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10年第6卷第2期

针刺穴位配合拔罐法治疗颈项部疼痛32例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针刺穴位。颈项部疼痛临床上颈项部疼痛多见于颈椎间盘退变、颈肌疲劳等,多数以明显的颈肩部疼痛、肌肉紧张及牵拉感为主要症状,且以一侧的颈肩肌肉牵拉感及酸痛不适为主,多因坐姿不当、长期低头、头部外伤,个别因颈椎发育异常所致。笔者运用针刺穴位配拔罐疗法治疗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颈项疼痛......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针刺穴位;拔罐;颈项部疼痛

临床上颈项部疼痛多见于颈椎间盘退变、颈肌疲劳等,多数以明显的颈肩部疼痛、肌肉紧张及牵拉感为主要症状,且以一侧的颈肩肌肉牵拉感及酸痛不适为主,多因坐姿不当、长期低头、头部外伤,个别因颈椎发育异常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于祖国医学“痹症”、“项强”、“头痛”、“眩晕”、“颈筋急”、“颈肩痛”等范畴。笔者运用针刺穴位配拔罐疗法治疗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32例患者中,男29例,女3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45岁。颈项疼痛27例,其中颈项部软组织急性损伤类20例,男18例,女2例,年龄19~25岁;颈项部软组织慢性损伤类7例,年龄19~25岁1例,26~30岁6例。颈椎病5例,其中颈椎间盘退行性改1例,损伤类4例,年龄30~4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4年。

  1.2 诊断 均经颈部X线摄片、CT或CRI检查,符合颈项部疾病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取穴 主穴:大椎、风池、天柱、肩井,配穴手三里、大抒、后溪及阿是穴进行治疗。每次4~5穴交替选用。

  1.3.2 工具 (1)毫针:根据病情及穴位选用28号1寸、1.5寸毫针。(2)火罐:根据不同部位选用不同型号的玻璃火罐。

  1.3.3 手法 直刺穴位0.5~1寸,急性颈项部疼痛可用中等强度刺激,慢性颈项部疼痛,可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min,5min行针1次。拔火罐是在起针后,在大椎、肩井、肩外俞及阿是穴针眼处拔,以皮肤出现水泡或暗紫色为佳。一般急性病例留罐30min,慢性病例一般留罐20min。急性颈项部疼痛如落枕等常可1~2次针刺加拔火罐治愈。慢性颈项部疼痛一般需2~3个疗程, 1个疗程7~10天。中间休息2天。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活动功能正常,恢复工作;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活动功能正常;好转:颈项疼痛症状减轻,活动功能有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变。

  2.2 结果 32例中,治愈24例,显效6例,好转2例,有效率100%,治愈率75%。3 讨论颈项部疼痛常见于颈椎间盘退变、颈肌劳损等,中医理论认为颈项部疼痛属“痹证”范畴,其病因主要是由于外因、内因两方面因素造成。外因主要是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并凝于脉络,致使脉络不通,不通则痛。《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举痛论》记载:“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动中则气不通。”其乃疼痛机制的总纲。《素问·痹论》:“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荣,故为不仁”。营卫因风寒之邪而运行不畅,闭阻不通,临床表现则为疼痛。内因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素问》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1]。我们知道经络具有联系脏腑组织、运行气血、传导感应、协调生理活动的作用,故《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而经络的生理功能是通过“经气”来实现的。机体以经络为途径,通过“经气”传注,把气血输送到全身各部分,以供给营养;并通过“经气”传导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信息刺激,来调整躯体器官组织之间的功能活动,取得阴阳平衡协调,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动。而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连接而逐一流注,所以,就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内到脏腑器官,外达肌表,营养全身。大椎穴属督脉,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交会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其功用可疏风解表,清热通里。主治感冒、发热、咳喘、头痛项强,疟疾、小儿惊风;风池与肩井穴都属足少阳胆经,其体表循行路线起于目外眦经过环耳、侧头、侧项、侧腰、胁、下肢外侧中到达足第4趾和大趾:风池穴位于项后,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与风府穴平;功用:袪风解表,清头明目。主治:头项强痛,眩晕,目赤肿痛,近视;肩井:在肩上,在大椎(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功用:通经理气,豁痰开郁,主治:头项强痛,肩膀背痛,手臂不举,乳痈,难产。天柱穴亦属足太阳膀胱经,其体表循行路线是目内眦、头项第1侧线、背腰1、2侧线、下肢外侧后、小趾。天柱穴位于第1、2颈椎之间(哑门)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功用:疏风解表,通经止痛。主治:头痛项强,肩背痛,落枕,急性腰扭伤。配穴:肩外俞、后溪亦属手太阳小肠经,其经体表循行路线是:小指、上肢外侧后、肩胛、颈、耳前、目内眦。肩外俞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陶道)旁开3寸。功用:舒筋散风。主治:肩背痛,颈项强急。后溪: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其经体表循行路线为小指、上支外侧后、肩胛、颈、耳前、目内眦。其穴位于第五掌指关节后橫纹头,握拳击取之。功用:散风舒筋,通督脉。主治:头项强痛,落枕,耳鸣耳聋,癫狂,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疟疾。手三里属手阳明大肠经,其经体表循行路线为次指、上肢外侧前、肩前、颈、下齿、鼻旁。位于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曲池下2寸,肱桡肌凹陷处。功用:上肢不遂,肩臂疼痛,腹痛,吐泻。由于上述穴位,所属经络循行都经过颈项部及肩部,而经穴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同时还能反映十四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病证。还可根据病情遵循“循经取穴、以痛为输”的原则,取阿是穴配合治疗。通过针刺这些穴位,以适量的刺激激发经络的协调阴阳作用从而达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的目的以发挥其调整虚实的功能。同时,因共同作用亦加强其“经气”的传注,把气血输送到病变部位,而起到对颈项部疾病的治疗作用。拔罐法是一种物理疗法,通过负压的作用,使毛细血管扩张、局部充血,通过机体的调整功能,以疏通气血,宣泄风寒湿邪,从而直接改善局部状态,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大椎穴袪风通络、肩井穴通经理气、肩外俞舒筋散风,对因寒湿风等诱因引起的颈项部疼痛,有很好的活血化瘀、强筋健骨、强壮肌肉、鼓舞气血之效加强其针刺效果。针刺穴位拔针后,在大椎穴、肩井及肩外俞穴或阿是穴处进行拔罐,可继续有效地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激发人体之阳气的,平衡其阴阳,调理脏腑的功能。由于基层部队官兵大多比较年轻且因军事训练及应急任务较多,多以颈肌劳损和急性损伤性疼痛为主,所以,遵循主次相配,上下相配、左右相配、远端近端相配及疼痛点阿是穴等针刺原则进行治疗,常收到较好的疗效,值得在基层部队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秀惠,魏婧婧.介质正红花油走罐对颈腰背疼痛干预的临床研究.光明中医杂志,2009,24(8):1519.

  

作者: 尉国勤 2011-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