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9年第5卷第5期

浅谈泽泻汤治眩晕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眩晕是指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汤的功效是利水祛饮,健脾制水。本文总结了笔者在临床用泽泻汤对眩晕(痰浊中阻)的治疗。...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眩晕是指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种病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汤的功效是利水祛饮,健脾制水。本文总结了笔者在临床用泽泻汤对眩晕(痰浊中阻)的治疗。

【关键词】  眩晕;泽泻汤

眩晕多属慢性疾患,不易根治,每遇情志、疲劳等因素而诱发。对于本病发生的原因、症状及其治疗,历代医籍论述颇多。《灵枢·口问》“上气不足……目之为眩”;《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指出:“病痰饮者,当温药和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元代朱震亨偏主于痰”,有“无痰则不作眩”的论点,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明代张景岳“无虚则不作眩”,“当以治虚为先”等这些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充实发展了对本病的认识。

  1 眩晕的病因与体虚、情志和饮食有关

  病机:病变主要在肝、脾、心肾;《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阳上亢或精血不足均可导致目花、视物旋转。脾湿升痰,痰浊蔽阻清阳而致眩晕。心肾不交、气血衰少亦可致眩晕等[1]。

  论治法,东汉医家张仲景对饮邪所致眩晕的证治有独到见解(《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方解:本方用泽泻入肾,祛饮邪而不积聚。祖国医学对痰饮的认识,含义颇广,指出:“稠者为痰,稀者为饮。”所谓:“痰在人身,无所不到。”泽泻汤所指范围就是痰饮阻闭清窍,使人眩晕。即突然发作,头昏眼花,如坐舟车之上,而头目旋转,恶心,呕吐。古人用泽泻利水,白术燥湿,二者共同目标是克制饮邪为患,解除“冒眩”之标证。要解决“冒眩”之本,还须培元固本及“病痰饮者,当温药和之”。实践是真理的标准,以《金匮》成书至今以有一千七百多年,泽泻汤亦为今人所用,证明是有疗效的。

  根据临床实践,泽泻汤的功用如下:(1)泽泻汤方加味泽泻60 g,白术30 g,天麻15 g,菊花12 g,水煎服,重者1日1剂,缓病2日1剂。(2)适应范围:成年人紧张过度,性情激动,失眠,生活无规律,饮食不节诱发的头昏胀,眩晕,恶心,呕吐,无表里见症等。(3)有寒象者,可佐以温经散寒,温阳利水之药物;有热象者,则佐以清热利湿之品。但是必须突出泽泻汤方之作用。

  2 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40岁,农民。2001年5月27日初诊。近3年先后眩晕5次,多因过度疲劳而诱发。每次发作都须住院治疗。此次发作:突然眩晕,呕吐难支,睁眼翻身都觉天旋地转,唯闭目静卧床上。不发热,无畏寒,苔薄白,脉滑。病已3天,无表里兼症。诊断为:“眩晕(痰浊中阻)。”以泽泻汤加味处方:泽泻60 g,白术30 g,天麻15 g(打碎),菊花12 g,水煎取汁400 ml频服,1日1剂。服下眩晕渐减,呕吐止,续治,2剂服后,眩晕减半,守方续服,3剂服后能起坐,眩晕大减,见其面色白光白,纳差,苔白腻,脉滑缓。治以泽泻汤合半夏天麻汤加减。处方:半夏10 g,白术15 g,天麻10 g(打碎),党参15 g,陈皮10 g,茯苓20 g,苍术8 g,泽泻30 g,麦芽20 g,甘草5 g。服3剂而愈。再培元固本,随访至今未复发。

