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11年第7卷第3期

对于“气至而有效”中的“气至”一词含义的理解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对于针灸治疗中“气至而有效”中的“气至”一词含义的理解自古以来就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笔者在综合历代医家对“气至”一词种种含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认识--“气至”并非单纯的针刺治疗中某一阶段性的表现或感受,它贯穿了针刺治疗的全过程,在针刺治疗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意义和解释。针刺。治疗。...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对于针灸治疗中“气至而有效”中的“气至”一词含义的理解自古以来就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笔者在综合历代医家对“气至”一词种种含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认识--“气至”并非单纯的针刺治疗中某一阶段性的表现或感受,它贯穿了针刺治疗的全过程,在针刺治疗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意义和解释。

【关键词】  气至; 针刺; 治疗; 得气

  《灵枢·九针十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古人在论及“气至”之重要性时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候之不至,必死无疑矣”。可见气至是针刺获得疗效的关键,那么气至到底是怎样的呢?它是像最普遍的解释那样是单纯的一种针感还是另有其他含义?在借鉴了近几年来众多研究者的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气至”并非单纯的针刺治疗中某一阶段性的表现或感受,它贯穿了针刺治疗的全过程,在针刺治疗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意义和解释。

  1 “气至”的由来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记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如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这关于气至的最直接的记载,同时也阐明了气至的最基本的一层意义即在针刺治疗中气至是有效的前提,后世论及气至之重要性时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候之不至,必死无疑矣”可见气至之于针刺的疗效的取得何其关键!

  2 关于气至含义及判断标准的不同论断

  2.1 “气至”即为“气至针下” 窦汉卿的《标幽赋》,“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轻慢滑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强调施针者针下的一种感觉即施针者的针感。

  2.2 “气至”应为“气至病所” “气至病所”一词出于《针经指南》。下针得气后,医者通过一定手法可使得气感应达到病变部位,叫做气至病所,简称“气至”。《针灸问对》中的记载:“得气,便卧倒针,候气前行,催气运至于病所。”气至病所是针刺治疗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气至病所能提高疗效也已被古今针灸临床工作者的实践所证实,因此,气至病所自然成为“气至”的一层含义[1]。

  2.3 “气至”等同于“得气”包括医生自觉感受与患者感觉 此类观点可以说是在第一类观点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综合和发展,根据《素问·宝命全形论》“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适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这一段正是形容施针者的感受,而更为直接生动的描述则首推元代窦汉卿的《标幽赋》:“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素问·针解篇》中:“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满则泻之者,针下寒也”的记载所描述的显然就是受针者的感受。

  2.4 “气至”实为针刺治疗前,押手在针刺部位的手下感应 《难经·八十难》云:“所谓有见如入者,谓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也。”从中可以看出:第一,“气至”发生在进针之前,而非前述的进针后得到的患者或医者的感觉;第二,“气至”是通过押手感应到的,而非刺手(右手)或患者,当“如动脉之状”,而非前述的患者与医者的感觉。因此,所谓的“气至”,当指押手感应到的如动脉之状的搏动感[2]。而内经中“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的说法也从另一方说明了押手在针刺操作中的重要性。

  2.5 “气至”=“有效” 此种观点将“气至”理解为针刺治疗后取得疗效的标志。《灵枢·终始》中“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 文中对“气至”一词解释得十分清楚.那就是判断“气至”与否的标准是针刺前后脉象的变化。如果通过泻法,脉象虽然与原来同样大小,但变得不像原来那样硬;或者通过补法,脉象虽然也与原来同样大小,但变得比原来坚实有力了,这就是“气至而有效”的标志,也就是说“气至”是针刺治疗取效的标志。

  3 结论

  正是基于以上诸多关于“气至”含义的理解,笔者认为所谓“气至”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动态过程:它包括了针刺前的揣穴、针刺进针之后的针感(这种针感包括施针者的针下感觉和受针者的感受两方面)、行针过程的指导指标(追求“气至病所”)和出针后即针刺结束的疗效评估(以脉象好转为主的针刺见效的指标)。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对“气至而有效”中“气至”的把握应该作为一个动态指标贯穿和指导针刺治疗的全过程,并直接为最终的“有效”服务,而不是将其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时期和阶段。对“气至”这一取效标志的追求应当更加全面和深入,从时间和空间层次上进行体会与综合。

【参考文献】
    1 张盛之. 气至而有效浅识.中医药研究,2002,18(4):1-2.

  2 张瑞峰, 谢元华.关于“气至”与“得气”的管见.上海针灸杂志,2004,23(5):41-42.

  

作者: 丁松屹,李卉娟作者单位:611430 四川新津,新津县中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