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11年第7卷第2期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功能性低热42例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小儿功能性低热。治疗。中医辨证小儿功能性低热属不明原因发热(Fuo)范畴,是一组好发于夏季、以反复发热为主要特征,经多种药物治疗无效的临床症候群,它包括夏季神经功能性低热和感染后低热,由于病因庞杂,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发现,已成为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课题,笔者运用中医辨证分型......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小儿功能性低热;治疗;中医辨证

  小儿功能性低热属不明原因发热(Fuo)范畴,是一组好发于夏季、以反复发热为主要特征,经多种药物治疗无效的临床症候群,它包括夏季神经功能性低热和感染后低热,由于病因庞杂,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发现,已成为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课题,笔者运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功能性低热4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儿科“发热待查”住院患儿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3~10岁,平均5~6岁。全部患儿排除流感结核、风湿热、急慢性咽喉炎、流行性腮腺炎、支原体肺炎、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感染等常见发热疾病,常规检查血、尿、粪常规及心电图、胸片、心肌酶、淀粉酶、风湿系列、冷凝集试验、肝功、酶联等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均已足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等治疗3天以上,体温在37.5℃~39℃之间(全部腋温),使用非甾体类解热药物(如布洛芬、尼美舒利等)原体温暂时下降,很快继续发热,发热时间持续1周以上。

  2 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给常规补液、支持治疗,中医辨证分型:(1)热盛津伤型:临床表现为发热、烦躁、口渴、汗多,舌苔白腻或厚腻,脉滑数或滑大无力,此型使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减口服,处方:生石膏30g,党参15g,粳米15g,知母12g,甘草9g,全身酸痛者加连翘、薄荷,食欲不振者加扁豆、藿香,恶心、呕吐者加生姜、半夏,小便短赤者加玄参、滑石,每日1剂,水煎3次,混匀分3次口服,3剂1个疗程。热退后以生脉饮口服善后,每次1支,每日3次。(2)热盛燥结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午后热甚,汗多口渴,胸闷脘痞,不思饮食,大便干结,舌苔厚腻或浊腻,脉洪数或滑数有力,此型使用小承气汤加减口服,处方:生大黄12g,厚朴9g,枳实6g,口渴汗粘者加玄参、生地、麦冬,大便燥结者加芒硝、麻子仁,神疲乏力者加党参、当归,食积不化者加鸡内金、莱菔子,每日1剂,水煎3次,混匀分3次口服,3剂1个疗程,热退后以生脉饮口服善后,服法同上。疗效标准:体温下降至37℃(腋温)以下,症状消退为痊愈,体温37℃~37.5℃之间,症状部分消退为好转:体温37.5℃~39℃之间,症状无消退为未愈。

  3 治疗结果

  全部患儿42例,38例好转,1例好转入上级医院,治愈率90.5%,平均退热时间(2.5±0.6)天,随访15天内无复发。

  4 讨论

  中医认为:小儿元气不足,脾胃虚弱,炎夏之际,暑热挟湿邪侵入机体,暑热犯表则发热,暑热熏蒸逼迫津液外泄则汗多口渴,暑热挟湿故汗多而热不解,《金匮要略》云:“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除烦,粳米、甘草和胃安神,人参生津止渴,诸药合用,辛凉解肌,清暑泄热、益气生津,热随凉汗而泄,取“扬汤止沸”之意,热退后以生脉饮益气敛津,正如前贤张凤逵所说“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甘酸敛津”之暑热治疗大法[1]。现代医学认为,人体体温调节结构包括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前部的体温调节中枢存在调节体温的“调定点”,发热是调定点受到致热原作用后,对温热敏感性降低的结果,药理研究表明:Na+/Ca2+在下丘脑后部的比例决定着体温的调定点,0.9%氯化钠注射液灌注脑室和下丘脑后部可引起体温升高,而灌注液中加入Ca2+,则氯化钠的升体温作用被抑制[2]。生石膏内服经胃酸作用,一部分变为可溶性钙盐,至肠吸收入血后,使血清Ca2+浓度增高,抑制神经应激机制(包括体温调节中枢),知母的有效成分:山酮衍生物--芒果甙,对人工发热动物有显著解热作用,人参、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抗炎、抗毒、抗变态反应作用,可抑制体温中枢对内热源的反应[3]。故白虎加人参汤口服清暑泄热作用明显,若发热日久,汗出过多,津液外泄,以致肠胃干燥结实,而见热盛燥结证型,中医认为:暑热入于阳明经,阳明经气旺于申、酉(相当于下午2时至6时之间),故发热,午后热甚,暑热耗气伤津故多口渴,暑邪挟湿困脾,气机不畅,故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暑热灼津,与肠中糟粕相结,故大便干结,《伤寒论》云:“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泄,胃中燥,大便必鞕,小承气汤主之。”方中生大黄清热泻火,泻下攻积,枳实破气消积,厚朴行气燥湿,诸药合用,行气通腑,泻热存津,使暑热自大便而泻,取“釜底抽薪”之意。前贤温病大师叶桂有“暑病耗气伤津,不必用下”之言。故服药后腑气得通,实热得泻,不可再服,热退后以生脉饮口服益气敛津。现代医学认为:(1)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体温调节中枢易受外界因素如高温天气、病原微生物、肠道内毒素吸收等致热原刺激而引起发热,肠道发酵和腐败产物及肠道炎性介质如氧自由基、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白三烯、肿瘤坏死因子、NO等形成肠道内致热原,常成为小儿功能性低热的原因,药物研究表明:小承气汤对内毒性发热及肠道内毒素有明显抑制作用,能显著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机制归纳为:减少肠道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通过攻下作用使大量病原微生物和内毒素随肠内容物排出体外,缩小肠道内毒素池,生大黄所含番泻苷甲可促进肠道排空,加速肠道内生致热原的排泄[2]。(2)调动体内因素,促进内毒素灭活,通过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管通透性,加强网状内皮细胞功能。(3)对血流中的内毒素产生直接拮抗作用,通过增加肠道血流和改善肠道微循环状态减少内毒素的吸收[4],故小承气汤煎剂口服通腑泄热作用明显。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功能性低热,避免滥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疗效肯定,值得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彭胜权.温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30.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77;1969.

  3 文小平.白虎汤现代临床新用.中成药,1994,(1):46.

  4 奉明放.肠内感染对内毒素介导的免疫细胞学及应用通里攻下法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综合杂志,1994,(10):609.

  

作者: 欧可为作者单位:724300 陕西略阳,略阳县天津中医院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