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10年第6卷第4期

《金匮要略》重视内因新探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中研究杂病的一部重要医籍。重视内因是它在杂病治疗上的主导思想之一,扶正以治本是治疗杂病的根本方法,而祛邪是治疗杂病不可缺少的方法,祛邪采用解表、清热、解毒、除痰逐饮、利水、攻下、破瘀、驱寒等多种方法。【关键词】《金匮要略》。内因《金匮要略》是祖国......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中研究杂病的一部重要医籍。重视内因是它在杂病治疗上的主导思想之一,扶正以治本是治疗杂病的根本方法,而祛邪是治疗杂病不可缺少的方法,祛邪采用解表、清热、解毒、除痰逐饮、利水、攻下、破瘀、驱寒等多种方法。但在用祛邪法时,不忘照顾正气这一基本原则。

【关键词】  《金匮要略》;仲景学说;内因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中研究杂病的一部重要医籍。从全书看,重视内在因素是它在杂病治疗上的主导思想之一,扶正以治本是治疗杂病的根本方法,祛邪不忘扶正,张仲景用祛邪法时,总要照顾正气,这一基本原则。对于这一思想,张仲景除了在本书开头作了原则性的提示以外,主要体现在各篇所论疾病的具体治法方药之中。本文就此作一初步探讨。

  1 内因与发病

  任何疾病都有其原因。病因,可分根本原因与外在原因两方面。根本原因在人体内部,通常叫做内因。所谓内因,主要是指正气,也包括精神因素。内因在发病上居于关键性位置,《内经》在谈到正气与邪气的关系时有如下看法:“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等。《金匮》是以《内经》为其理论指导,在本书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中明确指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正因为内因是发病的关键,是决定性的因素,所以只要五脏真气充实,营卫通畅,能适应气候的变化,抵御外邪的侵袭,那么,人就可以安然无恙。“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说明预防疾病,要注意“养慎”,一方面内养正气,增强身体抗病能力,另一方面外慎风邪,讲究卫生,提高健康水平,这样,邪气就不至于侵入经络。如果一时不慎感受外邪,应乘其尚未传入脏腑及早治疗。

  2 扶正以治

  本治疗杂病的方法,不外扶正与祛邪两者,扶正是根本大法。正气,在《金匮》里,主要是指阳气,因此所谓扶正,自然就要侧重于扶助阳气了。内伤疾病到了后期,突出表现就是脾肾阳气衰退,而脾肾阳虚,必然要影响到其他脏腑,促使病情恶化,所以扶助脾肾阳气,就成为治疗杂病的根本方法。

  2.1 温运脾阳,建立中气 脾居中州,脾气称为中气,脾主运化和统血的功能,全靠中气。中气是脾阳的体现。脾阳振奋,则中气充实,若脾阳不振,则中气难以维持。很多慢性病和老年性疾患,都和脾虚有密切关系。《金匮·血痹虚劳病篇》所论“虚劳里急”,以阳虚生寒,腹痛为主症,就是一种脾胃阴阳两虚偏于脾阳虚的虚劳病。张仲景提出温运脾阳,建立中气的治法,创立著名的建中汤剂。一般轻证,用小建中汤,方中桂枝、甘草、饴糖、生姜、大枣同用,辛甘生阳,甘温扶阳。重证,中焦阳气更虚,出现气短乏力,肢体沉重,自汗盗汗,脉大而虚,黄芪建中汤主之。用黄芪为主药,显然是着眼于升脾阳,益中气。这一治法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脾阳振奋,中气得以建立,则运化正常,水谷的精微敷布,营卫运行通畅,生机因而旺盛。这样,就可以扭转病势,促使疾病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并趋向痊愈。建立中气,促使生机旺盛这一思想,从本书对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可以看的出来。例如虚寒性肺痿病吐清稀痰沫,量多,不咳不渴,头眩,小便频,遗尿。本病虽属肺气虚冷,以致上虚不能制下,但与脾阳虚不能化气,中气虚不能摄津有关。因此,其主方甘草干姜汤用甘草益中气,干姜温肺脾。阳气恢复,中气建立,水谷归于正化,则稀痰自止。又如痹病虚中挟实之证,除典型症状外,表现出胃脘痞塞,胸满,邪下气逆冲胸,四肢不温,怠倦少气,语言低微,脉象细弱等,此寒饮内结,上冲横逆,同时脾阳虚衰,中气不运。不用甘温,不能建立中气,不用辛散,不能助阳驱寒,因此用人参汤主治。方中参、术、甘草补气,干姜温中。再如寒疝的虚证,腹部连胸剧痛,上下走动,出现块状物,手不可近,呕吐不能饮食,肢冷,脉伏。此虽寒气聚集,发生格拒,腑气不通,以致寒气上下攻冲,但发病关键在于脾阳虚衰,必须从温补入手,所以用大建中汤。方中温中散寒的蜀椒、干姜与温补脾胃的人参、饴糖同用,大建中气,扶正治本。此外,温病风湿在表,里阳已虚的,用白术附子汤健脾理湿;血痹阴阳俱微的,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行痹;便血中气虚寒的,用黄土汤温脾摄血等等,均属此类。