  例2,患者男,55岁,农民。2003年7月10日初诊。有眩晕史,曾经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因“梅尼埃综合征”住院治疗。这次因劳作受寒而发:头晕目眩,呕吐,恶寒,欲寐,苔薄白,脉沉。诊断:“眩晕(痰浊中阻)。”其病机为少阳受寒,水饮上犯。治法:温经散寒,温阳利水。处方:泽泻汤合真武汤加减:泽泻30 g,白术15 g,茯苓15 g,白芍12 g,制附片12 g(另包先煎),生姜10 g,北细辛4 g,川芎8 g,白芷10 g,甘草3 g水煎服2日1剂。1剂服后,眩晕大减,呕吐止,不恶寒,苔薄白,脉常,泽泻汤加味治之:泽泻60 g,白术30 g,天麻15 g(打碎),菊花12 g,水煎服,2日1剂,服2剂愈。再培元固本,随访至今未复发。

  例3,患者男,40岁,干部。住三台县塔山镇。2006年4月23日初诊。曾每遇上呼吸道感染而有眩晕作。此次发病有鼻塞,咽干,清涕,右耳道痒,耳心微痛,耳内闭胀感,眩晕,恶心,呕吐,苔微黄腻,脉弦数,诊断:“眩晕(痰浊中阻)”。病因病机:湿热中阻,水饮上犯。治以清热利湿,方用泽泻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泽泻30 g,白术 20 g,龙胆草10 g,川木通15 g,山栀仁15 g,生地15 g,黄芩15 g,当归尾8 g,车前仁10 g,菊花10 g,甘草3 g,水煎服,2日1剂。1剂服后耳痒痛即止,咽干大减,清涕无,眩晕减半,苔薄,脉微弦,治以泽泻汤加味:泽泻60 g,白术30 g,天麻15 g(打碎),菊花12 g,水煎服2日1剂,2剂愈。再培元固本,随访至今未复发。

  以上3例以眩晕(痰浊中阻)为主证,用泽泻汤对其标证治疗,同时又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主证一除,兼症随解。但始终发挥了泽泻汤克制饮邪的作用。

  3 讨论

  由于眩晕多属慢性疾患,不易根治,每遇情志、疲劳等因素而诱发。一定要治病求本,标本兼顾[2]。

  眩晕由于病势急,病程长,病因多样,且虚实夹杂,治疗亦难。然只要抓住痰湿风为标,脾肾虚为本的辨证要点,并根据寒热偏盛,虚实不同分别论治,亦可取效。例如用泽泻汤合真武汤加减治疗少阳受寒,水饮上犯所致眩晕。方用泽泻利水渗湿,与健脾利水之白术共祛痰饮停脾,佐以茯苓,使水湿从小便出。附子温肾暖脾,使脾肾阳气旺盛,则能化气行水,生姜辛温以发散水气,温胃止呕,助泽泻、茯苓、白术健脾化湿,辅附子温阳化气以利水。白芍酸甘柔肝,敛阴兼制附子、生姜之辛热太过。白芷、细辛共发散风寒、祛寒邪痰浊闭阻阳气。川芎祛风湿,引清阳温煦头目而止眩晕。诸药合用,则温脾肾以化气行水,利水除湿以祛痰饮,发散风寒除水气。但是突出了泽泻汤的功用。

  眩晕是中医的病名,它包含多方面的病因病机。唯饮邪所致为“冒眩”,系现代医学中眩晕证型之一,临床极其多见。1861年法国的梅尼埃医生解剖后发现眩晕主要是由耳源性引起的。所以以“梅尼埃病”传入我国。但它包含了多种原因:(1)内耳积水、迷路炎、中耳炎等。(2)药物中毒:一些中草药,西药的奎宁、链霉素、万古霉素等损害耳内感觉细胞。但唯有内耳积水、迷路炎、中耳炎等与中医的眩晕相类似,须区分。

  以上说明,无论何病,只要辨证准确,根据经典,大胆用药,坚持治疗,用中医药治疗慢性疑难病症是很有优势的。

【参考文献】
    1 杨殿兴,张家礼,邓宜恩,等.金匮要略读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第7版.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本文编辑:丁 林)


作者单位:621109 四川,三台县塔山中心卫生院

作者: 宋森林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