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10年第6卷第3期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37例的疗效及观察方法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其观察方法,观察针刺治疗的效果,并通过测量排除自然愈合的结果。经针刺治疗半小时后,再测量上述的四种距离,这样就可以了解针刺的效果,排除自然愈合的说法。结果37例患者通过测量记录并观察到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率为91。结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有效,测......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其观察方法,观察针刺治疗的效果,并通过测量排除自然愈合的结果。 方法 测量面部自然状态的左右口角到同侧耳屏切迹的距离,见面瘫的存在;测口角尽量向同侧耳屏收缩状态的左右两侧的距离,这更能显示面瘫的程度。经针刺治疗半小时后,再测量上述的四种距离,这样就可以了解针刺的效果,排除自然愈合的说法。 结果 37例患者通过测量记录并观察到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率为91.89%。 结论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有效,测量观察法能客观反映疾病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排除自然愈合的说法。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疗效;观察方法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and measuring method of acupuncture therapy on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to confirm its effectiveness by excluding spontaneous healing.Methods We confirm the presence of facial paralysis by measuring the distance from right/left angular to ipsilateral antilobium notch when relaxing.We illustrate the degree of facial paralysis by measuring the distance of bilateral angular when we contract angular to ipsilateral antilobium notch. After half-hour acupunture therapy,we remeasure the above four different disatances and confirm its effectiveness by excluding spontaneous healing as well.Results By this certain measuring metho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acupuncture therapy on 37 cases with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was 91.89%.Conclusion Acupuncture therapy is effective for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this measuring method could objectively show the changes after acupuncture therapy by excluding spontaneous healing.

  [Key words]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acupuncture therapy;efficacy;observation method

  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报道很多,且疗效较好。但是,怎样才能更正确、客观的观察其疗效,则尚待探讨。

  以往介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都是以针刺的次数为疗效的依据。其不足如下:例如患者在20天中治疗10次后痊愈,如何排除面瘫的自然愈合率?又如患者,仅针刺治疗3次就不来治疗了,究竟是治愈了呢,还是去别处医治了?因此,笔者自2008年1月-2009年3月,采用面部测量的方法,观察了37例周围性面瘫的针刺治疗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 37例患者均为2008年1月-2009年3月针灸科门诊患者。其中男25例,女12例。左侧面瘫11例,右侧面瘫26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3岁,平均39.5岁。初诊时测量左右两侧面部距离相差最大2.2cm,最小0.2cm,平均相差0.7cm。

  1.2 测量方法 测量两种状态下,左右口角至同侧耳屏切迹之间的距离。

  1.2.1 测量自然状态下的两侧距离 面部肌肉放松,口唇微闭。见图1。

  1.2.2 测量紧张状态下的两侧距离 口角尽量向同侧耳屏歪斜,呈紧张收缩状态的距离,面瘫患者在紧张收缩状态下,面部两侧距离差别更明显,见图2。

  图1 图2 1.3 测量的记录方法 每次针刺治疗前后都要测量左右两侧面部在放松、紧张状态下的数据,共8个。即针刺治疗前,面部自然放松状态时左、右口角至同侧耳屏切迹之间的距离(2个数据);针刺治疗后,面部自然放松状态时左、右口角至同侧耳屏切迹之间的距离(2个数据);针刺治疗前,左、右口角尽量向同侧耳屏歪斜,呈紧张收缩状态的距离(2个数据);针刺治疗后,左、右口角尽量向同侧耳屏歪斜,呈紧张收缩状态的距离(2个数据)。这样就能清晰地了解面瘫的程度以及针刺治疗的效果,并排除了自然愈合者。

  1.4 治疗方法 37例患者针刺治疗,主穴:患侧阳白、四白、颊车、攒竹、水沟、地仓、双侧合谷。配穴:急性期有乳突疼痛、耳痛者,加患侧翳风、风池。每天1次,留针30min。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 痊愈:治疗次数≤10次,左右面部的距离差别恢复到0,或纠枉过正为负数;缓慢痊愈:治疗次数>10次,左右面部的距离差别恢复到0,或纠枉过正为负数;显效:初次两侧面部测量距离之差距=恢复距离。恢复距离≥3倍的末次两侧面部测量距离之差距;有效:恢复距离≥2倍的末次两侧面部测量距离之差距;好转:恢复距离>末次两侧面部测量距离之差距;无效:恢复距离为0或<末次两侧面部测量距离之差距。

  2.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37例患者疗效观察 (例)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 54岁,初诊。2008年3月15日,晨起觉流口水,不能吐痰、吸烟,见口眼斜。

  检查:神清,肢体功能正常,心率80次/min,律齐,BP 128/75mmHg,眼底检查:轻度动脉硬化。右侧面部肌肉松弛,右眼不能闭合,露齿试验(+),鼓腮试验(+),患侧乳突疼痛。CT检查:颅内未见明显异常。神经内科诊断:右侧周围性面瘫。

  治疗:针刺取患侧阳白、四白、颊车、攒竹、水沟、地仓、翳风、风池、双侧合谷穴。每天1次,留针30min。每次治疗前后进行面部测量,测量记录,见表2。表2 面部测量记录

  4 讨论[1~3]

  周围性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口眼斜”。本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其发病率为425.7/10万,占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的第6位。

  4.1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西医学认为本病病因病理尚未完全阐明,但可以明确的是最终都因面神经的无菌性炎症、水肿甚至变性导致功能障碍致使患侧表情肌瘫痪而发病。

  4.2 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本病以抗病毒、消炎、营养神经为主,使用较大剂量的激素来治疗面神经的无菌性炎症及水肿,具有较大的副作用。祖国医学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一直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尤以针灸治疗效果佳且副作用少。面部是足三阳经筋散布结聚之处,易感外邪。本法针刺选用阳白、四白、颊车、攒竹、水沟、地仓等穴,均位于面神经颅外段各分支的重要解剖位置上,针刺范围与三阳经筋在面部的分布区一致,可广泛刺激面神经,改善神经营养,促进神经组织代谢,提高其兴奋性,从而有利于病损面神经功能的恢复。部分患者面瘫急性期有患侧乳突疼痛、耳痛,属风寒之邪侵袭,卫外不固,故用翳风、风池以祛风解表。手阳明经筋经过面口各部,取合谷有“面口合谷收”之意。

  4.3 指导意义 使用上述之测量方法,通过测量面瘫患者左右两侧面部距离的方法,可清晰地看到面瘫的存在及面瘫的程度,再将针刺治疗前后的测量数据相比较,高度说明了针灸治疗该病的效果明显,并排除了自然愈合的说法。且能让患者及时了解面瘫治疗的进程,减缓焦虑树立信心。该方法用于大批病例的疗效观察,既能说明某一种治疗手段的疗效,又能用来比较多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对我们选择最佳治疗方法起到了优胜劣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许凯生,黄漫为,王琼梅.经筋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6,26(3):169.

  2 邱晓虎,谢晓焜,谢昆. 透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国针灸,2006,26(4):287.

  3 裘沛然,陈汉平. 新编中国针灸学.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1995,568.

  

作者: 孙秀萍 2011-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