  2.2 振奋肾阳,温养下元 肾阳推动人体各脏腑的生理活动,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阳充足,则人的精神旺盛,精力充沛,肾阳不足,就像釜底无薪,除出现本脏有关症状外,还会影响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而引起种种病变。一旦肾阳衰竭,临床上立见亡阳、虚脱危象。振奋肾阳,温养下元这一治法突出的体现于虚劳病的证治,篇中除提出温脾建中外,又创立了八味肾气丸。振奋肾阳,当用桂附,但有为水火之脏,水为阴,火为阳,肾阳虚是阴中之阳亏损,因此不能专用刚药,只能温养之法。温养下元,就是把补阳药寄托于补阴药之中,从阴中求阳,也就是阴阳双补,侧重甘温扶阳。肾气丸重用于地黄,并用山茱萸、山药,而轻用桂、附,就是甘温结合,刚中有柔。这一治法,张仲景除用于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之证以外,还用于痰饮、消渴以及妇人转胞等病。如痰饮病由于肾阳虚衰,蒸化水液功能不足,水泛心下,出现呼吸气短,畏寒足冷,少腹拘急等证,则用肾气丸温肾化水,纳气归肾。又如消渴病久病不愈,肾阳衰弱,既不能蒸津上润,又不能化气摄水,以致口渴小便多,饮一溲一,伴见神疲,畏寒,面色灰黑,形成“下消”之证,因而用肾气丸温养下元,以恢复肾的功能。至于妇人转胞,因肾阳虚肾气不能升举,以致膀胱之系缭绕不顺,水气不得下行反而上逆,虚阳亦因之上浮,症见小便不通,脐下急痛,不得平卧,自觉心烦内热。为振奋肾阳,化气行水,同时升举肾气,纠正胞系了戾,亦用肾气丸。属于这个范畴的,还有表里阳气俱虚的瘟病,用甘草附子汤助阳化湿;肠胃虚寒,寒气上逆的腹满,用附子汤温阳补中;下寒上燥的小便不利,用瓜蒌瞿麦丸温下润上利水等。当然,除扶助阳气外,《金匮》也用滋润阴液之法,如百合病由于阴虚内热,干扰心神,用百合地黄汤为主方养心润肺,凉血清热;肺痿病由于肺胃津伤,虚火上炎,用麦门冬汤润肺养胃,以清虚火;脏燥证由于肝郁化火,脏阴不足,心失所养,用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补中缓急等等。这属于扶正以治本的又一方面。

