滑膜病变、髌下脂肪垫损害等,而髌垫损害性炎症病变是慢性膝关节痛的常见重要原因[1];长期磨损撞击引起软骨破坏,基质退变,细胞死亡,软骨的营养障碍、溶解,加重了软骨的损伤,使软骨表面纤维化,弹性减弱甚至碎裂,同时累及关节滑膜、脂肪垫及髌韧带而产生充血、渗出、肥厚变化[2];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导致患膝屈肌、伸肌不同程度废用性萎缩可能是此类患者肌力减退的主要原因之一[3];增强股四头肌的肌力和减少肥胖患者的体重可以显著减轻疼痛和避免致残[4],对保持膝关节稳定,防止症状复发及控制慢性膝关节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5]。祖国医学将慢性膝关节痛列为痹病范畴,外因在于感受外邪,《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和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正气虚弱、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病的内因,是痹病发生的基础。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寒、湿、热邪乘虚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肌肉,使气血闭阻,如《灵枢·五变》篇说“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济生方·痹》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痹病日久则如《素问·痹论》篇说“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出现肝肾亏虚、脾虚气弱之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痰浊阻痹经络,气血亏虚之证。自配消痛液组方中生川乌、生草乌、洋金花具有温经止痛、祛风除湿之功,白芥子能祛经络之痰、利气散结,羌活、独活、防风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防己能除风湿、止痛利水,川芎、当归能补血、活血、止痛,白芍可养血、柔肝、止痛,牛膝能补肝肾、强筋骨、利关节,诸药共用则达补肝肾、强筋骨、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川芎、当归有镇痛、降低软组织炎症反应及改善微循环、促进软骨修复的功能,羌活、独活具镇痛、抗炎、增强机体免疫之功[6]。曲泉、阳陵泉、阴陵泉为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之合穴,梁丘为足阳明经郄穴,内外膝眼、鹤顶属奇穴,数穴共刺以达到补肝健脾益肾、舒筋活血通络之功。《医学入门》中曰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灸之”,《本草正》云“艾叶,能通十二经脉,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或用灸百病”。现代研究证实,艾灸产生近红外线,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为机体细胞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动能量[7]。针刺加艾灸共用能内外兼顾、攻补兼施达到温经通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共奏逐痹祛湿、活血、消炎定痛之功,此法疗效显著、实施便捷,易于为患者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宣蛰人.髌下脂肪垫劳损.全国中西医结合软组织疼痛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上海分会,1989,4-10.

  2 王亦璁.膝关节外科的基础和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10.

  3 孙启良.股四头肌等长训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89,4:22.

  4 郭庆利.电运动刺激加强肌力的作用.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分册,1988,8(1):5.

  5 刘剑,方玲.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康复治疗.中国康复,2000,15(2):95-96.

  6 王筠默.中药药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78-80,109.

  7 杨华云.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探讨.中国针灸,1996,10:17-18.

  (本文编辑:丁 平)


作者单位:843000 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

作者: 王立新,鸥降红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