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11年第7卷第3期

杨氏针灸治疗偏瘫30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杨氏针灸疗法治疗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运用杨氏针灸疗法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针灸治疗。治疗结束后给予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在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杨氏针灸疗法治疗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运用杨氏针灸疗法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针灸治疗。治疗结束后给予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在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杨氏针灸疗法治疗偏瘫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  杨氏针灸;针刺手法;偏瘫

  杨容老师,上海著名杨氏针灸学术流派第三代传人,方厚贤、杨容老中医工作室导师,副主任医师。曾任上海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行医40余年,不但全面继承了杨氏祖传学术专长和特色,而且使之与现代科技、现代医学相结合。并在临场上力创“中医全方位综合疗法”,走出了中医临床学得一条新路。2011年“杨氏针灸疗法”被评为“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笔者有幸师从杨容老师3年,为其高超医术叹服不已,耳濡目染,受益良多。特将杨老师针灸治疗偏瘫的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肢体的上下肢、面肌和舌肌的运动功能障碍,也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轻者动作不协调,严重者则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杨老师认为其病属中风后遗症范畴,属风、火、痰三者为患,兼有阳气虚衰,湿痰内雍等。本病的发生往往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偶因忧思恼怒、房事劳累,遂致风阳煽动,心火暴盛,气血上逆;膏粱厚味,嗜酒成癖,痰热内雍,风痰上扰,蒙蔽清窍,导致脏腑功能骤然失常,阴阳气血逆乱发为闭证;或正气虚衰,阴阳离决变为脱证;如风痰流窜经络,气血运行阻滞,则见经络失常,出现半身不遂的症状,此症状在针灸科治疗范畴内为最常见病症,笔者在跟师临床中对30例偏瘫患者进行了疗效观察,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9月至今,笔者在方厚贤、杨容老中医工作室学习期间收集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发病类型、病程、性别、年龄、原发病资料、原发病部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以头颅脑CT或MRI证实,中医诊断以《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为标准,全部病例均属于中风-中经络后(发病≤2年),生命体征稳定,年龄40~80岁之间。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杨氏针灸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体针针刺治疗。所有病例内科治疗措施和家庭康复训练措施相同。

  1.3.1 治疗组

  1.3.1.1 取穴

  风池、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外劳宫、合谷、秩边、环跳、风市、委中、阳陵、足三里、昆仑、解溪、太冲、足临泣、少商、隐白,用迎随或提插补泻。

  1.3.1.2 治法

  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以刺患侧穴为主,在病程早期针健侧,后期针患侧,即是用“补健侧,泻患侧”的治法。杨老师惯用患侧井穴捻转补泻法以激发患肢经气感传,分别取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环跳、风市、阳陵、足三里、昆仑、解溪、太冲、足临泣温针、拔罐,以助宣通经络之气,留针1h,每周2次。风市、合谷化痰熄风,解溪、太冲平肝潜阳,取阳经之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以疏通上肢经络;取环跳、风市、阳陵、足三里、昆仑、足临泣,以疏通下肢弛缓之经络。

  手法:早期补健侧,泻患侧;中期只刺患侧,用泻法;晚期单刺患侧,用补法。伴有疼痛时,加取肩内陵、肩髎,深刺;患肢拘挛者,加取尺泽、曲泽,用深刺,有止痛及解除筋急的作用。补泻手法:肌肉丰满部位以提插补泻配合捻转;肌肉不丰部位,以捻转为主,按部位及腧穴的差异,分别配合补泻[1]。

  1.3.2 对照组

  单纯进行体针针刺治疗,留针60min。

  2 治疗效果

  2.1 疗效标准[2]

  基本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有些自觉症状,但无他觉症状;显效:症状体征显著改善,但手足活动仍感不便;进步:症状体征部分改善,个别症状无改善,需扶持或用拐杖行走;无变化:症状体征无改善。

  2.2 结果

  治疗组中显效12例,基本治愈3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中显效4例,进步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0%,两组疗效比较P<0.01,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61岁,2009年8月31日初诊。患有脑梗病史1年,能自己行走,生活自理,活动尚可,仅右侧肢体感觉无力,肌力减退。诊断为中风后遗症。此为风中经络之象,病情已稳定。宜祛风通络,调整气血。杨师以患侧取穴为主:风池、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外劳宫、秩边、环跳、风市、委中、阳陵、足三里、解溪、太冲、足临泣、少商、隐白,针刺方法同治疗组。患者经过5次针灸治疗后,感觉右下肢行走轻松许多,继续上法治疗1个疗程治愈。

  4 讨论

  偏瘫患者病在肌腠经脉,营卫气血循行失畅,肢体失却濡养,以致麻木不用;针刺在于疏通经脉,调和营卫,待血气流通,则经脉疏通调和,肢体活动改善。取穴以局部腧穴为主。肢体如有肿胀,是邪气和营卫之气相搏,阻塞经脉,气血郁结;治用刺络法,使郁血邪气外泄,达到宣通经络的效果。对疼痛和肿胀均采用泻法,使邪气外泄,在补泻手法应用方面,以补健侧,泻患侧为主,其目的是借助健侧之健以助全身气血的运行;至病情稳定,仅留肢体活动不利时,则单取患肢腧穴,用补法,因邪去正衰,故当补正气,使营卫之气旺盛,筋肉得以濡养,肢体活动亦可恢复。临床中发现,偏瘫患者上肢多是屈肌痉挛,下肢多为弛缓,上肢屈肌分布于前内侧,肢体前内侧属阴,故偏瘫患者上肢“阴急阳缓”,阴阳经筋缓急失衡则“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根据《素问·痿论》“治痿独取阳明”, 因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故偏瘫患者主要取阳经穴位为主。

  杨师经验用针刺患肢井穴来提高其神经敏感性,并快速施以捻转手法,针后患者顿感轻松。井穴位于四肢末端,喻为水之上源,是经气所发之处,历代医家认为井穴有宣痹开结的作用,井穴针刺手法运针起针后多有少量瘀血浊液流出,能激发人体精气,加速血管收缩功能,促进经络通畅。

【参考文献】
   1 杨容,程玲,孙武权,等.跟名医做临床.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27.

  2 杨依方,徐明光,葛林宝.杨永璇针灸医案医话.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

  

作者: 陈 萍作者单位:201318 上海,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社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