  3 祛邪不忘扶正

  祛邪是治疗杂病不可缺少的方法,《金匮》并没有忽视这一点。从全书看,在祛邪上采用了解表、清热、解毒、除痰逐饮、利水、攻下、破瘀、驱寒等多种方法。但是,张仲景用祛邪药时,总要照顾正气,这是一项基本原则。祛邪的同时如何扶正,是根据具体病情而定的。例如解表,因感受外邪而引起的痉病,虽有刚柔之分,均应解表。刚痉头痛发于表实,葛根汤主之。柔痉头痛发热、恶风用瓜蒌桂枝汤。但痉病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为主症,乃外邪壅阻经络,气血不畅,筋脉因失养而拘急。外邪不解,入里化燥,更伤筋脉,解表固然是第一位的,然而筋脉不舒,其痉难止,因而滋养津液以舒缓筋脉是必要的配合。葛根汤发汗解麦,兼能升发津液;瓜蒌桂枝汤解肌祛邪,又能生津滋液。这是滋养津液以扶正的例证。在《金匮》中,祛邪兼以扶正,主要是指扶助中气而言。这从清热、解毒、除痰逐饮等治法中能看出。例如清热,暍病“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暍病即暑病。暑为阳邪,最易耗津伤气,临床所见,往往是暑热方盛,而气阴已伤。一旦气阴大伤,不仅病势严重,而且病情多变,故治暑病在清热的同时要注意固护气阴。又如解毒,狐惑病是因感染湿毒而引起的。除喉、眼、前后阴腐蚀溃疡等主要病变外,由于湿毒内扰,又见发热,默默欲眠,卧起不安,不思饮食等症;湿毒上下窜扰,则其病变化不定,反复发作。主方是甘草泻心汤。方中以甘草、黄连、黄芩为主药,解毒清热化湿。但湿毒内扰,主要侵害脾胃,因此,方中又用人参、大枣、干姜、半夏辛甘而温,扶助脾阳,培养正气,藉以对抗湿毒。还有,治阴阳毒用升麻鳖甲汤,方中有鳖甲、当归;治产后热毒痢用白头翁汤,方中加甘草、阿胶等,也是祛邪中寓有扶正的思想反映。用除痰逐饮法时,也充分体现这种精神。如咳嗽上气病因痰浊壅阻肺气,“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胶粘痰浊壅塞气道,如不迅为扫除,可致痰壅气闭,故用皂荚丸宣壅导滞,利窍除痰。但皂荚药力峻猛,因而用酥炙,作蜜丸,并用枣膏调服,兼顾脾胃,防止因除痰而伤正。支饮因痰涎上壅,阻于胸膈,突然喘咳痰鸣,胸闷,呼吸困难,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葶苈子开肺逐痰,功效甚捷,但泻肺容易伤气,因此方中佐以大枣,既是缓和药性,又是扶正安中。悬饮因水饮癖积胸胁之间,妨碍气机升降,咳唾胁引痛,脉沉而弦,用十枣汤破积逐饮,但甘遂、芫花、大戟三者并用,味苦峻下,最易伤正,故用大枣十枚佐之。方后并注明“得快下后,糜粥自养”。尤以咳嗽上气患者由于水饮内停,上迫于肺,外溢于表,兼夹郁热,病见咳嗽吐痰,身浮肿,小便少而脉沉。因势利导,驱逐水饮使从下出,治以泽漆汤,方中重用泽漆消痰逐饮。但本证水饮之所以内停,主要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液不能正常输布所致。用泽漆、紫菀、白前、半夏、生姜之类逐水散饮,虽能取效于一时,但终究是治标之法,难免旧病复发,所以方中又用人参、甘草、桂枝等甘温药补脾扶正,调整内脏机能,以治其本。又如利水,皮水四肢肿,下肢尤其,腹满如鼓,防己茯苓汤主之。方中防己、茯苓虽能导水下行,但皮水病变在脾,乃脾阳为水湿所困而发病,必须促使脾阳振奋,脾气健运,方能发挥制水作用,故方中又用黄芪、甘草、桂枝。假如水肿已见虚象,即使是见水在表,在治法上应当着重补脾益气,如防己黄芪汤。只有建立中气,才能使水湿下行。可见祛邪勿忘扶正,重在扶助中气。正因如此,张仲景在用峻猛药物时很慎重,尽量避免因祛邪而伤正。例如攻下,攻下本是祛邪的重要手段之一,《金匮》治内科病如痉病、腹满、寒疝、黄疸、下利等都有攻下之法。但语气常含斟酌之意,如用大承气汤时总是“宜大承气汤”,或者说“可予大承气汤”。对于妇人杂病亦然,如产后水与血结于血室,少腹满,小便不利,口不渴,用大黄甘遂汤治疗。方中大黄泻血,疟邪假血依痰形成疟母,因而又配合阿胶养血。用破瘀法也是如此。如疟病迁延,反复发作,肝脾失调,疟邪假血依痰形成疟母,治以鳖甲煎丸。方中除重用鳖甲软坚散结外,主要用大黄、赤硝、虫、蜣螂、鼠妇、桃仁等破瘀活血。但大凡攻破药物,久服必伤正气,因此又用人参、阿胶、芍药等补气养血,扶正于祛邪之中。治虚劳内有肝血,用大黄虫丸,治妊娠宿有癥病而胎动下血,用桂枝茯苓丸等,或祛瘀生新,攻中有补,或祛瘀化癥,缓以削之,也都是这个道理。再就是驱寒,如寒疝主证由于寒气内结,阳气痹阻,症见绕脐腹痛,恶寒,不欲食,发作时冷汗出,手足厥冷,脉沉紧,大乌头煎主之。本方重用乌头,意在助阳驱寒,迅速止痛。但乌头大热有毒,容易伤正,所以方后特别注明煎法与服法:用水先煎,加蜜再煎;弱人少服,不可一日再服。

  4 结论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中研究杂病的一部重要医籍,重视内因是它在杂病治疗上的主导思想,祛邪不忘扶正,扶正以治本是治疗杂病的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1 汉·张机.金匮要略方论.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7.

  

作者: 曾庆利,张军华 2011-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