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10年第6卷第3期

临证心悟之口舌病治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口舌病。并投以附子理中汤3剂,以培补脾胃、温中散寒祛痰涎,以善其后。而此证因寒邪作祟,而化痰涎,且舌为脾胃之根,腹胀而出,灸神厥穴而温中散寒,寒邪除而自安。辨证为脾胃湿热、毒邪亢盛,治以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口舌病;临证心悟;治疗

  1 舌伸不缩案

  余每诊有个案之病例必录之,以备考据。2004年某日午,笔者接一舌伸不缩案,为8岁男孩,舌伸不缩已2天,经西医治疗后无效而求治于笔者。查见:其舌伸于外约寸余,舌淡白无苔,体胖大无齿痕,口流清涎,神清,言语不爽,唯腹部胀满,余无他症。脉象沉伏。辨证为寒邪作祟、痰涎所为。为速求其功,故以灸法而治,隔姜灸神厥至二柱舌已缩如故。并投以附子理中汤3剂,以培补脾胃、温中散寒祛痰涎,以善其后。

  按:舌伸不缩者,古谓之舌纵,又名“拖舌”、“舌长”。其多由舌体失养不收或热邪上攻,神明失主所致。舌纵麻木色淡红,多因气虚;舌纵苔滑腻,流涎不止多痰涎所为;纵而舌坚干者为实热内踞;舌纵而色红暗胀满者,多为痰热内盛,扰于心神;舌伸出近半而唇齿紧闭,神志昏者,乃阴阳离绝或妇人产后中风之候;久病或重病之人见此,多为正气已绝之危候也。而此证因寒邪作祟,而化痰涎,且舌为脾胃之根,腹胀而出,灸神厥穴而温中散寒,寒邪除而自安。

  2 舌生菌刺案

  患者,女,9岁,患有口腔黏膜大面积溃疡,舌体遍生菌刺,色白,舌质赤,苔微黄,饮食正常,二便正常,外阴未见溃疡面形成。余无他证。脉象细数而微滑。辨证为脾胃湿热、毒邪亢盛,治以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投以方药如下:鳖甲15g,杏仁15g,生薏米仁20g, 黄芩15g,半夏15g, 党参15g, 白术15g,茯苓15g,甘草10g,金银花15g,土茯苓25g。

  3剂水煎服,服至2剂即告知菌刺已愈,溃疡面已渐愈。后又追服3剂以善后。

  按:舌为脾胃之根本,舌生菌刺为脾胃湿毒所化生耳,故治以清热解毒、健脾化湿,方以半夏泻心汤并三仁汤化裁,药证合拍,其疾自愈。

  3 口疮案

  口疮乃口腔及口角发生糜烂,并呈反复发作而不易治愈的一种病症。笔者于临证中,辨证应用内、外合治之法,疗效甚可,兹录之。

  内治法:口疮溃烂,周围疼痛较甚,口角流涎或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者为实。治以清热解毒、通腑泻火为主,方选王清任之解毒活血汤加减。脾胃积热者加生石膏、大黄,心火亢盛加生甘草、栀子,溃烂甚者加天花粉、贝母。

  口疮较久,周围淡红,疼痛较轻,兼见神疲,五心烦热,少眠多梦,颧红,口干不渴者为虚。又凡口疮六脉虚软或久用寒凉之药而无效者,必是无根虚火,治宜滋阴降火。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可少佐肉桂引火归原。血虚加当归、熟地,气虚加黄芪、陈皮。

  外治法:木耳散:木耳50g焙干研细末,白砂糖50g研细和均,黄芪100g浓煎取汁,与上药调成糊状外敷疮面。以治实火之证。

  鸡子黄油:用熟鸡子黄取油,加入鱼肝油汁,外涂溃疡面,以治复发性口疮。

  病案1:患者,女,牙龈肿痛,又因与家人争吵而忧闷于心,诱发口疮。查口疮红肿疼痛,苔厚腻,口干渴,喜饮,脉洪数。辨为脾胃郁热,以连翘15g,葛根20g,柴胡10g,当归10g,生地3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5g,生甘草30g,生石膏50g,牛膝15g,天花粉20g,贝母15g,3剂水煎服,并以木耳散外敷。药尽已近痊愈,复投3剂以善后,后随访无复发。

  按:解毒活血汤乃解毒与活血法的结合,方中连翘、生甘草清热解毒,葛根、柴胡鼓舞胃气,驱邪达表,当归、生地、赤芍凉血除烦,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柴胡、枳壳理气开郁,生石膏泻胃热以生津,天花粉、贝母敛疮生肌。因此,此法适用于口疮属实证者。外敷木耳散,以解毒邪,敛疮生肌,且黄芪又具有促进溃疡面愈合之功。

  病案2:患者,女,年60余,以口疮多年不愈来诊,查其面色萎黄,声怯无力,失眠多梦,口疮色淡,疼痛轻,舌红,曾有长期服用抗生素史,六脉细数。辨证为阴虚火盛,随投以知柏地黄汤加味,肉桂10g,生甘草30g,双花20g,黄芪20g。5剂水煎服,外涂蛋黄油。前后计20余剂乃愈,嘱其以知柏地黄丸善后,并常以鱼肝油汁外涂。

  按:该患长年口疮不愈,乃阴虚之证也,故以知柏地黄汤治之,滋阴降火。佐肉桂以引火归原,生甘草、双花清解毒邪,黄芪补气养血而促近溃疡面之愈合。蛋黄油和鱼肝油汁可养阴生津、敛疮促愈。

  

作者: 郑 玲1,王洪军2 2011-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